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共分十卷四十篇,因其編輯是“隨事載錄,用備勸戒”,所以每篇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展開的,每卷大體上也有一個中心。書中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問題也非常深刻,確實可稱得上“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全書以《君道》篇為首,《慎終》篇為止,這種編排方式是有很深的寓意的,體現(xiàn)了吳兢的政治思想。吳兢認為君主是維系一個王朝的關鍵所在。因為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皇權是凌駕于一切權力之上的至高無上的特權,皇帝的英明或昏聵對全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經濟影響極大。因此,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必然格外注重君主的個人素質。如唐太宗自己就很重視“君道”問題,他既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家,同時也是一個善于總結的政治理論家。唐太宗在辭世的前一年(貞觀二十二年)曾撰寫了《帝范》一書,賜給太子李治學習。此書后來與《貞觀政要》一道成為后世帝王的政治歷史教科書。由此可見,“君道”乃是唐太宗政治理論思想的核心,吳兢是深得其中三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