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經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民間創(chuàng)作的結晶?!对鰪V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以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精神財富;許多關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的科學知識;還有一些內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健康積極的內容,特別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為中國古代啟蒙讀物,對普及文化知識,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過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增廣賢文》也不例外。由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當時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茍安的確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xiàn)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鑒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我們要在閱讀時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yǎng)的成分,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