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是指佛陀住世時期至入滅后一百余年間的佛教;而部派佛教是指佛入滅后一百余年至大乘佛教興起時代的佛教。因這時期佛教分裂為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注重論議,故又稱為阿毗達磨佛教。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間,究竟有什么差別呢? 大約有以下三點:一、論究的方法不同:原始佛教時,尤其是佛陀的說法作風,較部派佛教寬容,并不嚴密要求弟子墨守教條,或者知識的傳授,只要能注意導向轉迷開悟,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部派佛教就不同了,其對每一個問題,均給予嚴格的分類與定義,進而究明其關連與性質。換言之,部派佛教以“分別說”為最大的特征。二、思想內容不同:在原始佛教時代,對法(問題)的思維態(tài)度,無不附以價值觀,即這問題是否對理想(滅諦)的實踐有幫助,如果沒有,都要舍棄而不顧,絕不追究。這可從拙著《佛學概論》和《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中的《佛陀的宗教態(tài)度》一節(jié)中得知。部派佛教則又不同了,他們雖然也以滅諦為最高理想,是解脫的目標,但涉及其他的問題,則往往窮根究底,故而又有諸多的爭論而形成各部派獨自的思想為特征。二、觀點不同:原始佛教對萬有的觀法,將其焦點置于心, 而由心出發(fā),論究一切的緣起,而部派佛教則較偏重于外在事實。根據上述三點,用編纂的手法,將印順大師、木村泰賢、演培法師等的著述摘綴融貫成講義,而作為筆者任空林佛學院印度佛教史課時的講稿,此次補添了一些內容,編輯成《部派佛教》一書,并將筆者對我國云南傣族地區(qū)的上座部佛教進行考查后所寫的《云南上座部佛教考察報告》一文作為附錄,奉獻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