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作者有關漢語研究的論著8篇,其中有《古代詩歌、駢文的語法問題》、《有關文言文中的一些現(xiàn)象、困難和設想》、《詩文聲律論稿》等。作者堅持從漢語現(xiàn)象實際出發(fā)研究漢語,涉足于過去研究者較少涉足的領域,不固成說,時出新見。探討的對象雖偏重于古代漢語,而提出的問題、涉及的原則與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書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啓功,字元伯,滿族,滿姓愛新覺羅。1912年生于北京。曾讀小說,中學未卒業(yè)。從戴綏之先生(姜福)學詩古文辭,又從賈羲民先生、吳鏡汀先生學畫。后受業(yè)于陳援庵先生,獲聞學術流別和考證之學。曾執(zhí)教于輔仁中學、輔仁大學,任教員、講師、副教授。院系調整后,執(zhí)教地北京師范大學,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顧問,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長等職。著有《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啓功業(yè)叢稿》、《漢語現(xiàn)象論叢》、《論書絕句一百首》、《啓功韻語》、《啓功絮語》、《啓功書畫留影集》等。作者熟習古典詩文,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幾十年間對漢語的字、詞、句、句群等作過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對歷來很少被用作分析材料的詩歌、駢文的語法問題,作者的研究用功至深,對人多有啟迪。比喻和用典是漢語伸縮變化的重要因素,故作者以專文加以探討。八股文的寫作和子弟書的演唱現(xiàn)在雖已不復存在,但研究漢語文學卻不能無視它的歷史影響。至于聲律,無論古代的漢語文學乃至今天的口語都離不開它。研究漢語,不能不瞭解聲律。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和詳盡的分析,探索了古典詩文的平仄、用韻和對偶,揭示其句式和篇式的特點。作者堅持從漢語現(xiàn)象實際出發(fā)研究漢語,涉足于過去研究者較少涉足的領域,不囿成說,時出新見。探討的對象難偏重于古代漢語,而提出的問題、涉及的原則與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