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何為?這一疑問在學科內(nèi)外從未停歇,而正是在教學與科研的不斷實踐、反思與自我更新中,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研究特征與存在價值才逐漸明晰
2021-05-26
澎湃新聞《遇見天堂鳥:一段避不開的人類欲望史》,[美]柯克華萊士約翰遜(Kirk Wallace Johnson)著,韓雪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8月版,272頁,45.00元
2021-05-24
澎湃新聞5月22日,由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畢飛宇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格非——‘存在與變奏’”學術(shù)研討會在江蘇揚州舉行。
2021-05-24
澎湃新聞對于歷史的認知總是受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各種影響,無論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不自覺地吸收,當然,這樣的一種局限本身也就是認知的必然過程。
2021-05-21
本站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美術(shù)史上,受外國美術(shù)影響和引進的畫種中,漫畫具有最及時、最生動、最流行的社會特點。
2021-05-20
澎湃新聞《偏見》,[美]珍妮弗埃伯哈特,葉可非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磨鐵黑天鵝圖書,2021年4月出版,288頁,56.00元
2021-05-18
澎湃新聞《到馬丘比丘右轉(zhuǎn):一步一步重新發(fā)現(xiàn)失落之城》,[美]馬克亞當斯著,范文豪譯,商務印書館2021年5月即出
2021-05-18
澎湃新聞《馬克斯韋伯:跨越時代的人生》,【德】于爾根考伯(Jrgen Kaube)著,吳寧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504頁,98.00元
2021-05-15
澎湃新聞藝術(shù)(品)的產(chǎn)生與消亡,本是一事之兩端,但藝術(shù)研究的現(xiàn)狀卻是失衡:這一端的產(chǎn)生及由此構(gòu)筑起的藝術(shù)史研究與書寫,汗牛充棟,蔚為大觀;那一端的消亡卻真仿佛“消亡”一般,闃寂…
2021-05-15
《歷史視域中的人民主權(quán)》,[英] 理查德伯克著,張爽譯,格致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381頁,88.00元
2021-05-10
澎湃新聞《納粹與哲學家:一個人的流亡史》,[德] 卡爾洛維特著,區(qū)立遠譯,廣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