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比較了兩位學者所處的中國農村變革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也比較了這兩位相隔近一個世紀的鄉(xiāng)村建設者和鄉(xiāng)村實驗的倡導者,他們有些什么樣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比較之處,另一個想法則是,學術和實踐中的不同之處,本身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其實,我們更需要留意的是兩代鄉(xiāng)建學者的共同點,或曰薪火相傳的那些東西——他們都認識到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特殊重要性,他們都堅持作為知識分子的平民立場,他們都主張循序漸進的改良主義。在行為上,他們希望改變比較傳統的——從教科書式專家到奏折式“策士”——知識分子參與社會進程的方式,他們更愿意通過親力躬行而影響大眾,從而最終也影響到決策,成為真正的“入世”的“公共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