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始有《素問》、《九卷》之稱。魏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中言:“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蔽鲿x王叔和撰《脈經》,云出《素問)、《九卷》。《隋書·經籍志)乃以《黃帝素問》九卷、《黃帝針經)九卷代(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于魏晉時即亡一卷。全元起首先為之詮注,史載其“悉祖《內經》,以醫(yī)鳴隋”。唐代王冰自號啟玄子,因感《素問》“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后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乃“精勤博訪,歷十二年”而重予注釋,于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撰成。并以“舊藏之卷”,補之,即“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而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惟“刺法”、“本病”僅存篇目。誠如宋代林億、高保衡所言:“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薄饵S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yī)學成就,創(chuàng)立了中國醫(yī)藥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醫(yī)學發(fā)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著中國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于中醫(y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