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對佛教與晚唐詩的關系,已研究多年,并已發(fā)表了多篇論著。通過研究,作者對晚唐詩人乃至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在安身立命問題上獲得了深切的認識和感受,看到了他們人生中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也在一定意義上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行為提供了歷史鏡鑒,以我們今天處在這樣一個轉型期的社會環(huán)境里,如何面對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沖擊與誘惑,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矛盾,始終不渝地堅定自己的人生信仰與理念,始終不改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世界觀,明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與責任,建立積極健康、奮發(fā)有為的人生目標,目光長遠、心胸寬廣地看待個人的窮通得失與奮斗使命之間的關系,從而耐得清貧、耐得寂寞,從一己之得失、榮辱窮達中走出來,以先進文化擴展我們的胸襟懷抱,強健我們的精神氣骨,為時代、社會與人類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也是每一個知識分子所面對的重大人生課題。在本書中,作者從晚唐文人生存的感傷、歷史的反思、現(xiàn)實的回避、 精神的皈依、人格的標榜等多個角度出發(fā),對佛教給予晚唐詩的影響與滲透這種文學現(xiàn)象作出了比較具體的探討。進而論證晚唐詩融會佛教思想的核心乃在于苦、空、寂、靜,其中苦是對生活現(xiàn)實的反映,空是對歷史人生的認識,寂是寂滅來自浮世的種種塵勞妄念,靜是自靜其心,自凈其性。另外,通過對詩人們借佛教以自傷、自慰、自安、自定、自成之心路歷程的探討,得出了宋代理學乃是緣著這一思路,即通過對晚唐文人在安身立命方面之經驗教訓的總結而產生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