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加勒比地區(qū)特立尼達島(位于向風群島最南端、委內瑞拉東北部海岸外)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祖父1880年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北部漂洋過海移民特立尼達。奈保爾年幼時,父親憑自學謀到特立尼達英語《衛(wèi)報》記者之職,于是舉家從鄉(xiāng)間小鎮(zhèn)搬遷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西班牙港的市井生活才是年輕的奈保爾眼中“真實的世界”。但另一個世界也許更為真實,那就是英國文化與文學的世界。奈保爾的父親喜愛英國文學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讀書讀到精彩處就要念給兒子聽,讓他一同欣賞。奈保爾在《閱讀與寫作》(1999)一書中回憶道,他十二歲之前就已經記得英國文學中很多片斷,它們主要來自莎劇《裘力斯·凱撒》、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爾貝》和《大衛(wèi)·科波菲爾》、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蘭姆的《莎士比亞故事集》和查爾斯·金斯利的《英雄》。至于他當時對印度的印象則完全來自英國作家(毛姆、艾克利和奧爾都斯·赫胥黎)筆下的印度。換句話說,他自幼就從英國人的視角來認識與他沒有直接關聯的印度。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立志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