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xiàn)給——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
我實(shí)實(shí)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jié)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節(jié))
在開始描寫我的主角阿歷克賽·費(fèi)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的時候,我感到有點(diǎn)惶惑。事情是這樣的:雖然我把阿歷克賽·費(fèi)多羅維奇稱做我的主角,但是,連我自己也知道,他決不是一個大人物,因此預(yù)料不免會有人提出這類的問題——你的阿歷克賽·費(fèi)多羅維奇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你選他當(dāng)做主角?他做了什么事情?誰知道他?他在哪些人心目中、由于什么而出的名?我這讀者為什么應(yīng)該浪費(fèi)時間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跡?
最后一個問題頂要命了,因?yàn)槲覍@個問題只能回答:“也許你們自己可以從這部小說里看到的。”可如果大家讀完這部小說,并沒有看到,也不同意我的主角阿歷克賽·費(fèi)多羅維奇有什么出奇的地方,那又怎樣呢?我所以這樣說,是因?yàn)槲液鼙吹仡A(yù)見到了這一點(diǎn)。對于我來說,他是很出奇的,然而我很擔(dān)心自己是不是能夠向讀者證明這一點(diǎn)。問題是:他也許是一個活動家,但他是個還捉摸不透的、并不明確的活動家。但話又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種時代,要求人家明確,那也未免太奇怪。也許只有一點(diǎn)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他是一個奇特的人,甚至是個怪物。不過,奇特與古怪只會令人生厭,不會博得人們的青睞,尤其是當(dāng)大家全都想把個別湊成一致,以便在普遍的混亂之中,竭力求得某種整個的涵義的時候。而怪物大多是個別和特殊的現(xiàn)象。不是么?
假使各位不同意這最后的論點(diǎn),而回答說:“不是”或者“不盡然”,那么,關(guān)于我的主角阿歷克賽·費(fèi)多羅維奇的意義,我倒可以放下心來了。因?yàn)椋坏治?ldquo;不盡”個別和特殊,而且相反地有時恰恰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而和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卻好像遭到一陣狂風(fēng)襲來似的,不知為什么被暫時從他身邊吹散了。……
我本來可以不做這種極為平庸和含糊的解釋,開門見山,直入正題,反正只要你喜歡,就會湊合把它看完的;但是糟糕的是,我所寫的傳記雖然只是一個,而小說卻是兩部。第二部小說是主要的,寫的是我的主角在我們時代,即我們目前的活動。第一部小說寫的是在十三年以前發(fā)生的事,幾乎還算不上小說,而只是寫我的主角青春時代某一剎那。我不能略去這第一部小說,因?yàn)槿绻匀ィ诙啃≌f里的許多事情就會令人不可理解。不過,這樣一來,我最初的困難處境就更為加重了。因?yàn)?,既然我這個寫傳記的人本身都認(rèn)為給這樣一個微不足道而捉摸不透的主人公寫一部小說也許還嫌浪費(fèi)筆墨,那就更不必說再寫兩部了,而我又如何解釋自己的不自量力呢?
既難于解決這些問題,我就決定聽它去,不做任何的解決。顯然,目光銳利的讀者早已猜到我從一開始就懷著這個打算,只是恨我為什么盡說廢話,耽誤寶貴的時間。對于這個問題,我可以很確切地回答:我所以浪費(fèi)筆墨和耽誤寶貴的時間,首先是由于禮貌,其次是出于狡獪,因?yàn)槲铱梢哉f:反正我已經(jīng)預(yù)先做過聲明啦。不過,我甚至還慶幸我的小說“在整體的基本一致中”,自然而然地分成兩個故事。讀者看了第一個故事,可以自行確定,第二部有沒有一讀的價值?當(dāng)然啦,誰也沒有非讀不可的義務(wù),他也可以只讀了第一篇故事的一兩頁,就把書一丟,再也不去打開它。不過須知也有一些客氣點(diǎn)的讀者會一定要讀完它,以便準(zhǔn)確無誤地做出公正的評價,譬如,所有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就都是這樣的。正是在這一類人面前,不管怎樣預(yù)先說說清楚,心情總會輕松一點(diǎn):無論他們怎樣認(rèn)真和誠懇,我還是想使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在剛讀這部小說的頭一段時就把它拋開不讀。序言至此打住。我完全同意說它是多余的,不過既然寫了,那就留在卷首吧。
現(xiàn)在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