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三四四—一三八八),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因任中書令之職,故世又稱其為王大令。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容止不怠,風流一時之冠”(見《晉書·本傳》)他七八歲時開始學書,羲之乘其不備從其背后疾掣其筆不脫,嘆曰:“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子敬在兄弟排行中年最幼,天資亦最高,幼承羲之親自指點,書遂大進,羲之曾書《樂毅論》以賜官奴,故獻之真書大能窮微入對,筋骨緊密,不減于父,流傳下來的小楷有《洛神賦十三行貼》,此貼筆畫勁利,態(tài)致蕭散,墨采飛動,堪稱“天下第一草,開張于行,又處于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花開,開張于行,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花開,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可見獻之行草,縱心奔放,淋淳酣暢,可謂“逸氣蓋世,千古獨立”,他傳世的行草作品大都刊刻于《淳化閣帖》九、十兩卷之中傳世墨跡有《鴨頭丸帖》(現藏上海博物館),《地黃湯帖》(現藏日本東京書法博物館)和《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