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作者:錢穆


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謂時代思想,或某學(xué)派的思想等,其為多數(shù)人的共同思想,更屬顯然。凡屬大思想出現(xiàn),必然是吸收了大多數(shù)人思想而形成,又必散播到大多數(shù)人心中去,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而始完成其使命。此少數(shù)之思想家,正所謂先知先覺,先得眾心之所同然。然后以先知覺后知,以先覺覺后覺,以彼少數(shù)思想家之心靈,發(fā)掘出多數(shù)心靈之內(nèi)蘊,使其顯豁呈露,而辟出一多數(shù)心靈之新境界。某一時代思想或?qū)W派思想,其影響力最大者,即其吸收多數(shù)人之思想者愈深,而其散播成為多數(shù)人思想者愈廣,因此遂成其為大思想。

若思想脫離了大眾,僅憑一二人戛戛獨造,縱或深思密慮,窮搜冥索,或于書本文字上闡述陳說,或于語言辯論上別創(chuàng)新解,或就個人會悟提出獨見,或從偏僻感觸引申孤詣,只要是脫離了群眾,既非從大多數(shù)人心里出發(fā)、又不能透進大多數(shù)人心里安頓,此等思想,則僅是少數(shù)人賣弄聰明,炫耀智慧,雖未嘗不苦思力探,標新懸奇,獲得少數(shù)聰明智慧、喜賣弄、愛炫耀者之學(xué)步效擎,但其與大多數(shù)人心靈,則渺無交涉。則此等思想,仍必歸宿到書本上,言語上,流行于個別偏僻處,在思想史上決掀不起大波瀾,決辟不出新天地。

余居常喜誦《中庸》,尤愛玩誦其如下所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备`謂惟德性乃大眾之所同,人人具此性,人人涵此德,問者即當問之此,學(xué)者亦當學(xué)于此。只有在大眾德性之共同處,始有大學(xué)問。只有學(xué)問到人人德性之愈普遍處,始是愈廣大。老子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亦只有在愈廣大處,才見得愈精微。若所見粗疏,則據(jù)于一隅,不能盡廣大之量。不能盡廣大之量,則彼此之間不能無異同。于是則敵論競起,互相角立,僅足以相爭,而不足以相勝。大則如吳晉爭城,小則如滕薛爭長。各有所見,亦各有所蔽,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其病在于不能致廣大。若求致廣大,則必盡精微。惟有精微之極,始是廣大之由。誠使大多數(shù)人心靈同歸一致,盡以為是,此必?zé)o多言說,無多疑辨,無多創(chuàng)論,無多孤見。當知能如此說,雖若粗疏,而實盡精微之能事。凡求于言說中樹孤見,于疑辨中辟新論,貌若精徽,而實則粗疏。

南宋陸復(fù)齋所謂“留心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徽轉(zhuǎn)陸沈”,即對此等離開廣大心靈,拘泥文字言說

,而刻意求精微者施針砭。惟致廣大而盡精微者,乃始為高明。此高明乃得學(xué)問之極于精徽來,而此學(xué)問之所以極于精微,則從體悟到廣大德性之玄同中來。故真高明者,必轉(zhuǎn)近于廣大之德性,更易為廣大心靈所了解,所接受,而后此高明之思想,遂易領(lǐng)導(dǎo)群眾于實踐,故曰“極高明而道中庸?!比巳四苤?,人人能行,此始為中庸之道,此乃本于廣大德性內(nèi)在之所同趨,所以得成其為高明之極。而此則必其人之學(xué)問,到達于極精微處,而始可得之。決非弄聰明,炫智慧,好為孤明獨見者所能。

然則學(xué)問即學(xué)于此群眾,問于此群眾,而群眾所同,則遠有承襲,自古已然。故必溫于故而可以知新,非離于古而始可以開新。不離于群眾,斯不離于往古,此之謂敦厚。敦厚故不炫孤知而崇于禮,禮即大群之習(xí)俗公行,自往古一脈相傳而積襲以至于今。雖有變

,而不失其常。雖有歧,而不失其通。惟此乃廣大心靈之所同喻而共悅,亦廣大德性之所同趨而共安?!兑状髠鳌穭t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倍Y以卑為用,所謂卑之毋甚高論,使為易行。若論高則與世俗相違,人人驚竦,認為高論。然論高而難行。難行則與眾何涉。與眾無涉則決非敦厚之道。若使人鶩于知而不相敦厚,則風(fēng)薄而世衰。社會大眾共受其苦,然則又何貴而有此大知識,有此大思想?故天之崇,非以其隔絕于萬物,乃以其包涵有萬物。圣知之崇,亦非以其隔絕群眾,乃以其即學(xué)問于群眾,以其包涵有群眾之廣大德性而又得其共同之精微。故《中庸》之崇禮,乃崇于群眾,崇于習(xí)俗,崇于往行,乃以高明而崇于卑暗者。

群眾乃指夫婦之愚,若不知有所謂思想,不知有所謂理論,不知有所謂疑辨,不知有所謂發(fā)明。然群眾雖卑,飲食男女,蹈常襲故,而共成其俗,共定于禮。禮由群眾來,由群眾之蹈常襲故來,由群眾之德性之所好所安來。圣知特達,不當忽視于此。圣知特達,則必薄于德性,致其廣大,以此為學(xué)問,于此獲精微,乃以躋于高明,而終不違于中庸,此之謂溫故,此之謂崇禮。故得日新其知,而終以成其敦厚。故曰:“舜其大知也歟!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庇衷唬骸熬又溃┤缧羞h,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庇衷唬骸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薄白哉\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薄拔┨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薄爸琳\之道,可以前知?!笔ト穗m有大知,而群眾亦可以前知。此所謂前知,乃前于圣人之知而即己知。群眾非真有知,特群眾有誠,其誠出于天,本于性,故圣人出于群眾中,此即自誠而明,屬天道。圣人尊群之德性,致極于群之廣大,而學(xué)問焉,而造于精微,成于高明。高明之極,而仍不離于中庸,仍不違于夫婦之愚。而圣人之知,則可以通天心,達天德,而還以成其天,此之謂由明誠,屬人道。大哉此道,此則所謂中庸之道。

惟其中國傳統(tǒng),特重此中庸之道,故中國傳統(tǒng)思想,亦為一種中庸思想。此種思想,則必尊德性,致極于人性之廣大共通面,溫故而崇禮。明儒王陽明所倡“知行合一”之學(xué),殆為真得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之精義。此亦可謂之中庸之學(xué)。中庸之學(xué),造端乎夫婦,而察乎天地。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極其所至,既知天,又知人。聰明睿知,而又寬裕溫柔。何以故?道不離人,亦學(xué)不離人。

竊嘗本此意,研尋中國傳統(tǒng)思想,知其必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考諸三王則治史。征諸庶民,則潛求博求之社會之禮俗,群眾之風(fēng)習(xí)。本諸身,則躬行體驗,切問近思。乃知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不當專從書本文字語言辯論求,乃當于行為中求。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乃包藏孕蘊于行為中,包藏孕蘊于廣大群眾之行為中,包藏孕蘊于往古相沿之歷史傳統(tǒng),社會習(xí)俗之陳陳相因中。此行為而成為廣大群眾之行為,而成為歷史社會悠久因襲之行為,則惟以其本于天性,通于天德,故可以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故可以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圣人固非生而知之,乃好古敏求以得之。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吾師。大群眾之中庸,即圣人之師。大群眾之思想,即成為圣人之思想。惟大群眾不自知,而圣人則學(xué)問于大群眾而知之。亦惟此乃成為大知識,亦惟此乃成為大思想。

去暑在臺北,曾作為系統(tǒng)講演凡四次,初名“中國思想里幾個普泛論題”。原意在拈出目前中國社會人人習(xí)用普遍流行的幾許觀念與名詞,由此上溯全部中國思想史。由淺入深,即憑眾所共知共喻,闡述此諸觀念諸名詞之內(nèi)在涵義,及其流變沿革,并及其相互會通之點,而借以描述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一大輪廓。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誠使一時代,一學(xué)派之思想,果能確然有其所樹立,犁然有當于當時之人心,沛然流行而莫之能御,則雖其人與言而既往矣,而其精神意氣之精微,殆必有深入于后世之人心,長留于天壤間,而終不可以昧滅者。以人事冗雜,越秋至于冬杪,始獲少閑暇。乃就當時講演錄音,重加整理,粗有潤色,易以今名為《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集成一冊,先刊以問世。

然我不知,我此書所講,其果能有所窺于人群德性之大同之深在者有幾,其果能有所當于廣大人群之所共喻而共悅者又有幾。其自所學(xué)問之途轍,果能由以達于精微之境,而稍可以冀于高明之萬一者又有幾。此皆我個人學(xué)力所限,不敢自知。然我終不敢違越于往古圣人敦厚崇禮之教,終不敢鄙蔑于往古圣人所示溫故學(xué)問之功,雖曰未逮,亦我私志日常之所勉。

此四次講演之所及,則仍限于抽象理論之闡發(fā)。至于具體落實,更就歷史社會種種實象,作更進一層之發(fā)揮與證明,以求盡竭乎吾胸中所欲說,則當俟生活有閑,精力有剩,別舉論題,繼此闡釋,續(xù)撰第二第三編,以足成吾意。故此冊則暫名第一編,先以呈請于當世通人君子之教正。舊歷甲午歲盡前兩日錢穆自序于九龍嘉林邊道新亞研究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