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引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反思
上篇:總論
第一章: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態(tài)
一、宋初士人所面對的問題
二、宋代士人心態(tài)特征之一:帝師意識的重新膨脹
三、宋代士人心態(tài)特征之二:以道自任精神的復活
四、宋代士人心態(tài)特征之三:人格理想的重新確立
第二章:宋學的基本學術旨趣及核心范疇
一、宋學的本體范疇之一:心
二、宋學的本體范疇之二:性
三、宋學的本體范疇之三:誠
四、宋學的工夫范疇之一:敬
五、宋學的工夫范疇之二:思
六、宋學精神之特質
第三章:宋代詩學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取向
一、宋學與宋代詩學的意義生成模式
二、宋代詩學之基本精神
第四章:宋學對宋代詩學的一般影響
一、從“吟詠情性”到“以意為主”
(一)“情性”內涵辨析
(二)“吟詠情性”所負載的詩學本體論觀點
(三)“以意為主”與宋代詩學本體論的基本傾向
(四)“吟詠情性”與“以意為主”的比較
(五)兩大詩學本體論觀點產生的原因
二、“自得”范疇從宋學向宋代詩學的轉化
(一)“自得”諸義
(二)“自得”與宋儒心態(tài)
(三)“自得”概念由宋學向宋代詩學的位移
(四)從“自得”看宋學與宋代詩學之關系
三、從“涵泳”范疇看宋學與宋代詩學的相通性
(一)“涵泳”的含義
(二)“涵泳”與道學旨趣
(三)“涵泳”作為詩學范疇
(四)從“涵泳”看宋學與宋代詩學的內在聯(lián)系
下篇:分論
第五章:歐陽修在宋代詩學中的地位
一、宋代士人主體意識的膨脹與歐陽修的人格追求
二、歐陽修的詩學理論與其人格追求之關系
三、歐陽修對后學的影響
第六章:蜀學與詩學
一、從生存智慧到詩性探求--論蜀學與蘇軾詩學觀念之關系
(一)蘇軾的人格理想
(二)蜀學與蘇軾的學術旨趣
(三)蘇軾詩學觀念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從人學價值到詩學價值--論蘇轍“養(yǎng)氣說”的深層含蘊
(一)蘇轍的人格理想
(二)蘇轍的學術探索
(三)“養(yǎng)氣說”在蘇轍學術系統(tǒng)中的位置
三、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黃庭堅詩學理論的文化心理內涵
(一)黃庭堅詩學理論的內在矛盾
(二)黃庭堅的學術旨趣與人格追求
四、在心性與情趣之間
(一)詩的價值與人的價值
(二)詩之美與人之誠
(三)張耒詩學理論的矛盾及其原因
(四)余論
第七章:道學與詩學(一)
引言
一、“宋初三先生”的詩學觀念
二、邵雍的詩學觀念
三、周程的詩學觀念
四、胡寅呂本中的詩學觀念
第八章:道學與詩學(二)
一、體與用
二、文與道
三、詩文之獨特處
四、道學的意義結構與詩學意義結構之間的關系
第九章:詩學對宋學精神的背離--從楊萬里到嚴羽
一、楊萬里對詩歌本體的追問及其意義
二、嚴羽的“興趣”說與宋代“以意為主”、文體道用詩學本體論的終結
三、三種詩學本體論的文化意蘊
第十章:文本分析
一、宋詩與唐詩究竟何異?
(一)小引
(二)通過對李白與蘇軾詩歌的文本分析看唐詩與宋詩之異
(三)杜甫與黃庭堅詩歌文本的比較分析
(四)宋詩與唐詩相異的文化原因
(五)結語
二、宋詞元曲與宋代士人人格結構之關系
(一)詞之興起與士人新型文化人格
(二)對北宋中期幾位重要政治人物詞作的文本分析
(三)詞對于宋代士人之獨特意義
(四)豪放詞出現(xiàn)的文化意義
(五)元曲的解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