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墻 第一章 11

尋路中國 作者:海斯勒(Hessler, Peter)


“那樣做,在美國可以,但在這里不行,”王先生接著說,“在中國,車輛還回來的時候,油箱里根本沒油。”

“你可以多收點錢,用來加滿油箱嘛,”我解釋說,“把這作為一項制度。如果人們不遵守,就多收他的錢,大家就會遵照執(zhí)行了。”

“中國人是不會這么做的!”

“他們肯定會這么做,”我說。

“你不了解中國人!”王先生哈哈笑著說,其他人跟著點頭表示贊同。作為老外,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也算是給我們的討論畫上了句號。中國人曾經(jīng)發(fā)明了指南針、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火藥、地動儀、弩、雨傘等。他們曾經(jīng)在15世紀遠洋航行到非洲,他們修筑了長城,他們過去十多年里發(fā)展經(jīng)濟的速度在發(fā)展中國家聞所未聞。他們還車的時候,可以做到油箱里的油量剛好是一半差一點點,可是很明顯,要把油箱加滿卻遠不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可能性這么簡單。這樣的對話我們進行過幾次,可最后我撇下了這個話題。跟王先生這樣和善的人發(fā)生爭執(zhí),幾乎做不到。

如果我還回來的車有什么損傷,他似乎會特別開心。在美國,我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事故,可在北京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在首都第一次出門閑逛時,對街上行人之間的身體接觸印象頗深——我不斷地被人撞著、推著、擠著。在一個人口為一千三百萬的城市里,你得學(xué)會對這種身體上的擦碰有一定的預(yù)見性。領(lǐng)到駕照之后,我就認識到,開車上路也是一樣。頭幾次,我開的捷達車發(fā)生了刮蹭,心頭十分難受。后來又發(fā)生過四五次類似的刮蹭,也就習(xí)以為常了。我撞別人的車,別人也撞我的。如果發(fā)生了刮蹭,我們就把車停在大街上解決問題。在中國,每個人都這么做。

有一次,在雍和宮附近,一個駕駛員開著車從后面撞上了我租來的車。我下車看了看擦刮的痕跡,對方駕駛員連個開場白都沒有,開口就說道:“一百塊。”這相當(dāng)于十二美元。在北京,對那樣一個不大不小的擦刮事故來說,這點錢是賠付的起點。王先生接到我打過去的電話,聽了事故發(fā)生的情形,同樣立馬就答復(fù)我:“要兩百塊。”我又回過頭來跟那個駕駛員討價還價,理論了四五分鐘的樣子,他最后答應(yīng)賠給我一百五十塊。王先生很滿意。他明白,不可能你要多少,人家就給多少。他更明白,交通事故不見得全是壞事——發(fā)生類似的小刮蹭其實是一筆不錯的買賣。這類交易從來沒有被記錄過,所以我猜測,“首都汽車”里面的幾個人也許自己截留了那些賠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