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受戴進影響最大并繼其后而起的浙派盟主是吳偉。吳偉(一四五九—一五○年)是一個極具藝術天賦、性情放達的畫家,在山水、人物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吳偉的繪畫雖有粗細兩種風貌,但其主要特色是在戴進雄勁縱逸的畫風的基礎上,筆墨更為豪放挺健,尤其是山水畫,行筆落墨灑脫放縱、酣暢遒逸。實際上,吳偉與戴進的畫風已拉開了距離。吳偉在明中期的畫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并有一大批藝術的追隨者,其中主要有張路、蔣嵩、汪肇、鄭文林、陳子和、張一正、吳良智等。吳偉之后的浙派,畫家的籍貫已擴展到浙江以外的廣大區(qū)域,畫家的出身也不局限于“行家”即那些以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浙派的活動中心也一度由浙江杭州轉移到南京。明代中期以后的浙派畫家,雖出生活動于不同的區(qū)域,繪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風格也備有有偏重,但都師崇戴進、吳偉,并強化了他們繪畫風格中粗放、蒼勁、狂率的筆墨特色。有的畫家和作品過分追求酣暢而流于輕狂放縱。從張路到陳鶴這些畫家,由于在繪畫風格及藝術趣味上與文人畫家秀潤含蓄的美學追求相左,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被吳門畫派及清代的“正統(tǒng)派”視為浙派末流,認為是“畫家邪學,徒呈狂態(tài)”并把矛頭指向戴進、吳偉甚至宋代的馬遠、夏硅。抨擊浙派末流畫家的一些惡習無可非議,但某些人從宗派和“正統(tǒng)”文人畫的角度出發(fā),詆毀、否定其他畫派的藝術成就則是不可取的。隨著吳門畫派的崛起,嘉靖以后以金陵為中心的浙派失去了畫壇的主導地位。浙派畫家的活動轉移到一些中小城鎮(zhèn),特別是福建沿海地區(qū)。他們的作品憑借貿易之便,源源不斷地流入日本,并對日本畫界有所影響。明代后期,浙派作為一個畫派衰落了,但是浙派的繪畫風格仍被許多畫家承襲著。特別是謝時臣和被稱為“浙派殿軍”的藍瑛等人,采取不分行、利,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將浙派筆墨的蒼勁與文人畫秀逸之趣融為一體,使繪畫創(chuàng)作富有新意,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謝時臣、藍瑛與戴進、吳偉的畫風又有很大的距離。二明代中期以后,伴隨著浙派的衰落和吳門畫派的崛起與興盛,蘇州因此取代了金陵的畫壇中心地位。蘇州遠在唐代就是繁榮的都市之一。元末明初,這里憑借經濟實力和地利之便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霸募摇敝械哪攮?、王蒙時?;顒佑谔K州,當?shù)丶爸苓叺貐^(qū)的文人畫家如王紱、徐賁、馬琬、陸廣、陳汝言、劉玨、杜瓊等也非常活躍,他們都是吳門畫派的先驅人物。此時可謂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文人畫活躍期。但是這種局面入明不久,便受朱元璋文化專制政策的影響和因宮廷畫院地位的確立而逐漸被改變。從洪武后期至成化年間,是蘇州在畫壇上的沉默期,也是文人畫的沉寂期。明代中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蘇州恢復了江南文化中心的地位。許多士大夫、文人、畫家聚集此地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社會的文化藝術氛圍空前濃厚。藝術作品進一步商品化,貯藏書畫、古器物、珍本書籍、營建庭園和講究服飾器用之風也很盛行。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吳門畫派繪畫逐漸興盛起來,并成為繼浙派之后最具影響力的畫派。沈周是吳門畫派的開山畫家,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后的吳門畫派盟主,而唐寅、仇英則是吳門畫派的友軍。在畫史上一般將他們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吳門畫派畫家多為“賦性疏朗,狂逸不羈”的在野士大夫、文人學士。在繪畫上,他們在繼承董源、巨然和元代諸家畫風的同時,也吸收了南宋院體山水畫的一些因素,追求氣韻神采的效果和風流蘊藉的風格。在他們活脫的筆墨世界里蘊藏著不同于元代文人畫蕭疏、冷寂格調的審美情趣。從繪畫題材的表現(xiàn)到取景造意都反映出社會時代變化給繪畫帶來的革新。明四家雖有師友關系和共同的美學趣味,但由于他們各自的身世、經歷以及個性、氣質不同,在繪畫風格上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沈周二四二七一五○九年)出身于世代文人之家,祖、父均善詩畫。沈周曾跟父親和杜瓊、劉玨、陳繼等學畫,常涉足太湖、宜興、虞山、杭州等地名勝,過著典雅的文人畫家生活。他在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畫等方面都有較高造詣,在水墨山水方面尤為突出。其山水畫法出入于董源、巨然及黃公望、吳鎮(zhèn)諸家。早年擅長仿古,畫精制小幅。四十歲以后,沈周精研黃公望和吳鎮(zhèn)畫風,畫風為之一變。他曾收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并深受其影響,進而形成以皴法為主,筆墨靈動疏簡的畫風。晚年,沈周師法吳鎮(zhèn),并對其畫風進行改造與變通,繪畫風格更趨沉雄蒼勁,宏敞厚重,有力可扛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