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長篇小說《登春臺》時,某一天格非想到,自己每天跑步時腦子里總有很多想法,比起正在寫的厚厚的小說,他更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些想法捋清楚,并分享給大家,于是他從厚厚的筆記中挑出10個想探索的問題,并最終寫成《云朵與道路》一書。
《云朵的道路》可以看作是格非對名著的“新解”,他在書中恣肆地引用各種文學、哲學、社會學作品,剖析《伊凡·伊里奇之死》《伊芙琳》《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分析托爾斯泰筆下“虛假安全感”、喬伊斯故事中的“逃離失敗”以及福樓拜寫作中的“道德困境”等等;此外,格非也將這些文學故事編織進日常生活,讓問題、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作為生活中一切疑難雜癥的解藥,讓讀者欣然服下,并以更堅定的心投入生活。
值《云朵的道路》出版,格非日前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以“文學療愈”為主題的分享會并接受了媒體采訪。
“云朵”與“臺球”:兩種命運的隱喻
《云朵的道路》這一標題源自羅伯特·穆齊爾在《沒有個性的人》中提出的兩種歷史道路。
羅伯特·穆齊爾認為,人類社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道路:一種是“臺球的道路”——一旦被擊出,只能沿著不可改變的既定軌跡運行一直向前;另一種則是“云朵的道路”——聚合離散不可預測,走走停停,快速移動或四下張望,甚至瞬間消失又在下一刻重新聚合。
這兩種道路的形象,恰如其分地捕捉了當代人面臨的根本困境:在高度規(guī)則化的社會中,我們?nèi)绾螌ふ艺嬲淖杂??格非指出一個悖論:“在我們小時候,沒有多少道路可供選擇,可你仍會覺得生命有無窮的可能性”;而在今天的社會中,“道路隨處可見,但你反而時常會覺得無路可走”。
這種悖論背后隱藏著現(xiàn)代性的殘酷真相——看似多元的選擇實則被無形的規(guī)則所框定?,F(xiàn)代社會的道路已被簡化為“規(guī)則”或“法則”,個體在日益繁密的規(guī)則約束下,實際上喪失了可能性。
關于這種“無路感”,格非認為,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意義匱乏感,“很多人的人生道路是父母或周圍人選的,此外太多來自社會的各種信息也在干擾我們的選擇,我們看似自由選擇未來,實則仍被選擇。這種‘道路不是自己選的、職業(yè)不是自己選的’狀態(tài),讓人像在忍受生活,而非享受生活?!?/p>
格非也從霍桑的短篇小說《威克菲爾德》發(fā)散,他談道,霍桑說社會是龐大機器,每個齒輪咬合很緊,犯點小錯被甩出來,再回到系統(tǒng)很難。霍桑時代就有這種焦慮,今天因容錯率低帶來的焦慮也讓選擇變得更艱難。
格非也認為,即便前路總是一片模糊已經(jīng)成為當下的常態(tài),但是我們?nèi)耘f擁有某種自由,他建議不要把人生道路和職業(yè)完全等同,尤其不要和功利目的等同。人要在職業(yè)中增加自主性,自己安排人生和生活,找到持續(xù)穩(wěn)定的快樂源泉?!皰赍X、中獎的快樂很短暫,而思考能帶來穩(wěn)定可靠的自由和快樂。”
《云朵的道路》目錄
思考作為“快樂源泉”
格非擺脫庸常的、煩惱的生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
思考首先讓人能夠認清煩惱?!拔覀儽灸芟胪崎_煩惱,但《圓覺經(jīng)》說這是錯的,正確做法是‘接受它,放在一邊’?!秷A覺經(jīng)》的‘無念’,不是排除雜念,而是不執(zhí)著,讓它無害。煩惱來了,繼續(xù)做自己的事,隨著時間空間變小,偶爾想起難受也沒關系,在相處中學會駕馭。”
而思考也讓我們能夠?qū)Ω稛??!白x者讀書不是第一位的,思考是第一位的,思考需要材料,一是閱讀的作品,二是生活經(jīng)驗。學會思考、分析自己,和作家交流,反芻經(jīng)驗,才能和閱讀建立好關系。很多人讀書像存銀行,存知識拿利息,沒用,穆齊爾諷刺過‘什么都知道的白癡’,知識要和閱讀建立聯(lián)系,源頭是思考,不是為閱讀而閱讀?!?/p>
格非對于思考本身的熱愛讓他不愿意輕易讓渡這種權利,提到AI,格非說:“寫作時,我會進入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這種密集的思考集中了牽掛、經(jīng)歷、欲求、情感,讓人忘記時間,我不會把這種讓給機器。寫作是我的權利,是快樂源泉。早晨去工作室,我會很高興,因為能寫作,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世界,從黑暗到明亮,那種神秘、體驗、對美的捕捉,帶來巨大享受?!?/p>
書影
在《云朵的道路》中的《文學的真知》一篇,格非提出,文學是認識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方式。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經(jīng)常陷入到某種痛苦與空虛中,格非認為,真正理解文學的人,心智是健全的。生活中遇到困難也不會吃驚,因為作家們早就描述過,并且文學中的困境可能比你遇到的嚴酷10倍、100倍。文學能幫我們“脫敏”,“我們不要太脆弱敏感,去讀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就會知道他們經(jīng)歷的精神危機有多嚴重但最終可以克服。現(xiàn)代文學就是偉大作家把困惑寫進作品,和你交流。這對我們當代人認識世界、繼而認識自己處境很有幫助?!?/p>
近些年很多經(jīng)典,如《洛麗塔》《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等也在被重新評估。什么樣的經(jīng)典能超脫時代,持續(xù)有閱讀和討論價值?
對于澎湃新聞的這個提問,格非認為,能超越時代的作品要關注“本然性的世界”。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兩方面:一是“現(xiàn)實性世界”,有壓迫、提出要求,也提供快樂和機遇;二是“本然性的世界”,即世界本來的樣子。
世界本不是為人創(chuàng)造的,人是偶然的小存在,與萬物平等,有生有死,這個本然性世界從古至今延續(xù)。格非讀佛經(jīng)、《道德經(jīng)》、《金剛經(jīng)》、《圓覺經(jīng)》,發(fā)現(xiàn)它們不回答現(xiàn)實問題,而是穿透現(xiàn)實,告訴人世界本相,看到的都是幻覺。
格非說,好的作家也一樣,既要關注現(xiàn)實性,也要關注本然性。比如《一千零一夜》《荷馬史詩》,就是關注本然性問題:人是什么?動物與人誰更聰明?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的一半以上內(nèi)容不關注戰(zhàn)爭,而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運動,這超越了現(xiàn)實性。“文學要兼顧現(xiàn)實和存在,這樣才能超脫時代?!备穹钦劦?。
文學診療:為年輕人們答憂解惑
在與讀者的交流對談中,格非直面當代人的精神困境。
關于孤獨,格非說,今天社會,一方面情感在枯竭,壓力太大,沒辦法飽滿地和每個人打交道。法國哲學家說:“人與人的關系會帶來很多麻煩,越親近的關系麻煩越大”。格非談道,既然很多煩惱來自人際關系,人選擇一定孤獨、把人際關系降到一定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孤獨捧成靈丹妙藥,“我清華的學生里,有人不善于、不愿意、不敢接觸社會,比較抑郁,我總說,要強迫自己跟社會打交道。本能退縮、用孤獨應付世界,會讓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少,刺激越來越少,人會更抑郁、膽小。 ”格非說,“所有快樂幸福都來自他人。適當和人群保持距離,減少不必要的痛苦,是聰明的,但不能極端?!?/p>
格非說,文學隱藏的重大秘密,是它提供了一種逃離世界的途徑。弗洛伊德說,美是麻醉感,能帶來強烈沉醉感。好的文學、繪畫、音樂,都能讓人沉浸,獲得愉悅,實現(xiàn)逃離?!笆澜绾茉愀猓膶W模仿它,是為了讓我們能在其中逃離,因為現(xiàn)實不允許逃離。這就是文學的功能。”
據(jù)悉,本次新書分享會是“京東圖書·文學療愈計劃”的重要一站,現(xiàn)場的“文學療愈之旅”用同行者之路、冒險家之路、漫游者之路三條小路具象了《云朵的道路》書中的隱喻:“像云朵劃出不可預測的軌跡,去你想去的地方?!痹诤炇郗h(huán)節(jié),既有追隨格非多年的忠實讀者,也有現(xiàn)場被活動吸引而來的年輕人,共同傳遞著對文學、對閱讀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