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有二十七章,其中總結了中國人的素質共二十六條,引證豐富,文筆生動,或褒或貶,無不言之成據,時至今日,讀來仍令人警醒與深思。誠然,本書解讀的國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人,由于東西方社會經濟的差異,書中不免褒少貶多,笑調略顯低沉,還不乏偏頗之辭。也由于作者是一位西方傳教士,他的立場和觀點,無疑會受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視角與結論無法擺脫西方的價值觀。但是,我們不必苛求前人。公正地說,他在揭示中國國民性和中國晚清政體的腐朽、無可求藥等方面,確實不乏真知灼見。對此,各位讀者應自有判斷。本書的深刻意義和歷史地位,引起了魯迅先生的極大關注。二十一歲的魯迅先生在日本時,便仔細研讀了本書的日譯本,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并由此致力于揭示和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直到臨終前十四天還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戳诉@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中國人?!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