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1840年生于沃特金斯克,小時候的柴科夫斯基沒有接受音樂教育,而是被送進彼得堡的司法學校學習。1863 -186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隨安東-魯賓斯坦學作曲,1866年到莫斯科,在尼古拉-魯賓斯坦領導的新辦音樂學院中任和聲學教授。在那里的最初兩年間寫出《第一交響曲》和歌劇《司令官》,1868年結識以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為首的俄羅斯民族樂派年輕作曲家,并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這在他的《第二交響曲》中體現出來。1869-1875年,創(chuàng)作了三部歌劇和《第一鋼琴協奏曲》。1872-1876年,成為《俄羅斯報》的音樂評論家。1876年參加第一次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1877-1880年,他創(chuàng)作的各類題材的作品,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舞劇《天鵝湖》,第一、二、三、四交響曲,標題交響樂《羅密歐與朱麗葉》,鋼琴小品《四季》,《第一鋼琴協奏曲》等大量涌現,揭開了創(chuàng)作生涯的西篇章,標志著他創(chuàng)作成熟期的開始。1878年以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歌劇《黑桃皇后》、《伊奧蘭特》,舞劇《胡桃夾子》、《睡美人》,《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等富于哲理、考慮祖國命運和人生意義的作品問世,深刻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和一代俄國知識分子的痛苦、不滿、憤怒和不安的心情。1893年10月,在他的《第六交響曲》演出四天后,因感覺不適,喝了一杯生水,隨患霍亂,導致死亡。在這位執(zhí)著而敏感的作曲家告別人世后,彼得堡成千上萬的人們走入送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