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中國元代戲曲藝術。以宋金雜劇為基礎,融合唐宋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伎藝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調演唱,又稱北曲或北雜劇。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實際上還包括散曲,并不專指元雜劇。宋元南戲與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戲曲藝術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形成與興起:元雜劇的形成與興起,有著政治、經濟和戲曲藝術本身的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劇目應運而生;大都、真定、平陽等北方都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為元雜劇的演出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隨著都市的繁榮,特別是宋代眾多的勾欄瓦舍,容納了各種品位的藝術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為綜合性藝術戲曲的發(fā)展和成長。眾所周知,金院本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主要表現(xiàn)在:①元雜劇繼承了金院本戲臺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場門出入,確定了中國戲曲獨有的上下場的連場形式。②在金院本腳色分行基礎上,擴充為旦、末、外、凈、雜,而旦、末的分行更細,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凈仍保存著發(fā)科打諢的特色。③元雜劇發(fā)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藝。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腳色的打諢等等,提高了演出質量。④元雜劇的面部化妝和服飾,與金院本幾乎一致,最近幾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戲俑,作了有力的證明。元雜劇是汲取了眾多的伎藝,包括雜技、歌舞、北方俗謠俚曲,特別是吸收了諸宮調、唱賺的聯(lián)套優(yōu)點,在繼承宋雜劇、金院本戲臺演出經驗的基礎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表演與演員:唱、云、科三者構成了元雜劇表演藝術核心。唱即歌唱,除由一個腳色從頭唱到底外,還有腳色不變,主唱人物可換,這叫做改扮或倒扮,約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畫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鮮明。云即賓白,由于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煞衷妼e白、教語賓白及類似順口溜的賓白等,語言質樸,長于敘事???,包括的內容較為廣泛:①做工,元人稱手兒,后世稱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②武功,如筋斗、搶背、刀槍劍戟之類的功夫,多為做戰(zhàn)科、混戰(zhàn)科。③劇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劇中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勸酒科,因有表演動作,故列入科內。④效果,如雁叫科、內傲風科,當時沒有效果一詞,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檢場也放在科里,想來元雜劇沒有專職檢場,由零碎腳色兼作,如做掇桌兒科、卒子做托砌末上科等,但主要內容還是做工和武功兩個方面。元雜劇的科和南戲的介一樣,基本上是通過多種多樣的身段動作,虛擬地反映生活,而且與砌末結合,虛實相生;同時,又具備了一定的程式性,盡管還不夠完善,但為中國戲劇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奠定了基礎。元代戲曲藝人:一般稱為路歧,意即沖州撞府,走南闖北,到處流浪,以演戲為生?;蚪猩?、行院、樂人,名稱頗多,其實則一。他們大都過著貧窮的生活,受盡凌侮,有的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娛樂品,召進宮廷,屬于教坊,名隸樂籍。僅據《青樓集》一書的記載,一個戲班中女演員有100多人,男演員30余人,戲班又多,演員之盛可想而知。他們都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或在勾欄,或在廟臺;只有農村的業(yè)余社火,不在此例。專業(yè)藝人還有分工,有的專攻一個腳色或兩種腳色,特別一些藝人既會演戲,又會寫劇本,如紅字李二、花李郎等?!逗谛L》、《武松打虎》、《薛仁貴》等劇目,就出自藝人之手。作家與作品:中國戲曲史上有作者可考的劇本始于元雜劇。元代以前的雜劇和院本,《武林舊事》著錄宋官本雜劇280本,《輟耕錄》錄有金院本689種,但沒有一部劇本流傳下來。元雜劇則不同,據現(xiàn)存資料不完備的統(tǒng)計,在不到100年的元代,有姓名可考的雜劇作家大約有200人左右,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約有730~740種。這些數字遠遠不能反映元雜劇創(chuàng)作的實際,因為佚名的作家和失載的劇本尚不止百、千。然而能看到的元雜劇劇本只有208種,連殘曲29種,也不過是237種。衰微與影響:元雜劇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戲曲中心的南移,原在南方流行的戲曲吸收了北雜劇的長處,而且突破了雜劇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局限,用南曲演唱,受到人們的歡迎,使北雜劇無法與之抗衡;本身的原因則在于元末明初的雜劇作品缺乏反封建的戰(zhàn)斗精神,明初的雜劇更逐步進入宮廷的狹小天地,從內容到演出,愈來愈與人民群眾疏遠,元雜劇的衰微,成了歷史的必然趨勢。元雜劇的歷史作用并沒有隨著它的衰微而消失,其部分優(yōu)秀劇目長期活躍在戲曲舞臺上,表演藝術和創(chuàng)作經驗也為后來的演員和作家所繼承,它和宋元南戲一起奠定了中國戲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