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寨

創(chuàng)藝文叢·第七輯·些些往事—寶瑟余音隨筆集 作者:余福智 著


打寨

我幸虧出生得早一點,還見過"打寨".

"打寨",是我家鄉(xiāng)到20世紀40年代還流行的一種結婚儀式.最初聽到要"打寨",我真擔心仗又打到身邊來了,但經大人一解釋,不但顧慮全消,而且日夜盼望快點"打".

準備挨"打"的"寨"是"女屋"——村里未出嫁的姑娘們自由聚合的集體宿舍."情報"自然早已得到,因此姑娘們守寨的東西也早早配置好了:靠門的幾籮石塊和近床的一列長竹竿.她們很興奮,和當今少女們期待演出差不多.

來"打寨"的是新郎及其"兄弟"們,他們只帶防衛(wèi)性"武器":竹籮.

"人約黃昏后"永遠是浪漫的,"打寨"也從黃昏開始.男方隊伍一出現(xiàn),女屋里便一片哭罵之聲.接著,"炮擊"開始了,石塊如飛蝗般擲向對方.男子漢們一面閃避,一面以竹籮護身步步進逼,惹得姑娘們更密集地"射擊".不久,女屋"彈盡",門外"開闊地"宣告失守,所有姑娘都退到床上,站著,把新娘圍在中間,拿起長竹竿,對門前閃現(xiàn)的男子亂捅亂掃.哭罵聲更凄厲了,很悲壯,完全是一副背城借一的樣子.但已經受了"彈雨"鍛煉和考驗的男子漢們,即使腿腳負有輕傷,也不怕什么"槍林"了.他們發(fā)揚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做著各種沖鋒的嘗試,終于突破了防線,把又哭又喊的新娘"搶"過來,背起就跑.這時,防寨者也一起放下武器,絕不肯追擊,把"苦難的"新娘搶回來永遠看管.

這種儀式,有人以為是古代普遍實行"搶劫婚姻"造成的遺習.恩格斯卻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對蘇格蘭學究麥克倫南的"搶劫婚姻"論予以駁正,說這人是例外,有其事而不普遍.我相信恩格斯的說法,因此認為敝鄉(xiāng)的"打寨"從一開始就只是愿打愿挨的戲.在男女交往十分不自由的時代,借機演這么一幕戲是可以發(fā)泄好些積郁的情緒的,姑娘們擲石搦竹時的心情真不足為外人道.

斗轉星移,20世紀70年代我重回故鄉(xiāng),非但看不到"打寨",連提起它的人都沒有了.村里嫁女時,只見對面山前駐著一支單車隊,新郎帶幾個人昂然而來,不久,就帶新娘走了.只有新娘一出家門便高聲哭喊這一點,才使我依稀記起"打寨"的情景,并由此想起一句《詩經》上的話:"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文學史家說,女心為什么傷悲?是因為受公子壓迫.對此,我總不信服.出嫁姑娘的傷悲明明是用來表示對父母、鄉(xiāng)親、故土的依戀的,須知在舊社會,出嫁年齡一般都不到16歲.文學史家生活在城市,看慣照相館櫥窗里披婚紗、笑瞇瞇的倩影,對農村風俗有隔膜了!假如我們聽信了文學史家的教導,看見女心傷悲,便唯恐她受壓迫,齊心合力把她拉住不讓嫁出去,豈不是天大笑話!守寨的女郎尚且知道該怎么做呢.

"打寨"的情景雖在腦海里歷歷可見,但"打寨"的喧鬧聲卻永遠聽不到了;即使讓張藝謀來發(fā)揮其導演天才,搬上銀幕后的場面恐怕也很難原汁原味了吧.

1993.7.1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