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譯者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以太網的基礎知識
第1章 以太網簡介
1.1以太網無處不在
1.1.1可擴展性
1.1.2可靠性
1.1.3成本
1.1.4大量的網絡管理工具
1.2以太網的歷史
1.2.1以太網的發(fā)明
1.2.2將以太網作為開放式的標準
1.2.3雙絞線介質以太網
1.2.4100Mbps以太網
1.2.51000Mbps以太網
1.2.6以太網的新功能
第2章 以太網系統(tǒng)
2.1以太網的四個基本要素
2.1.1以太網幀
2.1.2介質訪問控制協議
2.1.3信號部件
2.1.4介質部件
2.1.5信號拓撲結構
2.2網絡協議和以太網
2.2.1網絡協議的設計
2.2.2IP協議和以太網地址
第3章 介質訪問控制協議
3.1以太網幀
3.1.1前同步信號
3.1.2目的地址
3.1.3源地址
3.1.4類型字段和長度字段
3.1.5數據字段
3.1.6FCS字段
3.1.7幀結束檢測
3.2介質訪問控制規(guī)則
3.2.1基本介質系統(tǒng)計時
3.2.2以太網間隙時間
3.3沖突檢測和回退
3.3.1沖突檢測操作
3.3.2沖突回退算法
3.3.3回退算法操作
3.3.4遲沖突
3.3.5沖突域
3.3.6沖突傳播
3.4以太網信道截獲
3.4.1信道截獲操作
3.4.2信道截獲的解決辦法
3.5高層協議和以太網幀
3.5.1多路復用帕中的數據
3.5.2使用LLC多路復用數據
第4章 以太網標準
4.1兩種以太網標準
4.2以太網家族樹
4.3IEEE標識符
4.3.110BASE5
4.3.210BASE2
4.3.3FOIRL
4.3.410BROAD36
4.3.51BASE5
4.3.610BASE.T
4.3.710BASE.F
4.3.8100BAsE.T
4.3.9100BA3E-X
4.3.10100BASE-TX
4.3.11100BASE-FX
4.3.12100BASE-T4
4.3.13100BASE-T2
4.3.141000BASE-T
4.3.151000 BASE.X
4.3.161000BASE.CX
4.3.171000BASE-LX
4.3.181000BASE-SX
4.4IEEE標準的組織
4.4.10SI的七個層次
4.4.20SI模型中的IEEE層
4.4.3國家和國際標準
4.5服從標準的級別
4.5.1服從標準的效果
4.5.2標準中包括了哪些設備
4.6資源
4.6.1ISO標準
4.6.2IEEE標準
4.6.3ANSI標準
第二部分 以太網系統(tǒng)和介質
第5章 10Mbps信號部件
5.110Mbps介質系統(tǒng)中使用的部件
5.1.1數據終端設備
5.1.2連接單元接口或收發(fā)器電纜
5.1.3介質連接單元或收發(fā)器
5.1.4介質依賴接口
5.1.5物理介質
5.2以太網網卡
5.3收發(fā)器電纜
5.4滑閂式連接器
5.5AUI連接器
5.5.1直接介質連接
5.5.2AUI信號
5.5.3各種AUI連接器間的區(qū)別
5.6收發(fā)器(MAU)
5.7用于外部收發(fā)器的SQETest信號
5.7.1SQETest的操作
5.7.2CPT和SQE Test名稱的變化
5.7.3中繼器和SQETest
5.7.4誤配置的SQETest和緩慢的網絡
性能
5.7.5計算機與SQETest
5.7.6使用SQETest時的其他問題
5.8端口集中器
5.8.1多端口收發(fā)器準則
5.8.2級聯的多端口收發(fā)器
5.8.3SQETest和多端口單元
5.910Mbps介質轉換器
5.10特殊介質段
第6章10Mbps粗同軸電纜介質系統(tǒng)
10BA3E5型
6.110BASE5信號部件
6.1.1以太網接口
6.1.2收發(fā)器電纜
6.1.310BASE5收發(fā)器
6.1.410BASE5中繼器
6.1.510BASE5信號
6.210BASE5介質部件
6.2.1粗同軸電纜
6.2.2N型同軸電纜連接器
6.2.3N型圓管連接器
6.2.4N型終端器和電纜接地
6.3將計算機連接到川BASE5以太網上
6.410BASE5單段配置準則
6.5構造10BASE5介質系統(tǒng)
6.610BASE5設計考慮
6.6.1總線布線拓撲結構
6.6.2同軸電纜的特征
6.6.310BA3E5以太網的優(yōu)缺點
第7章10Mbps細同軸電纜介質系統(tǒng)
10BA3E2型
7.110BASE2信號部件
7.1.110BASE2以太網接口
7.1.2收發(fā)器電纜
7.1.310BASE2收發(fā)器
7.1.410BASE2中繼器
7.1.510BASE2信號
7.210BASE2介質部件
7.2.1細同軸電纜
7.2.2針式BNC同軸電纜連接器
7.2.3BNCT型連接器和圓管連接器
7.2.4BNC終端器和電纜接地
7.3將計算機連接到10BASE2
以太網上
7.4 10BASE2單段配置準則
7.5構造10BASE2介質系統(tǒng)
7.610BASE2設計考慮
7.6.110BASE2布線拓撲結構
7.6.210BASE2以太網的優(yōu)缺點
第8章1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tǒng),
10BA3E-T型
8.110BASE-T信號部件
8.1.110BASE-T以太網接口
8.1.2收發(fā)器電纜
8.1.310BASE-T收發(fā)器
8.1.410BASE-T中繼器
8.1.510BASE-T信號
8.210BASE-T介質部件
8.2.1雙絞線電纜
8.2.2大于100m的10BASE-T網段
8.2.310BASE-T網段的信號終端
8.2.48針RJ-45型插口連接器
8.3將計算機連接到10BASE-T
以太網上
8.3.110BASE-T交叉連線
8.3.210BASE-T鏈路完整性測試
8.410BASE-T單段配置準則
8.5構造10BASE-T介質系統(tǒng)
第9章10Mbps先纖介質系統(tǒng)
10BA3E-F型
9.1老式和新式光纖鏈路段
9.210BASE-FL信號部件
9.2.110BASE-FL以太網接口
9.2.2收發(fā)器電纜
9.2.310BASE-FL收發(fā)器
9.2.410BASE0-FL中繼器
9.2.510BASE-FL信號
9.310BASE-FL介質部件
9.3.1光纜
9.3.2光纖連接器
9.4將計算機連接到10BASE-FL以太
網上
9.4.110BASE-FL信號交叉
9.4.2光纖鏈路完整性測試
9.510BASE-FL配置準則
9.5.11-BASE-FL單段準則
9.5.2更長的光纖段
第10章10Mbps多段配置準則
10.1配置準則的適用范圍
10.2沖突域
10.310Mbps配置準則:模型1
10.410Mbps配置準則:模型2
10.4.1網絡模型和延遲值
10.4.2尋找最差路徑
10.4.3計算循環(huán)延遲時間
10.4.4計算幀間隙收縮
10.5一個簡單的模型2配置的例子
10.6一個復雜的模型2配置的例子
第11章 100Mbps信號部件
11.110Mbps介質系統(tǒng)中使用的部件
11.1.1數據終端設備
11.1.2介質獨立接口
11.1.3物理層設備或收發(fā)
11.1.4介質依賴接口
11.1.5物理介質
11.2以太網網絡接口卡
11.3MII電纜和40針MII連接器
11.4收發(fā)器
11.4.1超時閥
11.4.2SQETest
第12章100Mbp5雙絞線介質系統(tǒng)
100BA3E-TX型
12.1100bASE-TX信號部件
12.1.1100BASE-TX以太網接口
12.1.2介質獨立接口
12.1.3100BASE-TX收發(fā)器
12.1.4100BASE-TX中繼器
12.1.5100BASE-TX信號
12.2100BASE-TX介質部件
12.2.1非屏蔽的雙絞線電纜
12.2.2帶屏蔽的雙絞線電纜
12.2.3100BASE-TX網段的信號
終端
12.2.48針RJ-45型插座連接器
12.3將計算機連接到100BASE-TX
以太網上
12.3.1100BASE-TX交叉連線
12.3.2100BASE-TX鏈路完整性
測試
12.4100BASE-TX單段配置準則
12.5構造100BASE-TX介質系統(tǒng)
第13章100Mbps光纖介質系統(tǒng),
100BA3E-FX型
13.1100BASE-FX的信號部件
13.1.1100BASE-FX以太網接口
13.1.2介質獨立接口
13.1.3100BASE-FX收發(fā)器
13.1.4100BASE-FX中繼器
13.1.5100BASE-FX信號
13.2100BASE-FX介質部件
13.2.1光纜
13.2.2光纖連接器
13.3將計算機連接到100BASE-FX
以太網上
13.3.1100BASE-FX信號交叉
13.3.2100BASE-FX鏈路完整性
測試
13.4100BASE-FX配置準則
13.4.1100BASE-FX單段準則
13.4.2更長的光纖段
第14章10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tǒng)
100BASE-T4型
14.1100BASE-T4信號部件
14.1.1100BASE-T4以太網接口
14.1.2介質獨立接口
14.1.3100BASE-T4收發(fā)器
14.1.4100BASE-T4中繼器
14.1.5100BASE-T4信號
14.2100BASE-T4介質部件
14.2.1非屏蔽的雙絞線電纜
14.2.2100BASE-T4雙絞線介質段的信號
終端
14.2.38針RJ-45型插口連接器
14.3將計算機連接到100BASE-T4
以太網上
14.3.1100BASE-T4交叉連線
14.3.2100BASE-T4鏈路完整性測試
14.4100BASE-T4單段配置準則
14.5構造100BASE-T4介質系統(tǒng)
第15章10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tǒng)
100BASE-T2型
15.1100BASE一T2信號部件
15.1.1100BASE-T2以太網接口
15.1.2介質獨立接口
15.1.3100BASE-T2收發(fā)器
15.1.4100BASE-T2中繼器
15.1.5100BASE-T2信號
15.2100BASE-T2介質部件
15.2.1非屏蔽的雙絞線電纜
15.2.2100BASE-T2段的信號終端
15.2.38針RJ-45型插口連接器
15.3將計算機連接到100BASE-T2
以太網上
15.3.1100BASE-T2交叉連線
15.3.2100BASE-T2鏈路完整性測試
15.4100BASE-T2單段配置準則
15.5構造100BASE-T2介質系統(tǒng)
第16章100Mbps多段配置準則
16.1配置準則的適用范圍
16.2沖突域
16.3100Mbps中繼器類型
16.4100Mbps配置準則:模型1
16.5100Mbps配置準則:模型2
16.5.1尋找最差路徑
16.5.2計算循環(huán)延遲時間
16.5.3網段延遲值
16.6模型2配置例子
16.6.1最差路徑
16.6.2使用位時間值
16.7網絡文檔
第17章 千兆位以太網
17.1千兆位以太網市場
17.2千兆位以太網
17.2.1網絡直徑
17.2.2載波擴展
17.2.3幀組發(fā)
17.3千兆位以太網信號
17.4千兆位以太網物理介質
17.4.1千兆位以太網光纖網段
17.4.2千兆位以太網銅介質網段
17.5千兆位以太網配置準則
17.6自動協商和鏈路配置
17.7千兆位以太網中繼器
17.8全雙工或緩沖中繼器/分配器
17.9千兆位以太網產品
17.9.1千兆位以太網交換式集線器
17.9.2千兆位以太網NIC
17.10千兆位以太網資源
第三部分 以太網的結構和維護
第18章 自動協商和全雙工
18.1自動協商
18.1.1快速鏈路脈沖
18.1.2并行檢測
18.1.3自動協商優(yōu)先級
18.1.4自動協商舉例
18.2全雙工模式
18.2.1全雙工操作
18.2.2配置全雙工操作
18.2.3全雙工介質規(guī)范
18.2.4以太網流控制
第19章 結構化布線
19.1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
19.2TIA/EIA電信布線標準
19.2.1雙絞線類別
19.2.2以太網規(guī)范和類別系統(tǒng)
19.2.3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的六個要素
19.2.4星型拓撲結構
19.2.5水平布線
19.2.6由誰建立布線系統(tǒng)?
19.3構造一個5類水平介質段
19.3.1布線專業(yè)術語
19.3.2雙絞線電纜
19.3.38針RJ-45型插座
19.3.4四對接線方案
19.3.5模塊配線架
19.3.6工作區(qū)插座
19.3.7雙絞線跳接電纜
19.3.8設備電纜
19.3.9安裝操作
19.4標識電纜
19.5電纜系統(tǒng)文檔的建立
19.6資源
19.6.1通信布線標準
19.6.2布線FAQ
19.6.3BICSI
第20章 以太網中繼器
20.1沖突域
20.210Mbps中繼器
20.2.1基本功能
20.2.2沖突強制
20.2.3分段擴展
20.2.4前同步信號恢復
20.2.5自動分區(qū)
20.2.6中繼器的限制
20.310Mbps中繼器購買指南
20.3.1機架式集線器
20.3.2可堆疊式中繼器
20.3.3中繼器信號指示燈
20.3.4可管理的集線器
20.3.5安全集線器
20.410Mbps中繼器配置舉例
20.5100Mbps中繼器
20.5.1100Mbps中繼器類型
20.5.2自動分區(qū)
20.5.3100Mbps中繼器購買指南
20.6100Mbps中繼器配置舉例
20.7中繼器管理
20.7.1中繼器管理信息
20.7.2可讀的幀(ReadableFrames)
20.7.3可讀的字節(jié)
20.7.4幀校驗序列錯誤
20.7.5對齊錯誤
20.7.6過長的幀
20.7.7短事件
20.7.8短幀
20.7.9沖突
20.7.10退事件
20.7.11特長事件
20.7.12數據率失配
20.7.13自動分區(qū)(仙toPartitions)
20.7.14最后的源地址
20.7.15源地址變化
20.8使用管理接口
第21章 網橋和交換式集線器
21.1以太網網橋
21.1.1透明網橋
21.1.2地址學習
21.1.3通信過濾
21.1.4廣播(多播)域
21.1.5擴展樹算法
21.1.6網橋與交換式集線器的區(qū)別
21.2交換式集線器的應用
21.2.1基于通信控制的網絡性能改善
21.2.2連接不同運行速度的網段
21.2.3交換和中繼混合的集線器
21.3交換式集線器的性能
21.3.1交換器的應用和交換器性能
21.3.2交換器的性能測試
21.4交換式集線器的高級特性
21.4.1交換器管理
21.4.2自定義過濾器
21.4.3擁塞管理
21.4.4通信管理
21.4.5虛擬局域網
21.4.6ATM上行鏈路
21.5交換器的網絡設計問題
21.5.1最多7個網橋
21.5.2不同LAN間的網橋
21.6第三層路由器
第22章 以太網性能
22.1以太網信道的性能
22.1.1對以太網性能的誤解
22.1.2以太網信道分析
22.2測量以太網性能
22.2.1測量時間間隔
22.2.2收集統(tǒng)計數字
22.3網絡性能與用戶
22.4最佳性能的網絡設計
22.4.1交換式集線器與網絡帶寬
22.4.2網絡帶寬需求的增加
22.4.3應用程序需求上的變化
22.4.4考慮將來的設計
22.5資源
第23章 故障診斷
23.1網絡的可靠性設計
23.2網絡文檔
23.3系統(tǒng)監(jiān)控和基準
23.4故障診斷模型
23.5故障檢測
23.6故障分離
23.6.1決定網絡通路
23.6.2重現癥狀
23.6.3分離與解決,或二分查找
隔離
23.7雙絞線系統(tǒng)的故障診斷
23.7.1雙絞線故障診斷工具
23.7.2雙絞線系統(tǒng)的常見問題
23.8光纖系統(tǒng)的故障診斷
23.8.1光纖故障診斷工具
23.8.2光纖的常見問題
23.9同軸電纜系統(tǒng)的故障診斷
23.9.1同軸電纜故障診斷工具
23.9.2同軸電纜中常見問題
23.10數據鏈路層的故障診斷
23.10.1利用集線器和其他裝置收集
信息
23.10.2用檢測器收集信息
23.10.3通過RMON收集信息
23.11網絡層故障診斷
23.12小結
23.13資源
第四部分 附錄和術語表
附錄A 安裝電纜連接器和收發(fā)器
附錄B 資源列表
附錄C 以太網故障診斷編號
術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