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jié) 遠見卓識入地產

李嘉誠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孫良珠 編著


第三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板到華商之王

從小加工廠的小老板,到資產過億的集團公司的掌門人。這個過程是艱辛的,同樣是精彩的。華商之王李嘉誠,為我們演繹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商海神話。

第1節(jié) 遠見卓識入地產

1958年,李嘉誠的長江工業(yè)公司在塑膠業(yè)異軍突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yè)績。李嘉誠也由此獲得“塑膠花大王”的美稱。也許,他應該在這個行業(yè)一心一意闖下去,將這個美稱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爭做世界塑膠業(yè)的泰斗。

李嘉誠卻不是這樣想的。他沒有就此停步,更沒有倒退,沒有因為初步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沒有停留在享受人生層面上。的確,他心中的藍圖豈是塑膠花所能涵蓋的?生產塑膠花只是他賺錢的方式,是他資本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現(xiàn)人生的價值,看看一個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遠?

塑膠花的成功,培養(yǎng)并堅定了他建立偉業(yè)的雄心。當然,他也不會草率擯棄塑膠業(yè)。在其后十余年間,他在塑膠領域繼續(xù)處于領先地位,為開創(chuàng)新事業(yè)積累了數(shù)以千萬元資金。

李嘉誠不是一躍而就之人,他總是腳踏實地,向既定的目標邁進。他也不會魯莽行事,每一個重大舉措都要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周密調查——除非機不待人的非常時期。

涉足地產,孕育心中有數(shù)月之久,塑膠花為他賺得平生第一桶金,他才將構想付諸現(xiàn)實。

在今天,百億身價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僧敃r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yè)等諸多行業(yè),地產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不是人人都看好的行業(yè)。

李嘉誠以獨到的慧眼洞察到地產的巨大潛質和廣闊前景。

最明顯的現(xiàn)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fā)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20世紀50年代末,已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使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辦公寫字樓、商業(yè)鋪位、工業(yè)廠房也需求量大增。香港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彈丸之地,不僅狹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價政策,寸土寸金,房貴樓昂。

身為一業(yè)之主,李嘉誠多次為廠房傷透腦筋。尋找交通便利、租金適宜的廠房有多難!數(shù)次擴大生產規(guī)模,都是在現(xiàn)有的廠房重新布局。車間里,設備、人員、制品,擠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業(yè)化進程出人意料地急速發(fā)展,物業(yè)商喜笑顏開,趁勢提租。許多物業(yè)商只肯簽短期租約,用戶續(xù)租時,業(yè)主又大幅加租。用戶苦不堪言,李嘉誠也是其中之一。李嘉誠曾多次構想:我要有自己的廠房該多好,就用不著受物業(yè)商任意擺布了。他的構想,經過長時間醞釀進一步明朗:我為什么不做地產商?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yè)區(qū)——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yè)大廈。

1960年在柴灣又建造了一座大廈。那時,香港正處于地產業(yè)的低潮期,自己建造廠房比租賃來得便宜、實惠。李嘉誠看到,在世界上,香港社會情況是比較穩(wěn)定的,它正從轉口貿易港逐漸迎來工業(yè)大發(fā)展的新階段。港島居民的增長率在快速上升,商貿業(yè)也在迅速發(fā)展。而香港面積不大,有許多土地還有待開發(fā),香港市民需要大量住房、工業(yè)廠房和商住樓宇,發(fā)展房地產業(yè)將是一項大有可為的事業(yè)。這時,他手里已經積聚了有一億港元的資金,必須主動積極尋找新的出路,發(fā)展新的事業(yè),才能取得更大的發(fā)展和成功。他開始問津地產業(yè),向地產業(yè)進軍。

李嘉誠雖吃準了房地產的樂觀前景,仍采取謹慎入市、穩(wěn)健發(fā)展的方針,他沒有走捷徑——預售樓花,而是將此作為收租物業(yè)。

不可否認,賣樓花能加速樓宇銷售,加快資金回收,彌補地產商資金不足的問題。賣樓花是霍英東于1954年首創(chuàng),他一反地產商整幢售房或出租的做法,在樓宇尚未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位(單元)預售,得到預付款即可動工興建。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地產商還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業(yè)拿到銀行按揭,真可謂一石二鳥。

繼霍英東后,許多地產商紛紛效仿,大售樓花。銀行的按揭制進一步完善,蔚然成風。用戶只要付得起樓價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買的樓宇向銀行按揭。銀行接受該樓宇做抵押,將樓價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給地產商,然后,收取買樓宇者在未來若干年內按月向該銀行付還貸款的本息。

在這個過程中,風險主要承擔者是銀行。

李嘉誠發(fā)現(xiàn):地產商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yè)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銀行。唇亡齒寒,一損俱損,過多地依賴銀行,未必就是件好事。

李嘉誠最欣賞香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yè)。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一直雄踞中區(qū)“地王”寶座,擁有大量大廈物業(yè)。只要物業(yè)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

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

他興建收租物業(yè),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飚升的總趨勢。收租物業(yè)雖不可像發(fā)展物業(yè)(建樓賣樓)那樣獲取暴利,卻有穩(wěn)定的租金收入,物業(yè)增值,時間愈往后移愈能顯現(xiàn)出來。

李嘉誠預測無誤。據(jù)港府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qū)土地平均價:工業(yè)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yè)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這三類拍賣地價分別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別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樓貴,李嘉誠“坐享其利”。他擁有大批物業(yè),儲備了大量土地,漸成為香港最大地主。

誠然,當時地產界的許多人士認為李嘉誠的作風過于保守。1961年6月,潮籍銀行家廖寶珊的廖創(chuàng)興銀行發(fā)生擠提風潮。廖寶珊是“西環(huán)地產之王”,他在西環(huán)大量購買地盤興建樓宇,并在中環(huán)德輔道西興建廖創(chuàng)興銀行大廈。廖寶珊發(fā)展地產的資金幾乎全部是存戶存款,因他大力投資地產將其掏空殆盡,而引發(fā)存戶擠提。這次擠提風潮,令廖寶珊腦溢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誠的尊敬。從廖寶珊身上,李嘉誠進一步意識到地產與銀行業(yè)的風險。

但是,當時廖創(chuàng)興銀行擠提事件并未引起地產銀行界人士的足夠重視。

1962年,香港當局修改建筑條例并公布1966年實施。地皮擁有者為了避免新條例實施后吃虧,都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這股建房熱潮是在銀行的積極資助下掀起的,銀行不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資房地產。

炒風空前熾熱,職業(yè)炒家應運而生。他們看準地價樓價日漲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博大,只要付得起首期地價樓價,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脫手。大客炒地,小客炒樓(花)。大客大多是地產商,甚至還有銀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黃牛黨。

在這股風起云涌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機地產猶如投機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產”。

李嘉誠堅定地以長期投資者的面目出現(xiàn)在地產界;同時,他又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yè)區(qū)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地依賴銀行貸款,有的工業(yè)大廈完全是靠自籌自有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良好,利潤可觀。

地產部已由開初的純投資轉為投資效益期,隨著新廠的不斷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斷呈幾何級數(shù)涌來。

1965年1月,因為“參與房地產投機,使其沒有流動資金,喪失償債能力”的香港小銀行——明德銀號發(fā)生擠提,宣告破產。明德銀號的破產加劇了存戶恐慌心理,擠提風潮由此爆發(fā),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銀行,廣東信托商業(yè)銀行轟然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陷于危機之中,不得不出賣股權于匯豐銀行而免遭破產。

為了制止住擠提潮,港府采取了緊急措施。銀行危機持續(xù)了一年多,許多銀行過著“茍延殘喘”的日子。在銀行危機的劇烈振蕩下,興旺熾盛的房地產業(yè)一落千丈,一派蕭條。地價樓價暴跌,脫身遲緩的炒家,全部斷臂折翼,血本無歸??裤y行輸血支撐的地產商、建筑商紛紛破產。

在這次危機中,長江的損失與同業(yè)比微乎其微。它只是部分廠房碰到租期屆滿,續(xù)租時降低租金,而未動搖其整個根基。

那些激進冒險的地產商,或破產,或觀望?!氨J亍钡睦罴握\卻仍在地產低潮中穩(wěn)步拓展。

1966年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產開始出現(xiàn)一線曙光,地價樓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一年多“休養(yǎng)生息”,元氣漸漸恢復,有能力重新資助地產業(yè)。地產商躍躍欲試,準備大干一場。

就在此時,中國內地波瀾壯闊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發(fā)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香港也發(fā)生了市民“騷動”事件。那個階段,香港社會人心波動。在1965年前后,香港多家銀行出現(xiàn)市民擠提現(xiàn)象。內地紅衛(wèi)兵的激烈行動給英殖民統(tǒng)治下的香港“左派”注了一劑強心針,“左派”到市民中煽動反英情緒,并把大字報貼到港督府的大門墻上。英方暴力鎮(zhèn)壓,觸發(fā)“左派”掀起“五月風暴”。

“中共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由此觸發(fā)了自二戰(zhàn)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yè),司徒拔道的一幢獨立花園洋房竟賤賣至60萬港元。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建筑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擁有數(shù)個地盤、物業(yè)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左派”的行動在升級,《明報》社評綜述當時的情況:

“(他們)燒巴士、燒電車、殺警察、打巴士電車司機、燒貝夫人健康院、炸郵政、用定時炸彈炸大埔鄉(xiāng)事局、攻打茶樓、大石投擲行人和汽車、向警察投擲魚炮、爆炸水管、燒報館車輛……”

香港傳媒透露的全是“不祥”消息。李嘉誠知道,香港的“五月風暴”與內地的“文革”有直接關系。那時,不少內地群眾組織的小報通過各種渠道流入香港,李嘉誠從中獲悉,內地春夏兩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漸漸得到控制,趨于平息。那么,香港的“五月風暴”也不會持續(xù)太久。

作為資產者,最關注的莫過于“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復香港,在香港推行內地的共產主義制度”。

“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復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機一舉收復,何必等到現(xiàn)在?香港是內地對外貿易唯一通道,保留香港現(xiàn)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p>

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嘉誠,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李嘉誠又一次判斷正確。內地“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同志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做出決議:“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敝泄驳臎Q議雖未涉及“香港式文革”,但香港經濟界和知識界都把那場“五月風暴”視為空前災難。

這次戰(zhàn)后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xù)到1969年。

李嘉誠逆同業(yè)之行而行,堅信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在認定發(fā)展方向后,他集中了主要資金和主要力量,趁香港地產低迷時期,大量購入地皮、舊房。積極積聚力量,等待發(fā)展時機。在繼續(xù)經營工廠生產的同時,他先后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廠房和商住樓宇。在當時的許多香港人看來,李嘉誠是“在冒著風險”,是很缺乏安全保障的,甚至說不定會遭到很大的損失和失敗。但畢竟李嘉誠是一個有膽有識的人,當有不少人對局勢持悲觀、恐懼、失望心態(tài)時,他卻等待著“否極泰來”。在同一時期,香港也有不少商人競相投向地產業(yè),都在各自積蓄力量等待機會。

1970年,香港百業(yè)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只有李嘉誠自己清楚他的驚人之舉是否含有賭博成分。他是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但絕非投機家。

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的收租物業(yè)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fā)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

這個時期的李嘉誠,事業(yè)已經有了相當?shù)幕A。在長期的社會商業(yè)實踐中,也已培養(yǎng)了一種過人的敏感性和悟性,鑄造了精明干練的能力。

第2節(jié) 地產股市任馳騁

20世紀70年代,在房地產經營方面,李嘉誠遇到了一個強勁對手,這個對手就是英資地產巨頭——置地公司。但李嘉誠卻并不害怕,他通過一系列的準備,決定與置地一比高下。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fā)展房地產業(yè)。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斗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的規(guī)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杰姆·凱瑟克合資創(chuàng)辦的,當時注冊資本為500萬港元,為全港最大的公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置地躋身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處于絕對霸主地位。除地產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yè)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qū)。

李嘉誠話音未落,股東響起一片噓聲,李嘉誠手下的部門領導滿臉疑慮。其中一位站起來質疑:“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競爭得過地產巨無霸(置地)?”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地說,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赫赫有名的遮打爵士由英國初來香港,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逐漸發(fā)達,成為巨富,創(chuàng)九倉(九龍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我們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遠大目標,有壓力才有動力。

當然,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可與置地相提并論。但我們可以先學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個多世紀不倒,得益于它的以收物業(yè)為主、發(fā)展物業(yè)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后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yè)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qū),中區(qū)的物業(yè)已發(fā)展到極限,不是寸金難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qū)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去發(fā)展前景大、地價處于較低水平的市區(qū)邊緣和新興市鎮(zhèn)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面交鋒。

“記得先父生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fā)生的事,多有應驗。久居香港地產巨無霸的置地,近10年來,發(fā)展業(yè)績并非盡如人意,勢頭遠不及地產后起之秀太古洋行。我們長江,草創(chuàng)時寄人籬下,連借來的資金合計才5萬元。物業(yè)從無到有,達35萬平方英尺。現(xiàn)在我們集中發(fā)展房地產,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p>

李嘉誠早就把置地當成了目標。他在心理上已經把置地“吃”透了。所以,李嘉誠說這些話并非放空炮,說大話。

然而,李嘉誠的豪言壯語并沒有得到在座同仁們的肯定。長江和置地比起來,實力懸殊太大了。李嘉誠如果沒有“超人”的本事,實難實現(xiàn)他的目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誠看準了蓬勃發(fā)展的地產高潮,他在現(xiàn)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大力發(fā)展地產業(yè)。事實證明了李嘉誠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還未等房子建完,就有租戶上門送上租金求租。他獲得租金后,又繼續(xù)投入興建樓宇。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下,李嘉誠的資金漲幅很大。

盡管如此,李嘉誠仍覺得發(fā)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他認為快捷而有效的途徑,是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規(guī)?;I集社會游散資金。

李嘉誠這一構想,既是公司自身發(fā)展形勢所迫,又是香港股市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所誘。

李鍇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紹: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但股票市場成為企業(yè)籌資的重要渠道,則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guī)模更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

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規(guī)模停滯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幾點:第一,由于與祖國內地的特殊關系,祖國內地政治的任何波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香港前途;第二,與香港證券市場相比,海外市場能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至少,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工具比香港市場要豐富些;第三,1961年以后,銀行業(yè)的激烈競爭,相對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注:貸款較易)。

“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1969年之前),香港所有股票買賣活動均透過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進行。當時香港會的會員大部分為外籍人士及通曉英語的高級華人;而上市公司則主要為外資大銀行,股市為香港本地工商企業(yè)集資功能并未發(fā)揮出來。”

香港股市對眾多欲上市的華資企業(yè)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香港會上市條件的苛刻,不少華資大企業(yè)被長期拒之門外。

證券經紀是股市與股民間的橋梁。香港會只使用英語,把不諳英語的華人經紀排斥在外。這樣,占香港人口大多數(shù)的華人投資者就被無形中排斥在股市之外。沒有這些華人投資者入市,股市就少了相當大一部分力量,股市蕭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因為股市的蕭條,使得投資者對在香港投資業(yè)就越發(fā)沒有信心了。在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下,香港經濟一度低迷。

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遇到問題就得想辦法解決,并且,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香港華人為了打破了香港會壟斷的地位,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于1969年12月17日開始營業(yè)。遠東會充分為廣大投資者考慮,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yè)的新紀元。

時值內地政治趨于安定,香港經濟經大動蕩后恢復并開始起飛,有待籌資的企業(yè)紛紛觸發(fā)上市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其后,金錢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并存的格局。

四會并存,使公司上市變得容易,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shù)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萌發(fā)并籌劃將長江上市的。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隨即,委托財務顧問擬定上市申請書,準備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實績、各項賬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準掛牌,法定股本為2億港元,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分為4200萬股,面額每股2元,溢價1元。包銷商是寶源財務公司和獲多利財務公司,分別在香港、遠東、金銀等三家交易所向公眾發(fā)售。

長實入市得到各方的關注與青睞。上市后24小時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吧嘀嗌佟?,認購額竟超過發(fā)行額的65.4倍,包銷商不得不采取抽簽的辦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公眾)股東。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著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傳來,長實上下欣喜若狂,買來香檳慶賀。此時,身為長實董事局主席的李嘉誠卻表現(xiàn)得非常冷靜,他并沒有像長實的其他人那樣欣喜。

李嘉誠明白,長實的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資者看好長實,而是大市的興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長實股升值更驚人。要使投資者真正信任并寵愛長實股,最終還是得看長實的未來成績,以及股東所得實惠,也就是說,要用業(yè)績征服投資者。

李嘉誠還意識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縮水也就會是瞬間之事。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風險會遠遠大于其他市場。

自從1950年創(chuàng)業(yè),李嘉誠經歷了獨資、合股的漫長歲月,現(xiàn)在終于躋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資金不足、籌措無門的問題。從此,長實必須按上市公司的游戲規(guī)則運作,接受證交所和證監(jiān)會的管理及監(jiān)督,向證交所提交由獨立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必須在25%以上;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必須向公眾股東公開;重大決策必須經董事局,甚至股東大會通過……這些規(guī)則,在相當程度上,束縛了企業(yè)大股東和經營者的手腳,是他們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誠必須這樣,他是個對新事物抱有濃厚興趣、渴望從事具有挑戰(zhàn)性事業(yè)的人。

他已經樹立趕超置地的目標,以其作為競爭對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長實也非得躋身股市不可。長實要想拓展別無他徑。

除此之外,李嘉誠還積極爭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當時香港最著名的證券公司,是馮景禧創(chuàng)辦的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由新鴻基牽線搭橋,英國證券公司為財務顧問與包銷商,長江實業(yè)于1973年年初在倫敦股市掛牌上市。

香港作為英殖民地,香港注冊的公司在倫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矚目的是,長實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掛牌買賣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yè)銀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準長江實業(yè)的上市申請,長實股票在溫哥華證券交易所發(fā)售。

李嘉誠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資,為長實的拓展提供了厚實的資金基礎。

第3節(jié) 地鐵競標始鍍金

對于李嘉誠來說,1977年是他事業(yè)上不尋常的一年。長實參與地鐵遮打站、金鐘站的上蓋興建權競投就是在這一年。置地公司是當時奪標呼聲最高的。中區(qū)是置地的“老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誰手,似有定局,但結果出人預料。

香港境外的大氣候由陰轉晴,世界性石油危機已成為歷史;中國內地已從十年“文革”動亂中走出來,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口號,逐漸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香港經濟以11.3%的年增長率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百業(yè)繁榮刺激了地產的興旺,地產的興旺又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地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yè)。

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1971年將長江工業(yè)改為長江地產,集中發(fā)展地產,次年又更名為長江實業(yè)并成功上市。當年的重大抉擇,現(xiàn)在越來越顯示出正確性。

1976年,長實取得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yè)635萬平方英尺、資產凈值增至5.3億港元的歷史最好成績。李嘉誠在業(yè)界實力漸雄,名聲漸響。

雖然李嘉誠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但是他仍未進入“地產巨子、商業(yè)名人”的圈子里。長實說到底,仍是中型地產公司,是五虎將中虎氣生生、但從不大嘯大吼的一員虎將。

香港傳媒界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有個新入行的記者問旁邊的人:“那個額頭高高,頭發(fā)微禿,頻頻舉手應價的中年人是誰?舉一次手加個幾百萬,好像很平常?”

旁邊的老記者說:“他叫李嘉誠,長江實業(yè)公司的老板,當年靠做塑膠花發(fā)跡,還被捧為‘塑膠花大王’。近些年投資地產,擁有多家工業(yè)大廈,還在賽西湖發(fā)展高級住宅樓宇,在地產界已小有名氣。看他在拍賣場的氣度,實力不可小覷?!?/p>

這位老記者解釋了好一番,才使新記者知悉李嘉誠其人。如今,李嘉誠名聲如雷貫耳,家喻戶曉。若有哪位記者認不出李嘉誠,那定是天大的笑話。

船王趙從衍之子趙世曾,在1973年大股災前的官、私土地買賣場上出盡了風頭。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趙世曾,是眾人心目中的地產強人,只要他出現(xiàn)在拍賣場,除洋人外,似乎無人敢與其競投爭鋒。股災翻船后,趙公子淡出拍賣場。人們逐漸把目光投向華資地產五虎將。五虎將中,除低調的陳曾熙,人們更關注的是郭得勝、鄭裕彤、胡應湘三人。

1977年后,李嘉誠成為公眾的焦點,李嘉誠所到之處,都會被記者盯住不放,采訪拍照。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拍賣場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鐘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huán),全長15.6公里,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lián)合發(fā)展車站上蓋物業(yè)的利潤充股。

中環(huán)站和金鐘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huán)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于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qū);金鐘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筑,與中環(huán)銀行區(qū)近在咫尺。

有人形象地把中環(huán)、金鐘兩站比喻為雞的兩只大腿,其上將可建成地鐵全線贏利最豐厚的物業(yè)。眾多地產商都對這“兩只大腿”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嘗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其上的發(fā)展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里,長實只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區(qū)和荒涼的鄉(xiāng)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qū),長實無半磚片瓦的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20個春秋,蓋了不少建筑,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fā)展商物業(yè)的消息發(fā)布之時,就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

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于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后,興建車站上蓋物業(yè)。

地鐵車站上蓋投標物業(yè)之事讓李嘉誠連日來寢食不安。在夜深人靜的深水灣住宅的花園里,李嘉誠無心觀賞月下的花木,他來回踱著步子,陷入沉思之中。

據(jù)追隨李嘉誠多年的“老臣子”回憶,李嘉誠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處理工作,哪怕做到很晚。李嘉誠在家,除了學英語,翻翻報紙雜志,就是陪太太和兒子。他盡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證睡得安穩(wěn),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如果發(fā)現(xiàn)他把文件資料帶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鐵車站上蓋投標物業(yè)之事,是他認定的非干不可的大事。中環(huán)、金鐘的兩站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筑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qū)官地的機遇。中區(qū)的地價高,日漲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當時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塊地,動輒要數(shù)億至十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的。

不敢參與,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qū)。

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海灣的朦朧輪廓。潮聲在他胸中激蕩,他眼前仿佛看到兩座商業(yè)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zhàn),也樂意應戰(zhàn)。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誠大步回到家中,坐進書房,翻閱帶來的有關地鐵的研究材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料定: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筑商將會參加競投。華資地產建筑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若想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抗。

港島中區(qū)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chuàng)始人保羅·遮打參與中區(qū)填海,獲得港府成片優(yōu)惠地皮。置地在中區(qū)擁有十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于未來的中環(huán)地鐵車站兩翼,中環(huán)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yè)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區(qū)的地位。當時的公眾和傳媒都把中環(huán)站稱為遮打站。

金鐘站離遮打花園廣場僅一百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爭取中環(huán)、金鐘車站的興建權,等于打入中區(qū)的心臟,到置地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奪食。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紙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疑“以卵擊石”。

李嘉誠想,“志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

置地屬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現(xiàn)任大班是紐璧堅,紐璧堅20歲起就在怡和洋行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紐璧堅沒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凱瑟克家族的杰姆·凱瑟克是置地的另一個創(chuàng)始人。凱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因此,紐璧堅身為兩局大班,又得受股東老板的制約。凱瑟克家族力主把發(fā)展重點放到海外,這樣,勢必分散紐璧堅坐鎮(zhèn)香港抉擇的精力。

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處,人們往往會被置地的“貌似強大”蒙住雙眼。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于坐大。過于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鐵公司雖是一家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但香港的公辦公司并不像過去內地的國有企業(yè)一切都由政府包辦。地鐵公司除少許政府特許的權利和優(yōu)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商界的常規(guī)法則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港府工務局對中區(qū)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計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作中環(huán)、金鐘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

港府為了彌補興建經費不足,會以估價的原價批給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fā)展地產。

地鐵公司在購舊中區(qū)郵政總局原址地皮的地皮支付方式上產生了分歧。地鐵公司主張用部分現(xiàn)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而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xiàn)金支付。

李嘉誠首先明確這一點——競投車站上蓋物業(yè)發(fā)展權必須以現(xiàn)金支付為條件。

地鐵公司與港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說明地鐵公司現(xiàn)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現(xiàn)在急需現(xiàn)金回流以償還貸款,并指望獲得更大的贏利。

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yè)綜合大廈的發(fā)展計劃,這仍不足挫敗其他競投對手。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并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yè)。李嘉誠的“克敵”之法是:

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xiàn)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yè)公司一方提供現(xiàn)金做建筑費;

其次,商廈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yè)分享,并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yè)占49%。

這對長江來說,是一筆沉重的現(xiàn)金負擔。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險。

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fā)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實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贏利儲備,李嘉誠可供調動的現(xiàn)金約4億港元。

香港地鐵公司于1977年1月14日正式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fā)展權招標競投。

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刺探地鐵公司意圖,準備投標書及附件,在限期內呈交上去。

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投標書內容則屬機密。投標中標法則,若過多考慮自己一方的利益,則中標希望?。蝗魲l件過于優(yōu)惠對方,自己則毫無利益可圖。各家都對投標內容秘而不宣,任記者發(fā)揮想象揣測。

參加競投的財團、公司共30家,超過以往九龍段招標競投的一倍多。據(jù)報界披露,它們是置地公司、長江實業(yè)、太古地產、金門建筑、日澳財團、輝百美公司、嘉年集團、霍英東集團、恒隆地產等。

輿論界憑其慣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優(yōu)勢昭然,中標呼聲最高。

英文《南華早報》的澳籍記者采訪置地大班紐璧堅得到這樣的一句話:“投標結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報章均圍繞“長實擊敗置地”報道中標結果?!豆ど倘請蟆贩Q: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競投的中區(qū)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卒為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投得。這塊平均地價為每平方英尺約1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為長江投得。據(jù)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yōu)厚而吸引,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fā)展權。

地下鐵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經批準協(xié)議條款,規(guī)限長江實業(yè)公司在地鐵未來中環(huán)站上蓋發(fā)展物業(yè)占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層高的商廈與辦公室混合的單塔型建筑物一座。

長江實業(yè)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簽訂協(xié)議時,付給地鐵公司一筆現(xiàn)金,并繼續(xù)交付現(xiàn)金若干次,保證地鐵公司無論如何都可以獲利。

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yè)李嘉誠首先簽訂中環(huán)站上蓋發(fā)展物業(yè)協(xié)議,金鐘站上蓋則由日后商議簽訂。

當晚,唐信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對與會記者說:這座建筑物會逐層售與公眾,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分享,地鐵公司則占大份。若干家公司均對與本公司合作甚感興趣,因而競爭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卒為長江獲得,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輿論界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據(jù)傳,凱瑟克家族對紐璧堅痛失中區(qū)地王大為不滿,這成為凱瑟克家族逼紐璧堅下臺的“籌碼”。

1978年5月,中環(huán)車站上蓋建筑——環(huán)球大廈分層發(fā)售,時值地產高潮,用戶購樓踴躍,廣告見報后8小時內全部售完,交易總額5.92億港元,創(chuàng)香港樓價最高紀錄。

1978年8月,金鐘車站上蓋建筑——海富中心開盤,物業(yè)總值9.8億港元,創(chuàng)開盤售樓一天成交額最好業(yè)績。

地鐵首期工程于1979年9月底竣工,中環(huán)、金鐘兩站上蓋物業(yè)發(fā)展利潤,大大緩解了地鐵公司的財政困難。地鐵公司主席唐信對與長江的合作非常滿意,他說:“中環(huán)、金鐘地鐵車站上蓋地產發(fā)展,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車站上蓋合作,樹立了樣板?!?/p>

環(huán)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兩座發(fā)展物業(yè)為長江實業(yè)獲得7億多毛利,純利近0.7億。

長實的贏利低于地產高潮時地產業(yè)的平均利潤。但李嘉誠獲得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信譽和形象。這也是他參與競投的主要目的。長實不再只是一家只能在偏僻地方蓋房的地產公司。長實中標,為它取得銀行的信任,繼續(xù)在中區(qū)拓展開創(chuàng)了有利條件。

第4節(jié) 出資重建華人行

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yè)再攀高峰,與匯豐銀行聯(lián)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區(qū)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創(chuàng)設于1864年的匯豐銀行名氣非常大,港人無人不曉,所用的港幣幾乎全是匯豐銀行發(fā)行的,它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yè),后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F(xiàn)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匯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1977年中期,李嘉誠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有15萬平方英尺。虎豹別墅為星系報業(yè)胡氏家族的祖業(yè),據(jù)介紹該家族的一篇文章稱:“所謂別墅,其實不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而是規(guī)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有巍峨屹立的七層白塔,紅墻綠瓦的亭臺樓閣、展覽館,碧波蕩漾的游泳池,動物雕塑裝飾著崖壁,還有敘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參觀、游樂、購物、休息場一應俱全。到過虎豹別墅的人,無不稱贊它的豐富多彩,富麗堂皇?!?/p>

李嘉誠購得地皮后,在上面興建了一座大廈。游客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tǒng)一。李嘉誠遂停止在地皮上繼續(xù)大興土木,盡量保持別墅花園原貌。

當時的匯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 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匯豐發(fā)展華人行大廈的合作,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起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匯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p>

匯豐銀行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性金融集團,號稱香港第一大銀行。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匯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fā)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贏利為129億港元。匯豐的聲譽不僅僅限于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還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fā)鈔權。在數(shù)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匯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角色。

經匯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shù)。20世紀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靠匯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著稱于世的一代船王。現(xiàn)在,李嘉誠取得匯豐銀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關系,未來極有可能在匯豐的鼎力資助下成為香港地王。

李嘉誠與匯豐合作發(fā)展舊華人行地盤,業(yè)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shù)睦罴握\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而更像一位從書齋里走出來的中年學者。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fā)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都是他與匯豐合作的基礎。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在20世紀初,港島中環(huán)是洋行的天下,華商想躋身中環(huán)無立足之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后大道中興建一座商業(yè)辦公綜合樓,樓建成后,華人競相入伙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棲身,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于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名稱便改叫“華人行”。華人行由此而得名。不少華人從華人行發(fā)跡。最具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有香港股壇教父之稱的李福兆于1963年與友人在此密謀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并于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yè)。

1974年,匯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筑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于高樓林立的中環(huán)銀行區(qū),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匯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于發(fā)展新的出租物業(yè)。

在地產高潮,位于黃金地段的物業(yè)必寸土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無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wěn)操勝券,果然如愿以償。是長實(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此時李嘉誠的長江公司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家大型集團公司)中標獲取中區(qū)地鐵車站上蓋發(fā)展權的原因,才使得“高高在上”的匯豐大班沈弼關注起這位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伙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

李嘉誠投標奪得中環(huán)及金鐘站上蓋發(fā)展權以后,名聲大振。香港匯豐銀行與李嘉誠長實集團共同組建華豪有限公司,將匯豐銀行旗下物業(yè)舊華人行拆除,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yè)大廈,大廈面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墻用不銹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制。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xiàn)代氣息于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yè)鋪位全部租出去。李嘉誠知道,首次與匯豐合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匯豐的信任。其結果讓合作方非常滿意,新華人行建設速度和效率不僅在香港,而且在世界上也堪稱典范。

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匯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并發(fā)表講話:

“舊華人行拆卸后僅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范。本人參與匯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yè)而著稱于世,不管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yè)信用而受人稱贊。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長實與匯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fā)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贊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贊譽。

長江集團總部于3月23日遷入皇后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huán),地位更上一層樓。

李嘉誠與匯豐在華人行良好的合作成為其日后緊密合作關系的開端。李嘉誠房地產經營的輝煌業(yè)績與匯豐銀行在融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

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的招牌大廈。

第5節(jié) 蛇吞和黃成超人

與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被稱為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的和記黃埔比,長實只是一家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之術?

華人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yè)。初時規(guī)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zhàn)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家,初具規(guī)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并易手,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并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具有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yè)。

二戰(zhàn)之后,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并列為香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發(fā),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之際,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zhèn)}、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于旗下,風頭之勁強,獨一無二。

祈德尊算準了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yè)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yè)務與太古船塢合并,遷往青衣島,并將其他倉場碼頭統(tǒng)統(tǒng)轉移到葵涌去發(fā)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fā)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地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yè)。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欲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并企業(yè),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家,其中有84家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鐵齒鋼牙”,“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先是股市大災,之后爆發(fā)生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機,接踵而至的是香港地產的崩盤。這一系列災難把投資過速、戰(zhàn)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拖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

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并,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y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家巨型企業(yè)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y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zhàn)場常見并有效的戰(zhàn)術。李嘉誠在覬覦九龍倉的同時,也垂涎于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個絕頂聰明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愿,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與怡和大班的博弈難分勝負。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殊死搏斗。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xiàn)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尚未理順,各股東間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xiàn)“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并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fā)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yè)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yè),還有收益穩(wěn)定的連鎖零售業(yè),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jù)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yè)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yè),一旦該企業(yè)經營走上正軌,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yè),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yè)。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匯豐大班沈弼暗放出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后,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shù)臅r機、適當?shù)膶ο螅瑢⑺氐暮忘S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借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么,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了包氏的感恩相報。

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李嘉誠深知自己與匯豐的關系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余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了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wěn)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yè)原有業(yè)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yè)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fā)問:“為什么長江實業(yè)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購入其優(yōu)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家極具發(fā)展?jié)摿Φ墓?,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yè)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于優(yōu)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zhí)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李嘉誠的加入,讓和黃股票炙手可熱。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恒指飚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xù)在市場吸金。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yè)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博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yè)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令人難以置信,難怪當時的和黃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于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李嘉誠靠“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策略,贏得了這場香港開埠以來特大戰(zhàn)役的勝利。和黃一役,與九倉一役有很大不同,沒有劍拔弩張,沒有重錘出擊,沒有硝煙彌漫。和風細雨,兵不血刃,故有人說:“李氏收購術,堪稱商戰(zhàn)一絕。”

李嘉誠并不以為他有什么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談他的謀略,而對匯豐厚情念念不忘:“沒有匯豐銀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購和記黃埔?!?/p>

事實確如李嘉誠所說的那樣。

李嘉誠在沈弼眼中的好印象,早在匯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大廈之時就留下了。而沈弼以銀行的切身利益為重,而不在乎對方是英人還是華人,堪稱是匯豐史上最杰出的大班。道理如沈弼自己所說:“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贏利?!?/p>

與香港航運業(yè)老行尊——怡和、太古、會德豐等英資洋行下屬的航運公司比,包玉剛出道最晚,但他的環(huán)球航運集團卻是獲得匯豐貸款最多的一家。這是因為包氏的經營作風和能力,能夠確保償還匯豐放款的本息。現(xiàn)在,匯豐在處理和記黃埔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態(tài)度。他們信任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足以駕馭和黃這家巨型企業(yè)。因此不惜將這家英國人長期控有的洋行交到李嘉誠手中。匯豐不僅擺脫了這個包袱,匯豐保留的大量和黃優(yōu)先股待李嘉誠“救活”后還會為匯豐帶來大筆紅利。

匯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只有市價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xiàn)金。不過匯豐并沒吃虧,當年每股1元,現(xiàn)在以7.1元一股出售,股款收齊,匯豐共獲利5.4億港元。盡管如此,仍給予李嘉誠極大的優(yōu)惠,沈弼在決定此事時,完全沒有給其他人有角逐的機會——一錘定音。

消息傳出,香港傳媒為之轟動,爭相報道這一香港商界的大事。

1979年9月26日,《工商晚報》稱長江實業(yè)收購和記黃埔“有如投下炸彈”,“股市今晨狂升”。

《信報》在評論中指出:

長江實業(yè)以如此低價(暫時只付20%即1.278億港元)便可控制如此龐大的公司,擁有如此龐大的資產,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誠先生的一次重大勝利……

“購得這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是長江實業(yè)上市后最成功的一次收購,較當年收購九龍倉計劃更出色。李嘉誠先生不但是地產界強人,也成為股市炙手可熱的人物?!?/p>

李嘉誠、包玉剛雙雙入主英資大企業(yè),引起了國際傳媒界的關注。

美國《新聞周刊》在一篇新聞評述中說:“上星期,億萬身價的地產發(fā)展商李嘉誠成為和記黃埔主席,這是華人出任香港一家大貿易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資者所說,他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英國《泰晤士報》分析道:“近一年來,以航運巨子包玉剛和地產巨子李嘉誠為代表的華人財團,在香港商界重大兼并改組中,連連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資公司感到緊張。”

眾所周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仍是華人,掌握香港政權和經濟命脈的英國人卻是少數(shù)民族。二戰(zhàn)以來,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華人的經濟勢力增長很快。

“有強大的中國做靠山,這些華商新貴們如虎添翼,他們才敢公然在商場與英商抗衡,以獲取原屬英商的更大經濟利益,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連世界聞名的怡和財團的大班大股東,都有一種踏進雷區(qū)的感覺。英商莫不感嘆世道的變化;同時,也不能不承認包玉剛、李嘉誠等華商,可與英國商界的優(yōu)秀分子比齊。”

這篇文章試圖以時代背景探討華商得勢的原因。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頗,并含有“大英帝國”的口氣,總的來說還是較全面、較客觀,文中對李氏包氏的評價也還中肯。

這之后,李嘉誠、包玉剛繼續(xù)成功地收購了英資大型企業(yè),徹底扭轉英資在香港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盛譽鋪天蓋地,而又來之不易。

在一片喝彩聲中,李嘉誠并未陶醉其中,沾沾自喜。

世人言:“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前車之鑒,后人之師”。和記黃埔的前大班祈德尊可謂是典型的案例。在吞并企業(yè)方面可以說是個“大肚漢”,但他的腸胃功能不好,吞進去的沒有好好消化,最終把個巨人似的集團給葬送了。

李嘉誠進入和黃出任執(zhí)行董事,在與董事局主席韋理與眾董事的交談中,他們的話中分明含有這層意思:“我們不行,你就行嗎?”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注喝彩聲中的“噓聲”——香港的英商華商都有人持這種觀點:“李嘉誠是靠匯豐的寵愛而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洋行?!?/p>

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盯住沈弼窮追不舍:“為什么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答道:“長江實業(yè)近年來成績頗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yè)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后,現(xiàn)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匯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

他又說:“匯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于和黃股東長遠的利益。堅信長江實業(yè)將為和黃未來發(fā)展做出極其寶貴的貢獻。”

李嘉誠深感肩上擔子之沉重。

俗稱:“新官上任三把火?!奔毦恐罴握\似乎一把火也沒燒起來。李嘉誠是個務實的人,他總是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確的。

李嘉誠做事一貫低調,雖然大股東完全可以凌駕于支薪性質的董事局主席之上,但李嘉誠從未在韋理面前流露出“實質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誠作為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加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東大會上由眾股東推選產生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嘉誠較快地獲得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建議的口氣發(fā)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傾向他,信服他。表面上雖然是韋理主政,李嘉誠未任主席兼總經理,但實質上,大權已掌握在李嘉誠手中。

李嘉誠入主和黃實績如何,數(shù)據(jù)最能說明問題。

李嘉誠入主前的1978年財政年度,和黃集團年綜合純利為2.31億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為3.32億港元;4年后的1983年,純利潤達11.67億港元,是入主時的五倍多;1989年,和黃經濟性贏利為30.3億港元,非經濟性贏利則達30.5億港元,光純利就是10年前的十多倍。贏利豐厚,股東與員工皆大歡喜。

現(xiàn)在,不再會有人懷疑沈弼“走眼”,李嘉誠“無能”了。

一篇綜述和黃業(yè)績的文章,用這樣一個標題:

“沈大班慧眼識珠,李超人深孚眾望。”

今日香港,提起“超人”,無人不知指的是誰。那么,李超人的這一稱號,是誰最先提出的呢?

人言人殊,有人說是長江公司的人最先叫起來的,他們對老板最熟悉,也最敬佩。長江公司的人稱,是看到報章這樣稱呼的,大家都這么叫,我們也跟著叫。李先生知道后,還批評過手下的人,他并不希望別人這樣稱呼他,不過,報章都這樣稱他,他也就默認了。

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某先生看了李嘉誠收購和黃的文章,拍案叫絕,寫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對聯(lián):

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稱,先在民間不脛而走。不久,各大小報章競相采用。超人盛名,譽滿香江。

第6節(jié) 另辟蹊徑超置地

1972年,長江實業(yè)上市時李嘉誠提出趕超置地的遠大目標。當時不少人持懷疑態(tài)度,單以地盤物業(yè)比,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長實如何比得上擁有千余萬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

1979年,長實擁有的地盤物業(yè)急速增加到1450萬平方英尺。而同期香港民間第一大地主置地擁有的地盤物業(yè)面積才1300萬平方英尺。長實職員歡欣鼓舞,不到10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趕超置地的目標!

李嘉誠仍不滿足于長實擁有地盤物業(yè)超過置地。20世紀80年代,他先后推出四大屋村,規(guī)模之大,贏利之豐,令人嘆為觀止。1986年,《信報》首次刊出香港十大財閥榜,長實名列榜首,徹底實現(xiàn)趕超置地的宏愿。

對于過去取得的成績,李嘉誠由衷欣慰,但他對長實與置地的差距也很清楚。置地是中區(qū)地產大王,地盤物業(yè)皆在寸土尺金的黃金地段。而長實在黃金地段的物業(yè)寥寥無幾,大部分在尺土寸金的地段。兩者物值相去甚遠。李嘉誠并不急于在中區(qū)發(fā)展,他更看好港島中區(qū)和九龍尖沙咀以外區(qū)域的發(fā)展前景。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采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yè)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后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對象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這類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

在港島北岸的中區(qū)、東區(qū)、西區(qū),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zhèn)鞯乇P物業(yè)的業(yè)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卸重建的,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guī)模。

屋村只有到港島南岸、東西兩角、九龍新界去發(fā)展,形成十多個衛(wèi)星市鎮(zhèn)。大型屋村的優(yōu)點就是綜合功能強,集居住、購物、餐飲、消遣、醫(yī)療、保健、教育、交通為一體,便于集中管理,統(tǒng)一規(guī)劃。一個大型屋村往往由政府與多個地產商共同開發(fā),屋村之外還有相配套的工業(yè)大廈及社區(qū)服務物業(yè)。

李嘉誠以開發(fā)大型屋村而蜚聲港九。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因為先后完成了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四大屋村而贏得了“屋村大王”的稱號。

興建大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面積地皮。李嘉誠有足夠的耐心,但他不會坐等機會,他在籌劃未來的興業(yè)大計之時,仍保持長實的良好發(fā)展勢頭。1979年3月,李嘉誠與會德豐洋行大班約翰·馬登,合作發(fā)展會德豐大廈。

4月,與“地主”廣生行聯(lián)手發(fā)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謝斐道的三面單邊物業(yè),建成一座3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yè)大廈。

6月,與約翰·馬登再次合作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資購入港島、九龍、新界樓宇物業(yè)近20座。

7月,與中資僑光置業(yè)公司合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港元投得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上蓋平臺發(fā)展權,平臺面積29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30層高的高級住宅大廈和商業(yè)大廈。

同年,長實與美資凱沙、中資僑光,三方合作投資香港(中國)水泥廠(長實、凱沙各40%股權,僑光占20%)。投資額創(chuàng)香港開埠以來重工業(yè)投資最高記錄。該廠地皮面積180萬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門市,計劃年產高標號水泥140萬公噸。該廠于1982年年底建成投產。

1980年,長實聯(lián)營公司加拿大怡東財務與九龍倉、置地、中藝(香港)、怡南實業(yè)、新鴻基證券合組聯(lián)營公司,以13.1億港元價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萬平方英尺的綜合商業(yè)大廈,建成的單位全做出售。

8月,李嘉誠與聯(lián)邦地產的張玉良家族聯(lián)手合作,斥資10億港元購入國際大廈和聯(lián)邦大廈,5個月后,以22.3億港元出售,利潤達100%以上。有人問:長實興建和購得的樓宇,現(xiàn)在為何大部分做出售,而少做出租?

李嘉誠說:“這并不違背我們增加經常性收入的原則,因為要決定將樓宇出售或收租,須看時勢及環(huán)境而定,而現(xiàn)今樓宇價急升,售樓所能獲得的利潤遠比租屋為多,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是將建成樓宇出售為合算?!?/p>

1980年11月,長實與港燈集團合組上市國際城市有限公司,共同開發(fā)港燈位于港島的電廠零散舊址地盤。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fā)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因為不懂地產經營,沒有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什么價值。韋理接任后依然沒有改變慘淡經營的局面,股東怨聲載道。

幸得這幅大型地皮未做滿,給李嘉誠提供了施展的舞臺。李嘉誠醞釀大型屋村已有數(shù)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國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京簽訂了中英聯(lián)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shù)回升,地產開始轉旺。

年底,和黃宣布投資40億港元,在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盤,興建包括商業(yè)中心的大型住宅區(qū)黃埔花園屋村,據(jù)傳媒披露,李嘉誠1981年就計劃推出這一宏偉計劃。時值地產高漲,按當時地價計,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按港府條例,工業(yè)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yè)辦公樓用地,須補地價),故而李嘉誠有意把與港府的談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產低潮,結果李嘉誠以3.9億港元獲得商業(yè)住宅開發(fā)權。一筆極廉的補地價費用,大大降低發(fā)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計劃尚未出臺,李嘉誠已狠“賺”了一筆,就此一點,已比祈德尊、韋理高出幾籌。

行家估計,整個計劃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喜煞和黃股東,也羨煞地產同業(yè)。整個黃埔花園,占地19公頃,擬建94幢住宅樓宇,樓面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共11224個住宅單位,附有2900個停車位及170萬平方英尺商廈。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屋村工程,超過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也屬罕見。

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投建的意愿,萌動于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后,經歷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籌劃,于1988年才推出計劃。

1985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置地所控的港燈。計劃利用港燈位于港島南岸的鴨脷洲發(fā)電廠現(xiàn)址開展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墉茶果嶺。李嘉誠開始了一連串復雜的遷址換地計劃。

和黃與太古各占一半股權的聯(lián)合船塢公司與蜆殼公司于1986年年底達成協(xié)議:將青衣島的一塊龐大油庫地皮與蜆殼在茶果嶺和鴨脷洲的兩個油庫地皮交換。同時港燈的鴨脷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兩整塊可供發(fā)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系長實、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向聯(lián)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脷洲油庫,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并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兩大屋村地皮歸長江系全資擁有。兩大屋村預算耗資110億港元,又一次轟動港九?!缎艌蟆贩Q:“唯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筆?!?/p>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占地8.7公頃,為高級住宅區(qū),有專為住戶設立的私人俱樂部。屋村預計有38幢25~28層住宅樓宇,單位面積640~920平方英尺,共8072個單位,總樓面達620萬平方英尺,附設16.1萬平方英尺商廈??偼顿Y45億港元。

鴨脷洲屋村定名海怡半島,占地15公頃,興建38幢28~40層住宅樓宇,單位面積600~1100平方英尺,共10450個單位,總樓面達787萬平方英尺——超過黃埔花園。附設31.2萬平方英尺商廈、網球場、俱樂部、游泳池等。總投資65億港元。

長實估計,以1988年同類樓宇的時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計,兩大屋村可獲純利50億港元。

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fā)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0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異常激烈。到1993年,麗港城的每平方英尺售價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之間,均大大超出預計售價。若加上建筑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贏利,遠遠突破百億。

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嘆他鍥而不舍的忍耐力。

天水圍屋村是嘉湖山莊的前身。天水圍在新界元朗以北,與深圳西區(qū)隔一道窄窄的深圳海灣。嘉湖山莊計劃的推出,也歷經10年。

1978年,長實與會德豐洋行聯(lián)合購得天水圍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共組巍城公司開發(fā)天水圍。公司股權分配是:華潤占51%,胡忠家族大寶地產占25%,長實占12.5%,會德豐占5%,其他占6.5%。華潤雄心勃勃,計劃在15年內建成一座可容50萬人口的新城市。

其時,李嘉誠忙于收購和黃,無心參與天水圍的策劃。天水圍的整個開發(fā)計劃由華潤主持。但是,華潤對地產開發(fā)并不熟悉,對香港的商業(yè)規(guī)則也不甚了解。結果1982年7月,港府宣布動用22.58億港元,收回天水圍488公頃土地,將其中40公頃作價8億港元批給巍城公司,規(guī)定在12年內,在這40公頃土地上完成價值14.58億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負責清理318公頃土地交付港府做土地儲備。如達不到要求,則土地及8億港元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年底宣布:計劃投資40億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盤工程16.2億港元,基本建設9.6億港元。這兩項共25.8億港元的工程批給巍城承包,并保證15%的利潤。

華潤興建50萬人口城市的龐大計劃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東也想退出。

李嘉誠看好天水圍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從其他股東手中接下他們亟待拋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誠控得除華潤外的49%股權,成為與華潤并列的僅有兩家股東。1988年12月,長實與華潤簽訂協(xié)議,其主要內容如下:

長實保證在天水圍發(fā)展中華潤可獲純利7.52億港元,并即付3/4即5.64億給華潤。如將來樓宇售價超過協(xié)議范圍,其超額贏利由長實與華潤共享,華潤占51%。

今后天水圍發(fā)展計劃及銷售工作均由長實負責,費用由長實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離政府規(guī)定的12年限期已過一半。完成這么浩大的工程,風險由長實承擔,華潤坐收漁利。當然風險大,贏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長實按協(xié)議范圍的售價,約可獲利43億港元。但據(jù)業(yè)內人士估計,長實可獲利70億港元。

這么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時間完成,大概唯有長實具備足夠的經驗及實力,也大概唯有長實能賺到錢。

天水圍大型屋村定名為嘉湖山莊。擬建58幢27~40層住宅及商業(yè)樓宇,總樓面1136萬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單位16728個,可容6.5萬人口,總投資63億港元,預定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發(fā)售的7幢,稅后利潤10.86億港元,其中長實得6.23億,華潤得4.63億。另外7幢,華潤可贏得協(xié)議范圍中的7.52億港元利潤。以后6期,華潤等于“額外”所得,而長實的利潤更是不可斗量。

除了上述四大屋村,80年代推出的較小型的屋村有紅勘鶴園、匯景花園。

1979年,李嘉誠收購英資青洲英泥就看好該公司在紅勘海旁的80萬平方英尺土地。當時傳媒捅破李嘉誠“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購之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經常性利潤;第二,被收購公司的大量平價土地可供日后發(fā)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該平價土地可獲龐大利潤。”

1983年4月8日,長實與青洲英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長實發(fā)行2458萬新股(相當2.27億港元)予青洲英泥,李嘉誠在14個月內以私人名義購入新股,以獲得鶴園地皮及紅勘的有關物業(yè)。

李嘉誠在這幅地皮推出高級住宅區(qū)——紅勘鶴園。紅勘是九龍新發(fā)展的繁華區(qū)域,樓價至20世紀90年代高攀到每平方英尺4000~6000港元,李嘉誠賺得盤滿缽溢。

1988年4月,長實與中資中信(集團)公司聯(lián)手合作,投得藍田地鐵上蓋發(fā)展權。1989年12月底,長實出臺在地鐵上蓋興建匯景花園的計劃。藍田位于新界南臨靠維多利亞港東入口處,是一處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鐵的興建,沿線地價飚升,匯景花園成了港人置業(yè)住家的好去處。

穩(wěn)健中尋求發(fā)展,發(fā)展中不忘穩(wěn)健。

耐心等待,捕捉機遇,有智有謀,從長計議。李嘉誠不斷地通過官地拍賣與私地收購,為地產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土地資源。

1986年1月,長江實業(yè)公司市值77.69億港元,還遠遠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億港元。到1990年6月底,香港上市地產公司排行榜發(fā)生了變化:長江以市值281.28億港元升至第一位;郭得勝家族的新鴻基產業(yè)以市值242.07億港元獲得第二位;而原地產大佬置地則以216.31億港元的市值降至第三位。另外,長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過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優(yōu)勢,是每單位面積的地皮樓宇價值昂貴。李嘉誠揚長避短,把發(fā)展重心放在土地資源較豐、地價較廉的地區(qū),大規(guī)模興建大型屋村,以量取勝。

20世紀90年代初,長實系各公司擁有已完成物業(yè)面積1655萬平方英尺,建設中的地盤物業(yè)達3733萬平方英尺,可供未來發(fā)展的土地儲備2200萬平方英尺。

有人總結,李嘉誠之所以能馳騁香港地產業(yè),大概有這樣幾點原因:第一,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夠慧眼識商機,并能適時果斷地抓住機會;第二,他有超人的經營魄力,敢在關鍵時刻實施大動作;第三,步步為營,精心籌劃與操作,一步一步地邁向事業(yè)的巔峰;第四,永不自滿,永遠尋找著新的事業(yè)目標,并適時地付諸實施。

第7節(jié) 擊敗英資控港燈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誠大舉進軍香港英資企業(yè)。

1979年,李嘉誠入主英資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資29億港元,從老對手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集團;1987年,港燈分拆另組嘉宏。馬世民任和黃行政總裁,并兼任港燈、嘉宏兩主席。洋大班深孚眾望,和黃系業(yè)績驚人!

1977年,李嘉誠購得美資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頭指向稱雄香港的英資。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怡和系的九龍倉,以退為進的李嘉誠放棄九龍倉收購,把經營不善的和黃洋行樹為靶子。

他在部署收購和黃的同時,在市場悄悄吸納英資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誠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達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購至40%,順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誠完全收購和黃洋行先后達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黃集團董事局主席。

港刊稱,“以鬼治鬼”是李嘉誠完成收購英資企業(yè)后的治理大計。青洲英泥的行政總裁選留布魯嘉,和黃集團的行政總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中方談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機席卷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張和黃集團將重心轉向海外發(fā)展,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前途。兩人在發(fā)展方向上分歧嚴重,導致了李察信的辭職。接替行政總裁一職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馬世民。馬世民上任不久就參與收購英資港燈集團,并出任港燈主席。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于1889年1月24日注冊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向港島供電。股東是各英資洋行,發(fā)起人是保羅·遮打爵士。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另一家是為英籍猶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華電力集團,供電范圍是九龍新界。二戰(zhàn)之前,港燈做大;二戰(zhàn)后,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后來居上,賺得盤滿缽溢,還籌劃向廣東供電。

港燈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來,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港燈收入穩(wěn)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臺鼓勵用電的收費制(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長,贏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一定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yè)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是一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據(jù)1981~1982年市場傳,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來——在港大肆擴張,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huán)地王,用以開發(fā)“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以退為進,避免正面交鋒是李嘉誠一貫的擴張戰(zhàn)術。李嘉誠按兵不動,靜觀形勢。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傳開。原以為長實、佳寧會參與競購,港燈、置地、長實、佳寧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開市,代表置地做經紀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價格(6.3~6.35元一股的時價)收購了港燈股份2.22億股。為避免觸發(fā)全面收購,增購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購及合并委員會規(guī)定,超過35%的臨界點,就必須全面收購,持股量要過50%才算收購成功),并到市場以9.40元的價位買入1200萬股港燈認股證,占認股證總發(fā)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價31%的條件順利完成對港燈的收購。長實與佳寧欲競購的傳聞子虛烏有。佳寧正面臨危機,長實只是放其一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擴張,耗盡其現(xiàn)金資源,還向銀團大筆貸款,負債額高達160億港元。

《港燈易手時移勢轉》一文指出:

本來大舉負債不是問題,只要地產市道尚佳,經濟前景爭氣,資本雄厚,坐擁中區(qū)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沒錢賺,可惜戴卓爾(撒切爾)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現(xiàn)移民潮,移民連資金一道卷走,匯率大跌,港人紛紛拋港幣套取外幣。

屋漏偏逢連陰雨。此時,歐美經濟衰退,日本市場蕭條,香港工商界也被感染了,像是被蒙上了一層凄云寒霧。地產市道滑落,興建的樓宇由俏轉滯,地產大鱉置地如被罩進鐵網之中,樓宇奇貨可居變成有價無市,欠銀團的貸款不僅無法償還,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賠掉一座樓宇。

1983年地產全面崩潰,置地墜入空前危機。1983財政年度,置地出現(xiàn)13億港元的虧損。

作為怡和旗下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財政年度贏利額暴跌80%。

1983年9月29日晚,紐璧堅在董事局宣布辭去兩家公司主席職務,原因是怡和大股東凱瑟克家族向紐璧堅“興師問罪”。這使得在怡和置地大班寶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紐璧堅不得不默然下臺。1984年1月1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離開他服務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拔抑皇且幻蚬ふ??!鄙砣蜗愀圩铒@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的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一天發(fā)現(xiàn),原來抱在懷里的嬰兒是一只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而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這只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扎,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只手?!?/p>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奔~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面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說道。

通過紐壁堅的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紐璧堅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現(xiàn)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現(xiàn)在西門·凱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紐璧堅高明?

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復強調他“熱愛香港”。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系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薪金主政者的紐璧堅,只是秉其旨意執(zhí)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紐璧堅下臺,輿論的焦點漸聚在西門·凱瑟克身上。

西門·凱瑟克尚未正式上臺,港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就以“對怡和新大班來說,戰(zhàn)役才開始”為標題,報道怡和高層變動及未來。

李嘉誠十分關注怡和的變動,怡和的任何風吹草動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李嘉誠通過與服務過14年怡和的馬世民頻繁接觸,得知怡和高層一直患有“恐共癥?!?/p>

置地陷入困境之時,馬世民積極主張從置地手中奪得港燈。在這點上,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但李嘉誠奉行“將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間”的戰(zhàn)略,主張以談判的溫和方法購得。紐璧堅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倉,又失去港燈。雖然他知道出售港燈,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甩包袱,除此,不再有兩全之計。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就如同接了個燙手山芋,在接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的同時,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他的日子并不好過。

西門1942年出生于英國溫切斯特市,他與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約翰一樣,少年時進入全英著名的伊頓公學念書,畢業(yè)后進入世界名校劍橋三一學院。西門不愿念書,他只讀了一年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葬禮”。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學抬出校門——從此永別了全球學子都向往的劍橋大學。西門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親威廉暴跳如雷,認為他是“孺子不可教也”。

西門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擔任了3年怡和大班。西門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職。1982年年初,西門調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務董事。他是凱瑟克家族中第五個出任怡和大班的人。為了坐上大班尊位,他說服其他董事,頻頻向紐璧堅發(fā)難??芍^用心良苦。

已過不惑之年的西門·凱瑟克,不再是年輕時的紈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統(tǒng)治香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

對凱瑟克家族史做過深入研究的黃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門·凱瑟克在過去多年不足以證明他因此而能夠勝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職位。不過,事實證明,他雖是貴族出身,卻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發(fā)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業(yè)務?!?/p>

李嘉誠反復研讀有關怡和及凱瑟克家族的報道。他已經向怡和表示過欲購港燈的意向,現(xiàn)在他不再做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事情的發(fā)展。

1984年,馬世民加盟長實系,李嘉誠委以他和黃董事行政總裁的重任,和黃的業(yè)務獲得長足發(fā)展,成為長實系的贏利大戶。

1984年,西門·凱瑟克出臺“自救及償還貸款”一攬子計劃,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yè)務。

置地統(tǒng)攬怡和地產業(yè)務,自然是怡和的核心業(yè)務,因此,無論如何,置地的旗艦地位是要保住的,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債大戶。匯豐銀行逼債窮追不舍,債臺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門,不得不斷其一指——出售港燈減債。

首選的買家自然是李嘉誠。財大氣粗的李嘉誠出得起理想的價錢,他曾向前任大班紐璧堅表示過收購之意。西門當時也在場,他很佩服李嘉誠的君子作風。

令西門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不再有任何表示。難道他真不想要港燈?港燈可是擁有專利權的企業(yè),不可能會有第二家在港島與其競爭,贏利確保穩(wěn)定。

其實,這是李嘉誠使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使西門如墜五里霧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門終于按捺不住了,主動向李嘉誠拋去繡球。第95期《信報月刊》描繪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時,中環(huán)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也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筑的債臺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yè)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計轉讓港燈股權問題,大約16小時之后,和黃決定斥資29億元現(xiàn)金收購置地持有的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規(guī)模收購事件。

這期間,李嘉誠把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請來,具體與置地商議收購事宜。消息傳出,全港又一次轟動。

“我們不像買古董,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崩罴握\對新聞界說。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家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29億港元的現(xiàn)金交易呢?”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搶入港燈;現(xiàn)在和黃以6.4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7.4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5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籌。

因為沒有超過35%的線,所以不必全面收購。這是“和平交易”,沒有出現(xiàn)反收購。和黃實際上已完全控制港燈。

收購過程中,有關股票未做全日停牌。只是午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公司和“貨色”港燈公司主動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時間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時間差炒這三只股票。大部分投資者作壁上觀,三只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購戰(zhàn)一樣被搶高——都知道李嘉誠“買貨”不會出現(xiàn)競購與反收購的好戲。

整個現(xiàn)金交易額29億港元,按協(xié)議須2月23日前交清。和黃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還利息。依計算2月1日—23日間,利息達1200萬港元,和黃只收了400萬,另800萬送回置地。

這等于和黃蝕本800萬港元,李嘉誠覺得這筆交易“抵數(shù)”。值得他看好的不僅是港燈的常年贏利,還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fā)展地產的價值。

李嘉誠斥巨資收購港燈,對恢復港人對香港的信心起了較好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馬世民談起港燈的收購,仍對李嘉誠稱道不已。

“一共花了16個小時,而其中8個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面?!?/p>

“李嘉誠綜合了中式和歐美經商方面的優(yōu)點。一如歐美商人,李嘉誠全面分析了收購目標。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實了交易,這是東方式的經商方式,干脆利落?!?/p>

同年3月(1985年),包玉剛收購了大型英資洋行會德豐。

此時,四大英資洋行中的兩家——和記黃埔、會德豐先后落入華資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資洋行,但昔日風光不再——九龍倉和港燈分別被華資兩大巨頭控得。

四大戰(zhàn)役徹底扭轉了英資企業(yè)在香港的優(yōu)勢,是香港經濟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李嘉誠、包玉剛名聲大振,引起世界經濟界的矚目。世界華文傳媒,尤其是中國傳媒,稱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漲中國人志氣,大滅英國人威風”,“被英殖民者統(tǒng)治百年之久的香港,從此揚眉吐氣”,“李超人、包大人,不愧是龍的傳人,世界華商的驕傲”,“大大振奮和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

某位資深經濟評論家說:“不必把商業(yè)行為太往政治上扯,別忘了他們(包玉剛、李嘉誠)是商人,當然是出色的商人?!?/p>

還是看看包玉剛、李嘉誠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剛在香港記者俱樂部發(fā)表講話說:

“我想你們其中必然會有人對我參與某些本港地產公司活動(注:指收購九龍倉)感興趣。讓我告訴你,我參與地產活動,并非因為我想與傳統(tǒng)的英資洋行作對,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刂茩鄰囊粋€環(huán)節(jié)轉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者從一個集團轉到另一個集團,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業(yè)上成功帶來的資金需要另尋出路?!?/p>

對于“輿論有關他收購英資洋行的報道”,李嘉誠并沒有從正面做出評價。他只是在很多場合說:“收購不像買古董,非買不可?!庇腥苏J為,買與不買,李嘉誠都是從商業(yè)利益上考慮的,他并不把對方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李嘉誠還說:“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當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發(fā)展,競爭兼并,不可避免,即使這樣,也不能拋掉以和為貴的態(tài)度?!?/p>

西門·凱瑟克在港燈售購協(xié)議上簽字后,舒一口氣道:“從此置地不再處于被動了!”幾天后置地便宣布投資7.5億元,興建行將胎死腹中的交易廣場第三期工程。其后,李嘉誠把29億元的巨額現(xiàn)金支票交給西門,西門高高興興地將港燈交給長實系和黃。

一位評論家說:“李嘉誠真正發(fā)跡,是從收購和黃開始,李氏的發(fā)跡史無疑是一部吞并史。他并非像某些傳聞說的‘為民族而戰(zhàn)’,他是‘為自己而戰(zhàn),為締造他的商業(yè)王國而戰(zhàn)’。在兩次浩大的收購中,李嘉誠頭腦異常冷靜,從未情緒化——這就是出色商人的頭腦?!?/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