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
1.1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發(fā)展 1
1.2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RTT評估方法 4
1.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 7
1.4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關鍵技術 8
參考文獻 12
第二章 CDMA基本原理 13
2.1 碼分多址基本概念 13
2.1.1 抗干擾能力 13
2.1.2 多徑環(huán)境下的效果 15
2.1.3 碼分多址(CDMA) 17
2.1.4 CDMA網絡的容量 18
2.2 二進制序列生成 19
2.2.1 相關函數 19
2.2.2 線性遞歸 20
2.2.3 利用LFSR長除生成序列 23
2.2.4 擴展伽羅瓦域表示的序列 24
2.2.5 m序列 24
2.2.6 m序列的跡表示 26
2.2.7 序列的抽樣 27
2.2.8 二進制m序列的互相關 27
2.2.9 組合二進制序列 29
2.2.10 Gold序列 30
2.3 四相序列 31
2.3.1 Kasami序列 31
2.3.2 四相序列的S(1)族結構 33
2.3.3 四相序列的S(2)族結構 35
2.3.4 四相序列的構成 36
參考文獻 36
第三章 IMT-2000移動信道模型 38
3.1 多徑傳播 39
3.1.1 對于單音的衰落和多普勒頻移 39
3.1.2 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 42
3.1.3 寬帶信道模型 44
3.2 IMT-2000測試環(huán)境 49
3.2.1 測試環(huán)境 50
3.2.2 傳播模型 53
3.2.3 鏈路預算樣本和應用模型 57
3.3 傳播模型 67
3.3.1 路徑損耗模型 67
3.3.2 信道脈沖響應模型 71
參考文獻 72
第四章 CDMA同步技術 74
4.1 最大似然參量估計 74
4.2 碼同步 77
4.2.1 問題定義 77
4.2.2 信號參量的不確定性區(qū)間 78
4.2.3 檢測器結構 79
4.2.4 并行與串行實現(xiàn) 80
4.2.5 二維搜索 80
4.2.6 串行搜索 81
4.3 性能測量 83
4.4 性能分析方法 85
4.4.1 變換域分析 86
4.4.2 直接方法 91
4.4.3 改進的搜索策略 94
4.5 自動判決門限電平控制(ADTLC) 106
4.5.1 瞬時門限設置算法 107
4.5.2 恒定誤警率算法(CFAR算法) 108
4.6 序貫檢測 112
4.6.1 常用的序貫檢測 112
4.6.2 序貫概率比檢測 115
4.6.3 性能分析方法 116
4.6.4 應用 118
4.7 鎖定檢測器 122
4.8 碼跟蹤環(huán) 125
4.8.1 基帶遲早跟蹤環(huán) 125
4.8.2 非相干遲早跟蹤環(huán) 126
4.8.3 抖動非相干遲早跟蹤環(huán) 128
4.8.4 雙抖動DLL 130
4.9 WCDMA時分導頻信道的相干跟蹤環(huán) 132
4.9.1 WMSA信道估計 132
4.9.2 WMSA信道估計濾波器 133
4.9.3 時分導頻信道相干碼跟蹤環(huán) 139
4.10 衰落信道下的碼片跟蹤 146
4.10.1 信道模型 146
4.10.2 使用廣義卡爾曼濾波器進行PN碼延遲及多徑的聯(lián)合估計 147
參考文獻 150
第五章 UTRA FDD(WCDMA)無線接口 163
5.1 概述 163
5.1.1 協(xié)議結構 163
5.1.2 Uu接口各層的主要功能 165
5.1.3 Uu接口的基本參數 168
5.2 物理信道結構 170
5.2.1 傳輸信道與物理信道 170
5.2.2 上行物理信道 171
5.2.3 下行物理信道 184
5.2.4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97
5.2.5 物理信道間的定時關系 197
5.3 業(yè)務復接與信道編碼 202
5.3.1 物理層數據傳輸格式和配置 202
5.3.2 信道編碼與復接 208
5.3.3 傳輸格式檢測 233
5.4 物理層過程 236
5.4.1 同步過程 236
5.4.2 功率控制 241
5.4.3 物理隨機接入過程 247
5.5 MAC子層 250
5.5.1 概述 250
5.5.2 MAC子層功能描述 259
5.5.3 基本過程示例 262
5.6 RLC子層 266
5.6.1 RLC模型 266
5.6.2 RLC功能與提供的業(yè)務 271
5.6.3 基本工作過程 272
5.7 RRC子層 277
5.7.1 概述 277
5.7.2 RRC層的功能 277
5.7.3 RRC基本過程 280
參考文獻 296
第六章 UMTS地面接入網絡(UTRAN) 297
6.1 概述 297
6.1.1 UTRAN結構 297
6.1.2 UTRAN基本功能 299
6.1.3 UTRAN接口的通用協(xié)議模型 299
6.2 Iu接口 301
6.2.1 概述 301
6.2.2 使用傳輸網絡用戶平面作為信令承載——SCCP的使用 303
6.2.3 Iu層1 306
6.2.4 Iu接口的信令傳輸(RANAP信令承載) 307
6.2.5 Iu接口數據傳輸 309
6.2.6 RANAP信令 310
6.2.7 用戶平面(UP)協(xié)議 312
6.3 Iur接口 314
6.3.1 概述 314
6.3.2 SCCP的使用 317
6.3.3 Iur 接口上的DRNS 邏輯模型 319
6.3.4 RNSAP信令承載 321
6.3.5 RNSAP信令 322
6.3.6 Iur數據傳輸 323
6.4 Iub接口 324
6.4.1 概述 324
6.4.2 Iub接口協(xié)議的功能 326
6.4.3 Iub上的節(jié)點B邏輯模型 330
6.4.4 Iub接口信令傳輸——NBAP信令承載 337
6.4.5 NBAP功能 337
6.4.6 Iub數據傳輸 338
6.5 無線資源管理 339
6.5.1 小區(qū)選擇和重選擇 339
6.5.2 切換 340
6.5.3 接入允許控制 348
6.5.4 碼道資源動態(tài)分配 351
6.6 UTRAN中的同步問題 355
6.6.1 同步計數器和參數 356
6.6.2 節(jié)點同步 361
6.6.3 傳輸信道同步 363
6.6.4 無線接口同步 374
6.6.5 支持傳輸信道和無線接口同步的計數器和參數的用法 375
6.6.6 定時調整 377
參考文獻 379
第七章 UTRA TDD(TD-CDMA)無線接口 381
7.1 概述 381
7.1.1 UTRA TDD概述 381
7.1.2 ODMA 382
7.2 物理信道結構 384
7.2.1 傳輸信道 384
7.2.2 物理信道 381
7.2.3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402
7.3 復接. 信道編碼和交織 402
7.3.1 傳輸信道編碼/復接 403
7.3.2 層1控制編碼 404
7.4 調制與擴頻 407
7.4.1 數據調制 408
7.4.2 擴頻調制 408
7.4.3 同步碼 411
7.5 TDD物理層基本過程 414
7.5.1 發(fā)射功率控制 414
7.5.2 定時超前 416
7.5.3 小區(qū)搜索過程 417
參考文獻 418
第八章 cdma2000無線接口 419
8.1 序言 419
8.1.1 cdma2000系統(tǒng)的主要技術特點 420
8.1.2 cdma2000空中接口的分層協(xié)議結構 421
8.2 反向CDMA信道物理結構 423
8.2.1 反向CDMA信道無線配置 423
8.2.2 碼道指配 425
8.2.3 反向信道的正交擴頻 425
8.2.4 反向信道結構 427
8.2.5 RC3. RC4的I. Q映射 437
8.2.6 前向糾錯 437
8.3 前向鏈路物理信道結構 444
8.3.1 前向CDMA信道的無線配置特性 444
8.3.2 碼道指配 446
8.3.3 前向鏈路的正交和準正交擴頻函數 448
8.3.4 前向糾錯 452
8.3.5 前向鏈路CDMA信道結構 453
8.3.6 SR1的I. Q映射 467
參考文獻 472
第九章 蜂窩碼分多址系統(tǒng)性能 473
9.1 蜂窩碼分多址系統(tǒng) 473
9.2 高斯信道下的單小區(qū)CDMA解調 476
9.3 誤碼率 481
9.4 單小區(qū)CDMA系統(tǒng)的容量 484
9.5 Rake接收 485
9.5.1 Rake接收機的性能 486
9.5.2 基于匹配濾波器的WCDMA相干Rake合并 489
9.6 多小區(qū)CDMA系統(tǒng)的容量 492
9.6.1 傳播損耗模型 493
9.6.2 功率控制 494
9.6.3 蜂窩CDMA系統(tǒng)的反向鏈路容量 497
9.6.4 單小區(qū)CDMA系統(tǒng)反向鏈路的厄朗容量 503
9.6.5 蜂窩CDMA系統(tǒng)反向鏈路的厄朗容量 507
9.6.6 非理想功率控制下蜂窩CDMA系統(tǒng)反向鏈路厄朗容量 508
9.6.7 蜂窩CDMA系統(tǒng)前向鏈路的容量 510
參考文獻 512
第十章 多用戶檢測與陣列天線的應用 514
10.1 多用戶檢測 515
10.1.1 多用戶解調的系統(tǒng)模型 517
10.1.2 最優(yōu)接收機 518
10.1.3 次最優(yōu)DS/CDMA接收機 527
10.2 陣列天線的應用 540
10.2.1 天線陣模型 541
10.2.2 陣列的幾何排列和陣元間隔 543
10.2.3 波束形成 544
10.2.4 自適應陣列算法的分類 559
10.2.5 DOA估計方法 570
10.3 發(fā)送分集技術 574
10.3.1 傳統(tǒng)的最大比接收合并(MRRC)方案 576
10.3.2 發(fā)送分集方案 578
10.3.3 誤差性能仿真 583
10.3.4 實現(xiàn)問題 584
10.3.5 結論 587
參考文獻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