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作品簡介下面的簡介中只主要提到在對話中涉及的、或者對從宗教和神學方面研究有關作家的作品具有特殊意義的書名。H·伯爾(HeiurichBoll)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1970年任聯(lián)邦德國筆會主席,1971至1974年為國際筆會主席。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F住格羅斯豪的許特根瓦爾德①。在長篇小說中,具特殊的宗教和神學意義的作品有:《一聲不吭》(1959)、《小丑之見》(1963)、《以一個女人為中心的群像》(1971)、《監(jiān)護》(1976)。在談話中曾暗示短篇小說《起來,起來》(1950,收入慕尼黑196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諷刺作品《穆爾克博士全力沉默》(收入1966年慕尼黑出版的諷刺作品集《不僅在圣誕節(jié)時》中),諾貝爾文學獎受獎辭《試論詩歌的理性》(收入1980年慕尼黑出版的《當代的蹤跡。文學論著》中),也暗示詩歌《科隆一號》(收入1979年科隆出版的《廣播劇、劇本、電影劇本、詩歌集》中)。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參見論文《痛苦的回顧。論R奧格施泰因的〈人子耶穌〉》(收入《當代的蹤跡,中)。關于拿撒勒的耶酥參見《對我而言,拿撒勒的耶穌是誰?一百個當代證明》(1973年慕尼黑出版)。本次談話于1983年9月9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I.德賴維茨(IngeborgDrewitz)1923年1月10日生于柏林,德國作家協(xié)會發(fā)起人之一,1969至1980年任該會副主席。1966年起為聯(lián)邦德國筆會主席團成員?,F住柏林。在長篇小說中,具特殊的宗教和神學意義的作品有:《十月之光》(1969)、《誰為K·蘭貝特辯護?》(1974)、《昨日即今日。當代一百年》(1978)、《易北河上的冰》(1982)。從五十年代的劇作中可以看到她對圣經素材的深入研究。這些劇本有:《所有大門已有人把守》(1951/52年首次上演)、《曾恨上帝的人》(1954)、《摩西》(1954)。印度旅行印象以《我的印度日記》(1983)為題發(fā)表。她在《女人們相信的不同嗎?種種經驗》(1983年由迪爾克斯在弗賴堡出版)中描述了自己的宗教社會化?!稄突罟?jié)》一詩、關于死亡和其他(也是宗教方面的重要)文章摘自(天鵝絨帷幕。短篇小說、速寫、報道)(1978年居特斯洛版)?!禝德賴維茨。作品與影響的資料》(1983年斯圖加特出版)。本次談話于1984年1月20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B.弗里施穆特(BarbaraFrischmuth)1941年7月5日生于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的阿爾特奧塞。曾攻讀東方學。在土耳其呆過較長一段時期。從1968年起發(fā)表過大量長、短篇小說,是奧地利戰(zhàn)后文學舉足輕重的女作家。現住維也納。在她的長篇小說中,從宗教和神學的觀點來看重要的有:《修道院附設學?!罚?968)、《西爾貝爾的神秘化》(1976)和《頭舞舞蹈家》(1984)。她論述希爾德加德的文章發(fā)表在1983年10月15/16日(維也納)《新聞報》上。本次對話于1985年1月11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P.黑爾特林(PeterHartling)1933年11月13日生于克姆尼茨。五十年代從事新聞,1968至1973年,先為菲舍爾出版社主編、后為該社經理。自1974年起作為專業(yè)作家定居默費爾登—瓦爾多夫。作品包括長、短篇小說,兒童故事,詩歌和評論。從神學與宗教的觀點來看,長篇小說中重要的有:《一位女人》(1974)、《荷爾德林》(1976)、《胡貝爾特或回到卡薩布蘭卡》(1978)、《風車》(1983)。在兒童故事中有《祖母》(1975)和《本愛著安娜》(1979)。在短篇小說集中有《一再出現的事故》(1980,特別是描寫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奧特拉》)。在詩集中有《1953—1979詩選》(1979,方濟各詩亦在其中)和《預先警告》(1983)。在評論集中有《我的國家,你就是奧爾曾利德。論E默里克和L·鮑爾的童話》(1982)。對和平問題發(fā)表的見解摘自《像〈約伯紀〉一樣申訴》一文(見1982年9月1/2日《南德意志報》)。本次對話于1982年11月5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S.海姆(StefanHeym)1913年4月10日生于克姆尼茨。曾在柏林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和新聞學。1933年流亡捷克,同年去美國。1937年任德文版美國周報《德意志人民回聲報》主編。1943年為美國士兵,成為美國公民。1948年退伍。1953年移居東德。曾獲東德國家文學獎。從1974年起,海姆的作品只能在西方發(fā)表。1979年被東德作家協(xié)會開除。他的寫作生涯從社會批評、小說、當代歷史小說和歷史小說開始,長篇小說有:《格拉澤納普少尉案件》(1942)、《高爾茲鎮(zhèn)》(1953)、《拉薩爾》(1969)。從宗教和神學觀點來看,特別有趣的長篇小說是:《大衛(wèi)王傳》(1972)、《阿赫斯維》(1981)。全集《路與彎路。五十年代論戰(zhàn)著作》(1980)中,包括自傳體短評?,F住柏林。本次對話于1984年10月5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W.簡斯(WalterJens)1923年3月8日生于漢堡。曾在漢堡和弗賴堡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和古典語文學。1944年以研究索福克勒斯的論文獲博士學位,1949年以研究塔西陀的論文獲得大學教授資格。1962年起任蒂賓根大學古典文學和普通修辭學教授。1976至1982年任聯(lián)邦德國筆會中心主席。現住蒂賓根。他的文學著作有長篇小說、廣播劇、翻譯、雜文和評論。從宗教和神學的觀點來看,具特殊意義的有:《始于馬廄,終于十字架拿撒勒的耶穌》(1972,《馬太福音》翻譯)、《樂善好施者》(1973)、《猶大事件》(1975)、《共和黨人演講集》(1976)、《為什么我是基督徒》(1979)、《和平。當代圣誕節(jié)故事》(1981)、《行動的地點是德國。敵視記憶時代演講集》(1981)、《布道壇與講臺》(1984)。此外,他還是《聯(lián)想。對圣經經文的想象》(1978)叢書的出版人。P·胡赫爾的詩可見于他的詩集《大道、大道》(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63年版)。本次對話于1981年12月23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K.馬爾蒂(KurtMarti)1921年1月31日生于伯爾尼。曾在伯爾尼和巴塞爾攻讀法律和神學。從1961至1983年為伯爾尼內德格教堂新教牧師。現住伯爾尼。曾發(fā)表長篇小說(《女巨人。一部報告》,1975)、詩歌和短評。下述論著具特殊意義:《邊緣的詩》(1963)、《悼詞》(1969)、《溫情與痛苦。筆記》(1979)、《西方。詩集》(1980)、《上帝的詢問。今日〈約翰〉一書》(1982)、《創(chuàng)世信仰。上帝的生態(tài)學》(1983)。本次對話于1981年4月17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A.穆施格(Ad0lfMusch)1934年5月13日生于蘇黎世。曾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英國語言文學和心理學。1959年以研究E·巴拉赫(E·Barla-ch)的論文獲博士學位。曾在蘇黎世、東京、格廷根、伊薩卡、紐約、日內瓦等地執(zhí)教。1970年起為蘇黎世理工學院日耳曼語言文學教授。現住蘇黎世。發(fā)表過大量長、短篇小說、劇本和短評,其中有:《破除魔法的魔法》(1967)、《愛情故事集》(1972)、《阿爾比塞爾的土地》(1974)、《軀體與生命》(1982)。從宗教和神學的觀點來看,具特殊意義的作品有:《文學是療法?對有療效之物與不治之癥的附帶說明》(1981)以及《光與鑰匙。一個吸血鬼的教育小說》(1984)。本次對話由本集子首次發(fā)表。L.林澤爾(LuiseRiuser)1911年4月30日生于上巴伐利亞。曾攻讀心理學和教育學。1934至1939年任教師,后為專業(yè)作家?,F住羅馬羅卡迪帕帕。發(fā)表過大量長、短篇小說和短評。這些作品多帶有宗教和基督教題材。她從1970年起發(fā)表的日記可以使人們認識她的宗教觀的新方向,其中對于這次談話具有特殊意義的有:《建筑工地》(1970)、《越境》(1972)、《戰(zhàn)爭玩具》(1978)、《冬天里的春天》(1982)。此外,自傳第一卷《擁抱狼》(1981)以及瑪麗亞—瑪格達勒娜長篇小說《米爾雅姆》(1983)。本次對話于1982年6月18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W·施努雷(WolfdietrichSchnurre)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39至1945年從軍,后為電影和戲劇評論家?!八钠呱纭雹?,發(fā)起人之一。1983年獲G畢希納文學獎。現住勞恩堡巴爾弗爾德。撰寫過大量短、長篇小說,兒童讀物,詩歌,廣播劇和電視劇本;其中有:《當父親的胡子還紅著時》(1958)、《本城命運》(1959)、《卷毛狗阿利的筆記》(1962)。從宗教和神學的觀點來看,具特殊意義的作品首推早期的詩歌。這些詩集結成冊,題為《囚犯的秘密通信》(1956,《安慰》一詩亦在其中)。其次還有從七十年代末開始發(fā)表的作品:《逆光攝影師。筆記》(1978)和《一次不幸事件。長篇小說》(1981)。最后還要提到的是畢希納文學獎受獎答辭《與一位過世同事的對話。一種接近的嘗試》(見1983年10月23日《南德意志報》)。本次對話于1984年5月11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K.施圖克(KarinStruck)1947年5月14日生于民主德國梅克倫堡。曾在波鴻、波恩和杜塞爾多夫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羅曼語族語言文學和心理學。1973年起為專業(yè)作家?,F住漢堡。從宗教和神學觀點來看,她的長篇小說中具重要意義的有:《階級之愛》(1973)、《母親》(1975)、《愛》(1977)。此外,她的短篇小說有:《小客?!罚?981)和《兩個女人》(1982)。她在談話中提到的散文《雪·短篇小說》以及《被破壞的圣誕節(jié)感情或倫茨與奧伯林》尚未發(fā)表。本次對話于1983年6月3日在《公眾論壇》上首次發(fā)表。M·瓦爾澤(MartinWalser)1927年3月24日生于博登湖畔瓦塞堡。曾在蒂賓根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歷史和哲學。1951年以研究F.卡夫卡的論文獲博士學位。五十年代在南德意志電臺工作,后為專業(yè)作家?,F住博登湖畔努斯多夫。發(fā)表過大量長、短篇小說、劇本和短評。1981年獲格畢希納文學獎。從宗教和神學的觀點來看,下列作品具重要意義:《間歇》(1960)、《心靈的活動》(1979)、《天鵝之家》(1980)。此外,還有下列評論集:《誰是作家?》(1979)、《自我意識與諷刺。法蘭克福講座》(1981,對克爾愷郭爾的研究亦在其中)、《愛的說明》(1983,關于H·海涅和G·畢希納的講話亦在其中)本次對話于1985年4月19日在《公眾論壇》上外首次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