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歷史文化書系”之一。說本書是一部長篇歷史報告文學,不如說它更像一幅歷史長卷——展示著一百年間上海租界時期集畸形與繁榮于一身的歷史滄桑。作者用文學的筆觸,以歷史為坐標,以文化為視角,獨辟蹊徑地講述了一頁關于上海昨天的故事,其中既有全景式的描述,也有局部的精雕細刻,更有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獨特思考。本書將使你在感受上海“百年沉浮”的同時,了然今日的上海從昨天走過的歷史印跡……一百多年的時間落差,固然可以消解許多歲月形成的隔膜,但曾經凝于其間的生命中的悸動和焦慮、萎靡和飛揚,以及壓抑和賁張的歷史印跡,永難磨損。 作者筆下的這座歷史隧道,一端架構在二百四十多年前,即清乾隆二十一年間,他告訴了我們這么一件事:英國人弗里德利奇·畢谷遠在那時就已經“鐘情”上了我們的這座城市;它的另一端呢,架構在1943年7月30日,這一天正是上海結束租界制度的一天。然而,作者在痛陳事實上已經存在了近百年時間的上海租界在名稱上的消亡后,又迸出了一句有關這部長篇歷史紀實文學的宏旨:事實上真正“還地”的時代并沒有到來。而為了爭取真正意義上的還地,上海人民和全國民眾還將要付出許多犧牲。然而,作者寫到這兒,卻是戛然收筆了。這多少給人留下了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但一百年的巨大時空落差,讓我們在城市的訴說中,看到的不僅僅是在西方殖民主義者紛至沓來的腳步聲中,喧鬧的上??h城是怎樣逐漸衰弱的,而且還讓我們從中窺見了上?;畏睒s的生成過程。這無疑是有助于我們解讀上海、熟悉上海乃至思考上海的。作者于此一段話說得是相當精到的:“一百年的時間落差,固然可以消解歲月形成的隔膜,但曾經凝于其間的生命中的悸動和焦慮,委靡和飛揚,壓抑和賁張的歷史印跡是無法切割的?!痹诨仨虾5倪@一段歷史時,作者應用了大量頗有滄桑感且難得一見的照片,但他并不滿足于披露那些已成煙云的陳跡,而是通過若干歷史事件,以歷史的走向為坐標,連綴成一幅身受西方殖民主義者宰割,并且由此衍生成的社會萬象的近代上海的全景圖,由此提升了他的思考:“當時的上海,就像一條毫不牢固的長堤,當英國人率先在上面決出一個口子———租界時,實際上,這條本來就不牢固的長堤離潰決已不遠了?!?紀實文學不能成為僅僅是一種簡單狀寫和描摹事件的記錄式文本,它當然也不應該像生活中的平面鏡那樣去再現(xiàn)歷史的某種景觀。我想,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畸形的繁榮———租界時期的上?!窇撜f是一種融思考于敘事其間,并且于思考中凸現(xiàn)歷史的文學文本,作者以他的博識,將史學和文學相嫁接,他在寫作這本書時所體現(xiàn)出的嚴謹性,表明了他的一種治學精神,而在敘述時他所采用的某些帶有思辨色彩的語言,又使他的讀者潛心到了一種既張又合,張合有度的語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