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第18輯)》論文欄第一組聚焦于可見或不可見的社會網絡關系。裴宜理探討了在中國歷史上城市抗議最活躍的時期(1919-1927年)和在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上海,社會關系網和集體身份的角色是如何變化的。作為現代政治組織的國共兩黨,此時都亟欲推動本質上可塑的集體認可,然而,他們的努力卻勢必受到先此存在的社會網絡的限制。作者指出,這種發(fā)生在政治渴望和社會真實之間的沖突,使得中國經驗成為了一個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點,來支撐對于有關社會網絡的某些標準化假設的檢思。孫江選取了另一個角度:通過分別爬梳西語、日語、漢語等語境中有關中國之“秘密結社”的途述,來揭示秘密結社話語所涵攝的多義性與矛盾性。作者指出,是歐洲人創(chuàng)造了se-cret society一語統(tǒng)稱中國的異性結拜組織和民間宗教教派,而在漢字圈里,與之相對的日語和漢語則分別是“秘密結社”和“秘密社會”。然而,無論在歐美還是在日本,這種對于中國社會的理解都深受其本國語境的影響。因此,人有剝離外加于秘密結社的知識/權力,解構“大寫的”和“單數的”秘密結社敘述,才有可能把握性質和風貌各異的小寫的、復數的秘密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