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綏萊勒1889年生于比利時弗蘭米區(qū)的一個漁村,童年則在根特度過。少年時代他只是在根特美術學院學習了一年(1907-1908),便受不了成規(guī)的約束而走向社會,先后游歷過德國、英國、法國、突尼斯和瑞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都是英勇交通堅定的反戰(zhàn)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與羅曼·羅蘭等一批進步作家都是好朋友。奠定他在藝壇地位的《一個人的受難》、《光明的追求》和《人和懺悔》三套連環(huán)故事木刻畫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1918-1919年之間創(chuàng)作的。他后來的許多木刻故事畫所帶有的自傳性形象(當然其中不免有夸張的成分),即從這時開始。于此,魯迅對他的理解可說入木三分:“他是酷愛巴黎的,所以往往浪漫、奇詭、出于人性,因此收得驚異和滑稽的效果?!丙準弦舱f巴黎是所“人生的學?!?。20年代后,麥綏萊勒嘗試著做一了一些石版、水彩畫,晚年還畫了少許油畫,但終其一生木鹿還是一套一批地套下去,一發(fā)不可收,終于以其驚人的數量和引人讀閱的內容占據了世界黑白木刻超級大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