有的人讀書,沒有讀懂,或者一知半解,只學了些皮毛;還有的人讀書死記硬背,不加思考,不與實際相結合,這些人就是書呆子。法國古典戲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一個暴發(fā)戶大亨,想知道什么是文學作品中的散文。他讀了許多書,最后恍然大悟地說:“怎么,我說了這么多年的話,原來這就是散文啊!”這可以說是沒讀懂書的典型了。中國的一則民間故事說:相馬大師伯樂的兒子要相馬,把爸爸的相馬書讀了很多遍,按圖索驥,拿來一只蛤蟆當千里馬,結果鬧出了笑話。在中國封建社會還有一種書呆子,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對于如何生產,如何獲得個人生存能力,一點兒也不會,一旦落第,便淪落到社會底層。封建科學制度,也造就了一大批書呆子。這本書寫了形形色色的書呆子,故事十分有趣,既保留了文學經典著作中的精髓,又大膽地進行了發(fā)揮。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頗具諷刺意味。當然,讀了這本書,對指導你用正確的態(tài)度、方法去讀書,去做人,肯定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