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冠之以“悲壯”,顯示了中國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史的美學特征。當“現實主義”前面加上“革命”之類的限制詞以后,它就不再是一般意義的文學思潮,更不是所謂純文學思潮,而是文學與政治的結合。這正是大半個世紀里中國文學運動的基本特質。 《歷程》緊扣文學與政治的關系,系統(tǒng)地描述了這種文學思潮和他種文學思潮之間,特別是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內部與生俱來、長期存在、至死方休的分歧、矛盾和沖突,而以其內部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你死我活,可歌可泣,循環(huán)往復,前仆后繼,歷史的悲壯感即油然而生。作者用實際行為檢驗理論的是非真?zhèn)?,借生平史料透視文人的內心世界,為成千上萬在革命現實主義的內外爭斗中死去的弄潮兒、殉道者、衛(wèi)道士、受害者,同時也是為已經和正在逝去的那個文學時代,立了一座集體的大碑,其價值誠如韋君宜《思痛錄》所言:“歷史是不能被忘卻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