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作者開始寫作這本書。寫這樣一本書的念頭,早在 1999年就有了。那時余秋雨老師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攝制組出發(fā)去了南亞和西亞,作者正在國內參與制作一百集電視片《中國博物館》(又名《藏著的中國》),擔任總撰稿。在這部繁重的電視大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遇到了許多難題,包括歷史觀、方法論、藝術觀等等一系列的沖突與溝通。與此同時,作者幾乎走遍中國大地,探訪了許許多多文明古跡。像以往一樣,每當作者滿心收獲時,第一個就會想到給余秋雨老師寫信,把自己最新、最真實的感受與他交流。正是這樣的交流當中,作者對余老師今大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生存狀態(tài)”,有了更貼近、更自覺的感悟,也產生了要寫一本關于余秋雨老師的書的想法。余秋雨先生已成為新時期中國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一方面,影響深人全國各地各階層,享譽全球華語文化界;另一方面,引起少數文化人的激烈反彈。余老師說過這種反彈其實不是針對他個人,而是針對一種勇敢突破原有格局、重新面對大地民眾、親自歷險世界荒原的新興文化生態(tài)。這種文化生態(tài),在他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時已經開始醞釀建立,作為學生,作者想到作者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至少作者們認識余老師。書的寫作過程很順利,完全都是自己十幾年來對余秋雨先生最真實最自然的認識和感悟,只是越接近完成,心里越不踏實,怕自己能力有限,讓“吾師余秋雨”這個概念還不夠完整、全面。最后,作者決定大膽向部分與余秋雨老師交往密切的校友和同學征稿,讓作者們共同來書寫作者們的老師余秋雨。于是,就又有了書的這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