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作家版巴金《隨想錄》為《隨想錄》1-5卷合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已人格曾經出現(xiàn)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xiàn)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于寫出了這部在當代中國產生世大影響的偉大的書,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道德懺悔,從全人類角度看待“文革”、倡導建立“文革”博物館,這是《隨想錄》在當代思想史上最為重要的三點貢獻。 作家版的《隨想錄》還收入巴金先生不同時期的歷史圖片十幾幅,裝幀設計精美莊重,將歷史的凝重和文化的深厚融為一體。 內容提要: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xiàn)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xiàn)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于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chuàng)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tài)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作者簡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fā)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yè)后,經常發(fā)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shù)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chuàng)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后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輾轉于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后改名《烽火》)發(fā)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zhàn)三部曲”《火》。抗戰(zhàn)后期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zhàn)勝利后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lián)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和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拔母铩敝校獾搅藲埧岬钠群?。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