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唐浩明繼《曾國藩》、《楊度》之后,以五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這部120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張之洞》。這位湖南籍的作家,從創(chuàng)作一開始就選擇了清末民初這個歷史時期,可以說是頗具歷史眼光。當代中國,從某種角度看,其新舊對峙、風起云涌的社會、文化沖突,頗似清末民初:從大一統(tǒng)的思想,到百家爭鳴,局面有點混亂,卻又充滿生氣。這兩個時代,都將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內容簡介:張之洞比曾國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務運動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軍閥的大帥之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就是他提出來的,直至今日仍不時被人們提起,從總體國策來看,這個口號也仍舊是被一再探討而未有結論。寫歷史小說,要能概括出某一時代的精神,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壞又能建設、詩酒風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們處在一個風云變色的年代,處理軍國大事,并與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簡直無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與火的大時代,歷史才會集中這樣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背景: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查濤,直隸(今河北)南皮人。同治進士。1884年中法戰(zhàn)爭時,由山西巡撫升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1889年調湖廣總督。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曾捐款支持強學會。1898年發(fā)表《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洋務派理論。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