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思想和時間(2)

與生活相遇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J.)


所以,時間是沿著思想設置的特定方向進行的運動,對嗎?我們因此一直生活在沖突之中。“我現在如何”與“我應當如何”這個分裂的過程,正是思想的行動,而思想本身是分裂的、支離破碎的。思想把人們分成了各個民族和宗教,分成了“你”和“我”,所以我們始終處于沖突中,而我們試圖在時間的領域中解決我們的問題。

所以,如此受制于傳統(tǒng)的心靈,能否突破出來,只應對“現在如何”,而不是“應當如何”?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能量,當思想沒有離開“現在如何”的運動時,那能量就會到來,并且那種能量能夠讓自身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你的心靈就是人類的心靈,因為你屬于集體,而非個體——個體意味著不可分割、完整、不分裂、不像人類那樣破碎不堪——你那有著自我中心的行為的心靈能否解除自身的制約,不是在未來,而是現在立即解除?你的心靈能否解放自己而不寄望于時間?

時間是觀察者,也就是過去,而被觀察者是現在。你明白嗎?我的心靈受到制約,而觀察者說:“我有這么多問題,而我無法解決它們,所以我會觀察我的制約,我會覺察它并超越它。”這是傳統(tǒng)在反應,對嗎?所以觀察者,也就是過去,是時間的核心所在,他試圖克服、戰(zhàn)勝和超越他所觀察到的東西,也就是他的制約。而觀察者,也就是過去,不同于他所觀察的事物嗎?他所觀察到的事物,是他在自己的局限之下看到的東西——顯然如此。所以,他用作為時間產物的思想進行觀察,并試圖通過時間來解決問題。但是我發(fā)現觀察者就是被觀察之物。

你看,先生們,我用非常簡單的話來說。暴力不同于那個說“我很暴力”的觀察者嗎?暴力不同于那個暴力行為者嗎?他們當然是一回事,不是嗎?所以觀察者即被觀察者,而只要存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劃分,就必然會有沖突。當觀察者認定他不同于被觀察者時,這種分裂就會產生。對這一點稍稍有些洞察力,你就會發(fā)現其中隱含著什么。

我們的身體、心理和智力都處于徹底的混亂和困惑中,而混亂就是矛盾:說著一件事,卻做著另一件事;想著這回事,行為卻是另一回事。但是大腦需要秩序,才能恰當地、客觀地運作。事實顯然如此,就像一部機器,如果它無法正常運轉,它就沒有價值。那么有了這個發(fā)現,秩序就能夠來到嗎?秩序,并非根據牧師或者社會的秩序——那是不道德的——而是沒有沖突、沒有控制、絲毫不允許時間進入的秩序。那完美的秩序,也就是美德,能夠通過對人所處的這些混亂的觀察而到來嗎?也就是說,心能否觀察、覺察到這混亂,不尋求如何解決它或超越它,而是無選擇地覺察它?而若要無選擇地覺察,觀察者就不能干涉觀察。觀察者,也就是過去,說:“這是對的,那是錯的,我必須選擇這個,我不可以選擇那個,應該是這樣,不應該是那樣”,這個觀察者完全不能干涉觀察。

那么,你能否觀察你的混亂,而不進行任何干涉,沒有思想也就是時間的運動——而只是觀察?顯然,觀察意味著關注,當你全然關注混亂時,還有混亂嗎?因此,秩序變得就像最高層次的數學那樣,是徹底的有序。所以,有一種生活方式,沒有任何的控制,那就是觀察而沒有思想(即時間)的運動。深入其中,你就會看到這一點。產生時間的,是觀察者和所觀之物之間的劃分,當有全然的關注和覺察時,你就徹底去除了這種劃分。因此你日常生活中的關系——這是我們在之前的講話中所探討的內容——是真正的關系,其中不存在關于“你”的意象或者“她”和“他”的意象?,F在,懂得了這些,也就懂得了秩序。大腦那個小區(qū)域被文化、被時間所緊緊控制和塑造,我們問,大腦、心靈能否擺脫所有的塑造和控制,而同時又在知識的領域中有效地運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