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德意志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對我國廣大讀者來說,是并不陌生的。他的名著《戰(zhàn)爭論》在我國早已翻譯出版,廣為人知。現在這本《克勞塞維茨傳》中譯本的出版將有助于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克勞塞維茨的生平和事業(yè),熟悉《戰(zhàn)爭論》的讀者也將會從中了解到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及《戰(zhàn)爭論》一書的形成過程。書中敘述了當時歐洲的廣泛歷史背景以及克勞塞維茨所處時代歐洲各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普魯士在內政、外交、軍事方面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復雜斗爭,這對于我國史學界和軍事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學術上的參考價值。我們在這里想就克勞塞維茨及其軍事思想、本書及其作者作些扼要介紹,這或許會對讀者有所幫助。 克勞塞維茨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近代歐洲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青年克勞塞維茨目睹了1789年開始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隨法國革命接踵而至的,便是震撼整個歐洲的拿破侖戰(zhàn)爭。拿破侖統(tǒng)率的法軍占領了德意志的大部領土,將它置于被統(tǒng)治和被奴役的地位。盡管法軍所到之處,猶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為鞏固和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清除了許多封建障礙,但是它對外實行的民族壓迫和掠奪政策不能不遭到被占領國家及其人民的強烈反抗,終于導致軍事上的徹底失敗和滅亡。在這一歷史時期,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和作戰(zhàn)的方式都有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有關戰(zhàn)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要求人們去認識和理解,并從理論上加以闡明。克勞塞維茨關于戰(zhàn)爭的學說,正是在這種客觀形勢和主觀需求下應運而生,逐步形成體系并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 克勞塞維茨和當時一般的德意志人一樣,出于愛國熱忱,不堪忍受外來壓迫和掠奪,積極參加了1813—1815年的解放戰(zhàn)爭。他依據自己的戰(zhàn)爭經歷,細心考察歷次戰(zhàn)爭現象,先后研究了歷史上一百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戰(zhàn)例,批判地閱讀了當時各種軍事理論文獻,系統(tǒng)地總結了戰(zhàn)爭經驗,建立了獨創(chuàng)的完整的軍事理論,寫下了不朽著作《戰(zhàn)爭論》。這本巨著自1832年問世以來,已經再版二十次,并被譯成各種世界通用語言的譯本,廣為流傳,被推崇為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主要經典著作,克勞塞維茨本人也被公認為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奠基人。 克勞塞維茨在軍事理論方面的最大功績,在于他能夠提出一些帶有某種唯物主義成分的精辟見解。他第一個正確而又深刻地闡明了戰(zhàn)爭與政治的關系,提出“戰(zhàn)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xù)”這一名言。他還論述了人民群眾的“小型戰(zhàn)爭”和游擊戰(zhàn)爭,強調“民眾武裝和起義盡管在個別方面還有缺點和不夠完善,但總的來說是能起很大作用的”,“民心和民意在國家力量、軍事力量和作戰(zhàn)力量中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因素”。他還明確指出,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互為影響,認為“我們消滅敵人軍隊時,并不是僅僅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而且還包括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他在有關戰(zhàn)爭的其他重要問題上同樣運用軍事辯證法,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軍事原則,如最大限度地使用兵力,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發(fā)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zhàn)果,等等。他在分析防御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利、戰(zhàn)術上的攻擊時機和方式、戰(zhàn)場準備的優(yōu)越條件和民眾的支持等同時還指出,防御本身是比進攻更強有力的一種作戰(zhàn)形式,主張借助防御贏得時間,以便在取得優(yōu)勢后轉入進攻。這本傳記對上述軍事思想和原則的形成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 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對于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和著作歷來予以高度的重視,對于他所提出的關于戰(zhàn)爭的精辟見解和正確的軍事原則也給予積極的評價。但是,克勞塞維茨對戰(zhàn)爭的認識,從總體上看,仍未能擺脫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窠臼。他在回答“什么是戰(zhàn)爭”這一問題時,卻把戰(zhàn)爭說成“無非是擴大了的搏斗”。他所提出的“戰(zhàn)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這一重要理論命題,雖然同馬克思主義者關于戰(zhàn)爭與政治的提法在總的方面看是一致的,但其中有些概念的內涵卻有所不同。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政治是國家人格化了的智慧,是“整個社會的一切利益的代表”,是這一政府與那一政府之間的外交關系。他不懂得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看不到產生戰(zhàn)爭的基礎是經濟利益的沖突,戰(zhàn)爭是階級斗爭的表現形式,因而他無法揭示戰(zhàn)爭的本質,更不能明確區(qū)分正義戰(zhàn)爭與非正義戰(zhàn)爭的階級實質。 《克勞塞維茨傳》的原書名是《克勞塞維茨的生平與事業(yè)》。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史料翔實可靠,作者文筆生動流暢,被認為是當代有關克勞塞維茨的權威著作。它向讀者展示了克勞塞維茨一生的坎坷道路,讀后會對克勞塞維茨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書中首先介紹了克勞塞維茨的身世。他出身于一個小貴族家庭,但是他家貴族稱號的來歷卻是經不起推敲的。實際上,他的家族是屬于接近平民階層的市民階級。他從十二歲起即投身封建行伍,度過了將近四十年的戎馬生涯。他原有的學歷雖淺,但他畢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他聽過康德主義者基澤韋特的哲學課,研讀過當時著名哲學家費希特、黑格爾的著作,熱愛大詩人席勒反映德意志民族意識、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文學作品,還閱讀過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盡管他置身于普魯士王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營壘,但就其政治立場和思想傾向而言,他已站到新興資產階級的行列中了。他后來成為以香霍斯特為首的普魯士軍事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決不是偶然的。他同軍事改革派主要成員之間的親密友誼和他們的軍事改革活動和斗爭,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本書還為我們深刻理解克勞塞維茨在軍事理論上的許多獨創(chuàng)性論斷,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背景,詳盡地描述了克勞塞維茨親身經歷的1793年普魯士軍隊反對法軍的“美因茨圍攻戰(zhàn)”、1806年普魯士軍隊同法軍在耶拿附近會戰(zhàn)中所遭到的慘敗、1812年俄國反對拿破侖的戰(zhàn)爭以及1813—1815年的歷次解放戰(zhàn)爭。他從切身經驗中體會到戰(zhàn)爭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所引起的,而且得出結論說,政治貫穿在整個戰(zhàn)爭行為中并對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影響。他從普魯士的軍事失敗中認識到,要從拿破侖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就必須振興民族,因此軍事改革勢在必行。克勞塞維茨到過法國、瑞士、俄國、波蘭等國,轉戰(zhàn)東西,攻讀外語,細心考察各個民族特點和異鄉(xiāng)風土人情。他不僅象歷史學家那樣記述了戰(zhàn)爭和歷史事件,而且象哲學家那樣力圖闡明產生這些事件的原因。他親身參加了1812年俄國大敗拿破侖軍隊的博羅迪諾會戰(zhàn)和斯摩棱斯克會戰(zhàn),從中總結了向本國腹地退卻,疲憊敵人、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最后戰(zhàn)勝敵人的經驗,使之成為他積極防御思想的重要內容,他還預見到,拿破侖必敗,俄國是不可征服的。克勞塞維茨向往德意志的統(tǒng)一,反對封建割據的君主政體,當時就提出:“如果說有一個最不致引起德意志人反對的政體形式的話,那就是共和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