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做“水”,別做“水泥”(3)

創(chuàng)業(yè)教我的50件事 作者:王文華


想到“水”組織的無窮可能性,Steve和我,在“若水”和“第四部門”兩個名字之間,自然選了“若水”。

后來,每次有新朋友聽到“若水”二字,本能想到的是“弱水三千”的“弱水”?!啊跛А??你們開模特兒經(jīng)紀公司??!唉,看來中年危機蠻嚴重的!”

模特兒經(jīng)紀公司?那也是我們向往,但達不到的目標。

2007年 7月,我們登記了“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Steve和我進行了分工:他是領(lǐng)導人,制定大方向。我是CEO,負責日常營運。

確定了中文名字,開始想英文名字。然后我們邂逅了“Flow”這個美好的詞。

“Flow”的美好,在于兩個層次:首先,它是“水流”的意思。其次,它是心理學名詞。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代表作是《心流:終極經(jīng)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他說人類最快樂的狀態(tài),是融入一個有挑戰(zhàn)性也符合個人能力的工作,然后全力以赴、盡情發(fā)揮,完全忘卻其他事物的存在。他把這種狀態(tài),叫“ Flow”。

我們希望在“若水”,每個人都“ Flow”。像替自己的新生女兒命名、買衣服,我們興奮地設(shè)計了公司標識: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

半滿半空的水杯也有兩個意境。其一是大家熟悉的“悲觀者看到半空,樂觀者看到半滿”。其二則是提醒我們:這世界有一半的地方,一貧如洗。我們很幸運地在富裕的一半,別忘了為另一半努力。

后來找到辦公室后,我們也在門口的墻上,擺了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提醒我們:永遠記得,為匱乏的那半個世界努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