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活到73歲。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失去了貴族的地位??鬃幽贻p時做過幾任小官,中年時曾做過三個月的魯國司寇,相當于警察局長,晚年曾周游列國,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有道德的學生。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兩千多年來,人們都把他視為圣人。他為什么被尊為圣人?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多大的影響?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來我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們所吹捧的那樣,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師”等等,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孔子很喜歡音樂,他在齊國聽相傳是虞舜時的“韶”樂,竟然多日無心品嘗肉的美味,并且說:“想不到音樂的高妙意境達到這種地步.”孔子對詩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他對他的學生說:“年輕人呀!為什么不學詩?詩啊,可以振奮人的志氣,可以觀察事物的得失,可以和大家和睦相處,可以婉轉地抒發(fā)心中的怨氣.就近處說,可以知道如何孝順父母;就遠處說,可以懂得事奉君主,并且還能認識許多鳥獸草木之名.”孔子熱心地學習各種禮儀,對于各種禮儀的規(guī)矩很了解,據(jù)《論語》記載,他到太廟參加祭祀魯國先君的禮,每件事都要詳細地詢問,別人譏笑他,他聽到后說:“謹慎求教才是真正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