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我國語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作了較為全面的辨析和論述,認定了"語文課"就是"言語課"的基本事實,揭示了"言意互轉"是語文課的基本性質,指明了開展言意互轉過程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途徑,從而兼容和超越了現(xiàn)有的有關學科性質的眾多觀點,成為語文教育哲學層面上的一種普遍性理念,有望指引語文教育走出低谷。本書前言序言摘錄1997年夏,《語文學習》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爭鳴正處在僵持狀態(tài),有一篇來稿對此作十分準確的描述:"語言"與"言語"與"語文"與"語文學科",已經被攪成了一團。論者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論證的"需要"(!),往往互相暗調甚至明換,使論爭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交鋒,往往在虛晃一槍之后仍然自說自話。筆者認為,為了真正討論問題,大家都不要回避矛盾,首先可以做的是都后退一步。把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正本清源泉之后再實事求是地作出更深層次的探求和闡述。來稿人就是本書作者李維鼎先生。本書就是作者在"正本清源泉之后再實事求是地作出"的"更深層次的探求和闡述"。他不但觀察細致,更善于冷靜分析,能從錯綜糾纏的現(xiàn)象中抽繹出歷史頭緒,敢對習焉不察的所謂"公論",給予重新評價。如果真像科學哲學家卡爾。R。波普爾所言,人類科學史其實是一部"證偽史"的話,這才是當今語文教育界最可寶貴的科學態(tài)度。"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語),自本世紀初語文獨立設科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對語文學科的目的、任務和內容,方法已作了深入研究,但任何研究都只能說明過去,倒是美中的不足之處往往成為未來發(fā)展的契機。記得1983年全國中語會在京召開第三屆年會,尊敬的葉圣陶先生在回顧了二三十年代的語文教育弊病之后說:"現(xiàn)在并沒有完全改變","非改革不可","年紀越大的人,心越急"《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23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又有十幾年過去了,語文教育每下愈況,請問當今的某些專家學者假使葉先生仍然健在,他是肯定希望能將這場語文教育大討論進行到底的。蓍書立說,似不必"毫無"功利考慮,但我對李先生的社會責任心不得不由衷敬佩,這從他那充分說理的、完全民主的思辯風格中就可以略見一斑。作者非常明白,批判是為了繼承,繼承是為了發(fā)展。任何真理都只有相對的、暫時的意義,本不必擺出盛氣凌人的架勢,所以,對于傳統(tǒng)中的某些缺憾,他都能設身處地地加以理解,對于不同意見者的些微轉變,他也會實事求是地表示歡迎。倘若只是"為辯而辯",怎么會有如此高雅的氣度!當然,本書的最大貢獻在于:從歷史與現(xiàn)實,整體與部分、科學與人文等方面,對語文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作出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證與辨析,從而認定了讓學生在言意互轉的過程中"學言""做人"這一基本途徑。其思路之開闊,足以發(fā)人深思,至于結論是否正確,則可見仁見智,作者曾一再謙稱,本書志在"拋磚引玉",而在我看來,即便真是一塊磚頭吧,也已經拋到了當拋之處,它徹底拋棄了只在事物外圍歸納求證的傳統(tǒng)做法,而將探索的觸角深入到本體內部,真正抓住了語文活動的心理機制和發(fā)展動因,這就廓清超越了有關學科性質的眾多爭論,從教育哲學層面上為語文教改指明了方向。維鼎兄囑我作序,卑之無甚高論,隨便說了幾句行外話,還望讀者諸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