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普遍存在的一種人口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約在公元前2l世紀,中國建立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一一夏朝,流民亦隨之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隨著歲月的流逝與社會的演進,流民問題不僅未能消除,反而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復雜,并對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產和生活諸方面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流民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發(fā)性和無序性。流民背井離鄉(xiāng),流徙外地,并非官府的強制,亦非官府的組織,而是一種自發(fā)行為。他們的流動處于無序狀態(tài)。所謂無序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他們在流動過程中,暫時脫離了政府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成為失去行政權力控制的人口;二是流民內部沒有正式的組織管理體系,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tǒng)屬,且?guī)в泻艽蟮拿つ啃浴5诙?,流民的主體是“民”,最主要的是農民。“民”是這類流動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當然,也有一部分流民此前的身份并非民,如也有一些原政府官員、士大夫、逃亡的罪犯和士兵等。特別是大的戰(zhàn)亂發(fā)生時,此類人口便紛紛加入流民大軍。但是,一方面他們在流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當他們加入到流民行列后,實際上已失去了先前的身份地位,脫離了原來的組織系統(tǒng),更多地具備了流民的特征,我們不妨稱之為“準流民”或“亞流民”。第三,過渡性和暫時性。流民是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在離開原居住地和放棄原謀生手段后形成的臨時性特殊人口群體。在從離鄉(xiāng)背井到重新定居之前,這一群體流移不定,無正常穩(wěn)定的生產和生活手段,呈現(xiàn)出過渡性特征。一般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經過或長或短的流浪生活后,有的重返故里,有的定居于新地,重新獲得正當?shù)纳a和生活手段,退出流民隊伍。流民群體總是處于一種不斷有人退出又不斷有人加入的動態(tài)狀態(tài)中。本卷是中國流民問題研究的古代部分,與近代和現(xiàn)代部分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對中國流民問題進行貫通古今的探討。《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寫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中國古代流民問題的探研,為現(xiàn)實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或歷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