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參同契》是后漢桓帝、順帝時魏伯陽所著的道教最早的丹鼎派理論著作,五代末年刊行的彭曉注《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是現存最早的《參同契》傳本??墒枪P者在考察朱熹《參同契考異》刊行前的道教丹經、丹書和文獻典籍時發(fā)現,所謂的現存最早的(五代刊行的)彭曉注《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直到被《郡齋讀書志》(1511年)著錄之前,都很少為人所知,南宋初期的《參同契》文獻又一直陷落在與唐宋丹書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狀態(tài)中。筆者在考察中還發(fā)現,朱熹從互相混同的眾多的《參同契》文獻中,挑選出彭曉《參同契分章能真義》注本,又從他提出的“先天易學”起源于丹經《參同契》的思想角度,把五代、北宋的“先天易學”導入到《參同契》的思想解釋中去,并從“先天易學”的解釋方向,刪改了《參同契》經文,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他的校勘、注釋書《參同契考異》。慶元四年(1198)成書的朱熹《參同契考異》,對宋末元初的《參同契》注本、刊本產生發(fā)很大的影響,并結束了當時的《參同契》文獻所處的與唐宋丹書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狀態(tài)。朱熹用“先天易學”去解釋和把握《參同契》注釋者,與金丹南宗和北宗的丹學的思想合流,對宋元以后的道教內修思想的演變和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的《參同契》研究,對朱熹《參同契考異》對《參同契》文獻演變史和道教內修思想演變史所產生的影響,并沒有太大的關心。筆者認為,今后應該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