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主要探討苗族社會的文化在近代與西方基督(新)教文化、中原主流文化接觸、交流、融合的文化變遷過程。這一過程同時也是苗族社會文化邁向近代化的歷程。長期以來,歷史上的主流文化,由于儒學思想和漢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一直以文化一元的態(tài)度排斥和鄙夷苗族文化。在晚清以前的歷史中,這種文化排斥和鄙夷的充分表現(xiàn)是“剿苗”戰(zhàn)爭。至清末被皇權勢力用戰(zhàn)爭手段封禁在貴州苗疆的苗族社會,其生產力水平仍處于落后、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經濟形態(tài)上。恰值此時,西方新教傳教士進入苗疆,傳教士用建教堂、辦學校的方式,將宗教傳播和文化傳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苗族接觸到西方文化。傳教士虔誠的傳道精神和尊重苗族文化的態(tài)度得到了苗族廣大下層群眾的信任和歡迎。苗族接受新教文化的思想動機頗耐人尋味,既有功利意識,也有價值理性的追求。在新教文化影響下,西方近代人文精神被苗族接受。苗族文化由此得到一次更新的機會。與此同時,主流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出現(xiàn)革新勢態(tài),這種革新勢態(tài)逐步從中原影響到苗疆。主流文化社會開始以和平的文化平等接觸方式對待苗族及苗族文化。在文化平等接觸中,苗漢交流擴大,苗族積極吸收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上的優(yōu)異部分。絕大部分山區(qū)苗族社會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通過民間的文化交流得到改進,內部經濟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文化上的膈膜也在交流中逐漸消解。苗族社會、經濟、文化在經過民初的發(fā)展和抗戰(zhàn)企業(yè)、學校西遷的影響帶動下,經濟行為方式基本融入主流文化社會,從而引起苗族社會的文化變遷。通過討論苗族文化的變遷過程,本文似感到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和地區(qū),可以在開放和文化交流中探索出新的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