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藝采風錄》是在采風調研的基礎上對民間藝術的新成果,包括《福本子》、《貓?zhí)慊ú肌?、《蟈蟈葫蘆》、《花格子布》、《鍋碗瓢盆》、《紙人紙馬》、《泥咕咕》、《剪窗花》、《面花花》和《家把什》10本個案專題,是在“民間手工文化生態(tài)保護”的理論命題范圍內,對中國一些別具特色藝術個案和專題進行采風調研的結果。無論從研究方法上,還是對民藝學理論研究上,該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研究方法上,該書以采風調研為基礎,一改以往民間藝術研究單純從審美的層面進行探討的做法,把民間藝術與其生存和成長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民俗環(huán)境等緊密結合起來,從文化生態(tài)的角度去關注、保護和動態(tài)記錄民間藝術。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民間藝術個案和專題研究的“文化生態(tài)”模型。“文化生態(tài)”包涵有形和無形文化資源,涵蓋文化與現代人群關系,文化與民眾生活方式之間關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境界等文化存在。用“文化生態(tài)”的思想對民間藝術進行個案研究,是將民間藝術歸于其自身固有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進行的,也就充分尊重了民間藝術的“本元文化”屬性?!陡1咀印肥菑乃囆g、民俗的角度對中國民間“鞋樣本子”的全面考察,是“女紅”文化的縮影;《貓?zhí)慊ú肌穭t從工藝流程、藝術風格的角度對“藍印花布”進行了系統的、動態(tài)的調研;《蟈蟈葫蘆》則系統記述了聊城蟈蟈葫蘆的發(fā)展演變、藝術風格,以及其當地民俗和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鍋碗瓢盆》則生動刻化了飲食器具和生活習俗之間的關系;《紙人紙馬》則是對與喪葬習俗密切相關的“短命藝術”的調研;《泥咕咕》涉及泥玩具工藝、類型,以及體現的特有民間娛樂文化;《花格子布》是對一種山東民間土布的工藝及藝術特色的系統考察;《剪窗花》是對剪紙藝術的專題調研;《家把什》是對民間生產工具的動態(tài)考察。也就是說,每一個專題或個案都是對民間藝術進行動態(tài)的、立體的考察和研究,這與“田野考察”對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