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詩歌有各種體裁,其中普及面最廣、最有生命力的,無疑要數絕句了。時至今日,童稚誦詩,仍自絕句始;學寫舊體詩的人,也還多從絕句入手。故明代詩學家胡應麟稱之為"百代不易之體"(《詩藪》內編卷六)。絕句之稱,其義如何,諸家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一、絕句即截句,謂截律詩之半而成(如施補華《峴傭說詩》)。此說著眼于律詩首尾散句、中二聯(lián)對仗定式,見絕句有一、二句對仗的,有三、四句對仗的,有全用對仗的,有全不用對仗的,遂以為是截取律之上、下半首或腰腹、首尾而成。詩律學家多喜說此。二、絕句乃組成一首詩之句數最少者。如謂詩"無論律古,黏、對、聯(lián)、韻必四句而后備,故謂之絕"(趙執(zhí)信《聲調譜》),意即無可再減之詩。三、絕句最初是樂府中的一解(一節(jié));一篇樂府往往有若干解,今取其一解,故謂之絕句。(見孫楷第文,《學原》第一卷四期,《漢語詩律學》引)三說不同。若以絕句之稱本義而言,似以短小之義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