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和之道(1)

學(xué)箭悟禪錄 作者:歐根·赫里格爾


中和之道

余覺中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是什么東西成道時是它,修道時也離不開它呢?恐怕只有一個“中”字。所以堯傳舜只有一句話 ——“允執(zhí)厥中”。老子也說“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鬃臃Q中庸為至德,佛陀稱至法為中道。中國以中為國名,中醫(yī)以中為準(zhǔn)繩,我們的文化處處體現(xiàn)出中之妙諦。

這個中如果用兩個字表達,便是中和。中為體,和為用。如用四個字表達,便是中和圓通。中和是體,圓通是用。

這個中是我們文化的靈魂,也是做人做事、成道成圣的最高準(zhǔn)則。理解了這個中,我們才能讀懂經(jīng)典,走進圣道;不斷地依中而行,我們才能日日自新,轉(zhuǎn)凡成圣。大道至簡,得其一,萬事畢。一個中字便可囊括千經(jīng)萬典,便可統(tǒng)攝千語萬行。中之義大矣哉!

但領(lǐng)會與踐行這個中又談何容易!這個中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多維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既近又遠(yuǎn),既顯又隱,既平常又神奇,既是過程,又是結(jié)果。所以要把握好這個中永遠(yuǎn)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事。它是人生走向幸福的一條光明大道,是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法寶。一個人只有在圣賢的指引下,時常懷抱這個法寶,永不偏離正道,經(jīng)過一生的努力,才有望達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善境界。

何謂中?中有體用兩面。子思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說的是人七情未動時的至善本性即是中。又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說的是萬物的共同本性即是中。所以就體來說,于人,這個中即是孔子說的仁,子思說的誠,孟子說的良知,佛家說的佛性;于物,這個中即是子思說的天命,老子說的道,佛陀說的空。就用而言,子思說“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是說用情合理即是中的表現(xiàn)。又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說天地萬物各循其性即是中的顯現(xiàn)。因為體用既非一,又不二,其妙皆在一中,所以體現(xiàn)在修身上,自然要講成己成人,內(nèi)外兼修,動靜交養(yǎng),本末并進。這種“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道行持法是孟子以前圣圣相傳的大中至正的圣道大法。自伏羲至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子思直至孟子,可謂薪火相傳,法脈不絕。

自孟子后圣道衰微,圣學(xué)凋零,大道一脈衍為三教。于是以中為本、以和為用的大道遂分為以自我和為特征的佛家、以人我和為特征的儒家與以物我和為特征的道家。分裂后的三教已不把集古圣之大成的孔子視為大道圣師,卻將之視為狹義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于是三家各持己見,互爭高下,遂使大道愈來愈晦。而在儒家內(nèi)部也漸分儒學(xué)與儒教兩派,一重學(xué)術(shù)而輕做人,一重做人而輕學(xué)術(shù),兩者皆偏離孔子道藝并重、德才兼?zhèn)涞氖W(xué)宗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