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從親密到生分:陳寅恪與傅斯年的友誼

《傅斯年遺札》呈現(xiàn)出一個“傅斯年的世界”,也為探究陳寅恪與傅斯年之間這段“偉大而曲折的友誼”提供了可能。

在陳寅恪研究中,陳與傅斯年的關(guān)系總感覺有些疙疙瘩瘩、不太清楚的地方。之前我們主要依靠的材料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陳寅恪集·書信集》以及一些友朋回憶文章,還是感覺資料缺乏,解不開那些疙瘩。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三位先生主編的《傅斯年遺札》(以下簡稱《遺札》)依托史語所保存的傅斯年檔案,經(jīng)過精心的編輯整理,從某個角度講,呈現(xiàn)出一個“傅斯年的世界”,也為我們探究陳寅恪與傅斯年之間這段“偉大而曲折的友誼”提供了可能。

《遺札》的編輯整理非常有特色。以往我們見到的書信集,不管是單方面的,還是友朋往來的,編排上面是一水兒的以人頭為單位,在每個人下面再以時間為序。這樣做最方便。《遺札》的編排卻是以時間為順序,公牘、電報、私人信件,一律以時間順序編排,你就會在時間的經(jīng)度上看見史語所是怎樣一步步建起來,看見友誼是如何逐漸建立而矛盾又是如何逐漸產(chǎn)生,看見傅斯年從他自己的歷史里一步步走出來。看完之后,你會產(chǎn)生北京人說的“全須全尾(讀若乙)兒”的感覺。這正是它編排上的成功之處。大陸出版界普遍的“趨易避難”,什么事都選擇最方便的做法,不考慮這樣做是不是“最好”。相形之下,便有“上下床之別”。佛教里說“方便出下流”,“下流”不是耍流氓,是“落在下游”,是“睡在下床”。習(xí)慣于睡在下床就是目前大陸出版界的現(xiàn)狀?!哆z札》的整理,盡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這些信件、電報、公牘原來的格式,提格、提行、空格、小字,盡可能地保存書儀,加著重號的還加著重號,涂乙情況亦作說明。總之一句話,就是“不嫌麻煩”。這四個字輕輕巧巧,但足以令人產(chǎn)生敬意。

從親密到生分:陳寅恪與傅斯年的友誼

《傅斯年遺札》

陳、傅二先生的友誼,簡單說,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抗戰(zhàn)以前是第一階段,聯(lián)系緊密;抗戰(zhàn)南遷是第二階段,出現(xiàn)裂痕;抗戰(zhàn)勝利,傅先生精力轉(zhuǎn)向別處,進一步疏遠。以下就這三個階段略加梳理,并就幾個疑點略加分析。祛疑傳信,為所追求;設(shè)身處地,是其方法。然陳寅恪曾跋俞樾《病中囈語》云:“天下之至賾者莫過于人事,疑若不可以前知?!标愊壬骄繗v史,時時若探究人事。其深賾相類,我們探究這段人事,認識這段歷史,同樣有無限障礙。夷猶逡巡,不敢自是,讀者鑒之。

蜜月

傅斯年與陳寅恪在柏林交好。1926年陳寅恪先行回國,至清華國學(xué)院任教,一歸即成名。傅斯年亦打算回國,1926年5、6月間,傅斯年從柏林給在巴黎的何思源、羅家倫寫信說:“百年回我的信寄上……我就北大的事是吹了。不知向何一方面走也?!保ā哆z札》31頁)其時陳大齊(字百年)掌北大哲學(xué)系,傅從這里出來,也希望回去。但陳大齊備稱系里的事這也難辦那也難辦,傅尚未開口,先被關(guān)住了嘴。11月9日又給羅家倫寫信說:“接到百年先生回信,仍是葫盧題。我真不能再忍了?!敝缓昧碜龃蛩?,信里說:“到清華本無不可……但我很想先自己整理一年再去,因彼處我畏王靜菴君。梁非我所畏,陳我所敬,亦非所畏?!愄幰蛩媳臼遣还荛e事的,最不宜奉擾。”(《遺札》72頁)

這里說的不想去清華,有兩個原因,一是坦白承認怕王國維,他在給別人的信里自陳,留學(xué)七年,“有一年半大用功,便可得我已得者”,參與其他事費了時間;又“懶得世上無比”,五六年不作一文(《遺札》36頁)。二是與陳寅恪關(guān)系不錯,但怕陳不管這種閑事情。作此信時,傅已回到祖國。11月14日再寫信給羅家倫的時候,已是“上海寄南京”。

傅斯年最后沒去清華,去了廣州。1927年初,應(yīng)中山大學(xué)之聘到了廣州,開始了他的“大干一場”。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山大學(xué)忽然“易為校長制”,戴季陶為正,朱家驊副之。政治上戴撐起來,事務(wù)上全出于朱,而朱“全聽傅孟真”。傅先生辦事勇猛,準(zhǔn)備與顧頡剛、楊振聲籌備中山大學(xué)研究院,先豎起一面大旗來。中山大學(xué)里面也風(fēng)雨飄搖,有人奪權(quán),此事未成(《遺札》78頁)。但又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同意建立“中研院史語所”。在1928年4月,任命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為“史語所籌備員”。

但很快出現(xiàn)狀況。先是顧頡剛與傅斯年鬧翻,離開廣州赴燕京大學(xué)任教。到了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寫給馮友蘭、羅家倫、楊振聲的信中忽然說:“金甫(按:楊振聲字)竟這樣惱了嗎?一去一字不來。”(《遺札》111頁)具體何事,不太清楚,但楊振聲退出是事實。于是史語所在開張之初,就面臨成為一塊空牌子的危險。誰又能代替風(fēng)頭正健的顧頡剛,為史語所壓住陣腳呢?

1928年9月11日傅斯年致蔡元培函云:“午間與適之先生及寅恪兄餐,談及七千袋明清檔案事。此七千麻袋檔案本是馬鄰翼時代由歷史博物館賣出,北大所得乃一甚小部分,其大部分即此七千袋。李盛鐸以萬八千元自羅振玉手中買回,月出三十元租一房以儲之。其中無盡寶藏,蓋明清歷史,私家記載,究竟見聞有限,官書則歷朝改換,全靠不住,政治實情,全在此檔案中也。且明末清初,言多忌諱,官書不信,私人揣測失實,而神、光諸宗時代,御虜諸政,《明史》均闕。此后《明史》改修,《清史》編纂,此為第一種有價值之材料。羅振玉稍整理了兩冊,刊于東方學(xué)會,即為日本、法國學(xué)者所深羨,其價值重大可想也?!钍㈣I切欲即賣,且租房漏雨,麻袋受影響,如不再買來保存,恐歸損失?!保ā哆z札》107頁)這封信是打選題報告,申請款項。事實是,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已著手爭購。燕大圖書館財大,其收藏之豐,遠近聞名。

一直通過李石曾的侄子李宗侗與李盛鐸周旋的人就是陳寅恪。9月20日,傅斯年致陳寅恪函云:“聞先生于內(nèi)閣大庫中頗得重要史料,有意編輯,又得數(shù)種文書之蒙古史,思考校之,無任欽佩,頗思早觀厥成,以樹研究史學(xué)之表儀。至于為此項及其他先生在北平工作之用費,如抄寫之費及助員之費等,自當(dāng)由本所擔(dān)任,因出版由本所任之也?!保ā哆z札》109頁)明知陳屬清華,順手便拉過來了。史語所擬遷北平,又托陳覓新址,最后選定北海。

11月14日又致函陳寅恪云:“北平各事接洽,須有總負素[責(zé)]之人,而所址既有,尤須有主持者……弟思之熟,此間同人亦同此意,推兄為北平分所主任。此非可讓之事,望兄為其艱難?!保ā哆z札》122頁)其實就是史語所駐北平辦事處負責(zé)人。

早在1928年初,陳寅恪已建議清華國學(xué)院購買這批檔案。陳守實《學(xué)術(shù)日錄》1928年2月8日云:“……陳寅恪師語李木齋家有內(nèi)閣檔案,研究所如得經(jīng)濟獨立,此事實可整理之?!保ā蛾愐∠壬曜V長編》115頁)清華國學(xué)院不僅經(jīng)濟不獨立,很快羅家倫謀爭清華校長之位并獲勝,羅為白話一派,吳宓難立足。陳寅恪為史語所購檔案得天時之便。

從親密到生分:陳寅恪與傅斯年的友誼

陳寅恪與傅斯年

《陳寅恪集·書信集》致傅斯年第二、五、七、八函,皆往來討論購內(nèi)閣檔案事。最后商定由三萬降到兩萬元。王國維去世,其藏書經(jīng)陳寅恪聯(lián)系賣給圖書館,得價一萬,以補貼王靜安夫人家用。靜安藏書無異本,與之相較,陳寅恪亦言二萬元不昂。又,傅斯年1930年10月致楊杏佛函謂“史語所月費萬五千元”(《遺札》251頁),則以兩萬元買一批檔案確不為價昂。歷經(jīng)數(shù)次反復(fù)后,第九函終于謂已購定,但一大堆麻袋又無處安放。傅斯年又托陳寅恪“覓屋”?!安还荛e事”的陳氏于是奔走覓屋,其于史語所事不可謂不上心,時間在1929年3月間。覓屋之事亦管,遠在廣州的史語所能在北平發(fā)展并延其聲光,多賴此“北平辦事處主任”。

清華方面,王、梁二導(dǎo)師逝世后,事故屢出,國學(xué)研究院風(fēng)雨飄搖?!秴清等沼洝酚涥愊壬丝讨畱B(tài)度為“悲觀而消極”(《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121頁)。1929年下半年,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正式撤銷。陳先生改就清華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與歷史學(xué)系合聘教授。購買內(nèi)閣檔案事,雖客觀上是陳幫了史語所,但也從內(nèi)心上給了陳一些安慰。清華舊恩隨著國學(xué)研究院的解散,自然淡薄了。

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等人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辦法》里擬定了一些工作計劃,如沿粵漢路沿西江進行古物調(diào)查、廣州回教及阿拉伯人遺址調(diào)查、民俗材料征集、《廣東通志》重修、《經(jīng)籍纂詁》擴充等等(《遺札》89頁),從傅先生“歷史學(xué)就是史料學(xué)”的角度看,這些計劃自然都沒有內(nèi)閣檔案幾千麻袋來得激動人心。

陳寅恪認為,從這“七千袋”或“八千袋”里,可以析出清代的一些實錄,“可推定為第一等重要材料”。還有就是“司法之口供中關(guān)于當(dāng)時社會經(jīng)濟情狀之記載”,也很有價值。并認為“此項實錄非將其歷次改涂增刪之原狀全部發(fā)表,無以見其偽造之實狀及演變之歷程”,“似不可不急發(fā)表”,“可供給與東洋史學(xué)界,而表現(xiàn)史語所成績也”(《陳寅恪集·書信集》35頁)?!氨憩F(xiàn)史語所成績”七字在傅先生最為重要。

與此同時,陳寅恪又與于道泉一道調(diào)查滿文老檔,進行《蒙古源流》的系列研究。人事方面,幫助傅斯年挽留鋼和泰,推薦陳垣任敦煌組組長,展開敦煌學(xué)的系統(tǒng)積累與研究。這一切,非常符合傅斯年回國之初要和世界漢學(xué)“接軌”,與法國漢學(xué)爭高低的初衷,符合史語所與老師宿儒乾嘉學(xué)派走不同一條路的藍圖設(shè)計,現(xiàn)代感十足。

我們以往讀陳寅恪先生的《書信集》,感覺陳對傅依賴特甚,現(xiàn)在鉤稽排比,看到在史語所建立之初,傅斯年對陳寅恪的依賴,才是硬幣的另外一面;甚至是排顧(頡剛)排楊(振聲)底氣十足的原因。陳、傅二先生的來往信函,為我們提供了用材料還原真實的可能。

1928年和1929年,對傅斯年來說,是最重要的兩個年份。正如他在寫給胡適的信里所說,建立史語所是他最重要的“理想之奮斗”。最初他想依靠的對象是他的老師胡適。從傅斯年遺留下來的這些書信看,胡適的支持是精神方面的,最實際的支撐,最初來自陳寅恪,然后來自小屯村。

《陳寅恪集·書信集》致傅斯年第五函(1929年)空白處附加一句:“弟接到哈佛聘書,囑授華梵比較之學(xué),弟以與中央研究院有著書之約辭之矣。聞胡適之先生亦被邀,聞亦不去,不知確否?”可以約略想到1929年頃,陳寅恪先生的治學(xué)狀態(tài),哈佛之聘都不為所動。傅斯年也處于興奮狀態(tài),史語所終于在籌備委員三位走了兩位之后,在學(xué)界立穩(wěn)了腳跟。

生分

陳先生與清華的內(nèi)心疏離及與史語所的逐步認同,發(fā)生在史語所遠在廣州之際,陳受傅遙領(lǐng);當(dāng)史語所遷京的時候,反倒是蜜月期結(jié)束的時刻。事情往往如此。

事情要從徐中舒身上說起。傅斯年最恨“拆臺主義”,1930年夏秋之際,浙江大學(xué)拉徐中舒,聘書已發(fā),而傅斯年又堅決不放,教育部來電命“馬上放人”,傅先生不買賬,由此大鬧。徐中舒之尷尬可以想見。

蔣夢麟、劉大白聯(lián)名發(fā)電給傅,命“速予放行,勿再留難”。傅斯年不能對蔣夢麟發(fā)火,轉(zhuǎn)怒劉大白。1930年8月23日致劉大白函云:“現(xiàn)奉‘速予放行,勿再留難’之令,不勝感其不通之至!此電雖同列孟鄰先生名,然就稱謂及語氣論,為大作無疑。論公則敝所并非貴部所轄,論個人則仆并非吾公之后輩。吾公不是反對文言文的嗎?這樣官場中的臭調(diào)文言,竟出之吾公之口,加之不佞之身,也是罪過!現(xiàn)請吾公收回成語,以維持《白屋文話》作者之文格詞品,不勝榮幸之至!”(《遺札》248頁)

從親密到生分:陳寅恪與傅斯年的友誼

蔣夢麟

此事當(dāng)作兩面論。一方面徐中舒書生抹不開面子,兩面模棱。浙大與史語所如兩軍相遇勇者勝,傅斯年自然霸道,但也不能說他全錯。另一方面,中國人官本位,當(dāng)了“領(lǐng)導(dǎo)”如同黃袍加身鬼魂附體,無形中居高臨下不可一世順昌逆亡,除非遇到更高一級的官兒,傅斯年這種時候最是“五四”青年大反傳統(tǒng)?!罢摴珓t敝所并非貴部所轄,論個人則仆并非吾公之后輩”,傅先生真是霸才,即使如項羽亂殺,也頗能得江東子弟之人心。

徐中舒之離去將影響到內(nèi)閣檔案之整理。8月15日陳寅恪致傅斯年(此札三聯(lián)版只標(biāo)“十五日”,無月份,我以為當(dāng)在8月)云:“頃與中舒先生電話中略談(因未見著),弟意此次檔案整理至此地步,微徐公之力不能如是。若任其他去,不獨人才可惜,而替人亦難覓。第一組主任弟僅掛虛名,諸事悉托其辦理,故弟個人對之有特別感謝之必要。現(xiàn)在第一組之不甚平安,皆弟常不到院,百事放□,致有精神上之影響。忽思一法,弟下年仍然照舊擔(dān)任第一組主任之虛名,仍作今年所作之事(其實無所事事),但不必領(lǐng)中央研究[院]之薪水,向清華要全薪?!乙荒暌詠恚瑸榍迦A預(yù)備功課幾全費去時間精力,故全薪由清華出,亦似公允。所以向清華賣力者,因上課不充分準(zhǔn)備必當(dāng)堂出丑,人之恒情只顧其近處,非厚于清華而薄于史語所也。”(《陳寅恪集·書信集》39頁)所謂“第一組不甚平安”,顯然指徐之離所,傅必遣第一組主任與周旋勸說,而處理此類事件,陳傅必風(fēng)格迥異,不待言也。以前單看此信不能讀出感覺,現(xiàn)在放到語境里去,即知其來龍去脈。這封信可以標(biāo)志蜜月期之結(jié)束,雖然用詞極委婉,主任照當(dāng),事照做,然“不領(lǐng)薪”,向清華領(lǐng)全薪。其意完全退回清華甚明,而逐步脫離史語所。信末在留白處又附:“此函不是拆臺主義,乞勿誤會?!备迪壬欠瘛罢`會”,不得而知。

即使“誤會”,亦不能發(fā)作。此時的傅斯年一定壓力山大,但遠遠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他有足夠的信心留住陳、徐,繼續(xù)開拓。而陳離去之思,已種下根苗,將來必破土而出。

到了1933年,陳致函傅斯年云:“孟真兄:前函奉到后,又晤彥老(按董作賓),弟意仍擬如前函所云辦理。因弟一時既貪得清華休假之權(quán)利,勢不能南行,又遙領(lǐng)干薪,此則宋人玉局、武夷祠祿之故事。雖有古人雅例,但決不可行之于今日,故期期以為不可也?!保ā蛾愐〖偶?5頁)所及“南行”一事,指邀請陳赴南京參加“中研院”評議會之事?!叭缜昂啤?,指辭去史語所第一組主任之名,即虛名亦要辭去,脫離之決心更甚?!八稳擞窬帧⑽湟撵舻撝适隆?,指宋代在玉局觀、武夷觀設(shè)祠祿官,以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兼之,不必赴任,遙領(lǐng)干薪,王安石曾以此安置反對派。

到了1936年4月,傅斯年又反復(fù)來信敦請陳寅恪參加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為陳拒絕。這種會陳是去評議他人,而不是為人所評議,今人最喜參加此類資格評議會,因高高在上也。這也是“人之恒情”。人啊,不過也就是那么回事吧!不料陳先生違背這種“人之恒情”,屢請不動。4月8日,陳復(fù)信說“決計不南行”,理由是要備課。一個大佬聚會的機會,年年要人催,不過是評議別人而已。川資已經(jīng)寄來,正是不由人辭,卻偏偏再寄回去。陳函又說:“院中所寄來之川資貳佰元,容后交銀行或郵局匯還。又弟史語所第一組主任名義,斷不可再邀領(lǐng),致內(nèi)疚神明,請即于此次本所開會時代辭照準(zhǔn),改為通信研究員,不兼受何報酬。一俟遇有機會,再入所擔(dān)任職務(wù)。因史語所既正式南遷,必?zé)o以北平僑人遙領(lǐng)主任之理,此點關(guān)系全部綱紀(jì)精神,否則弟亦不拘拘于此也。”(《陳寅恪集·書信集》48頁)初讀此函,真信其與“綱紀(jì)精神”相關(guān),今日再讀,知其不然?!耙毁褂鲇袡C會,再入所擔(dān)任職務(wù)”云云,則宣布真正脫離史語所。

總之,陳寅恪對待史語所之態(tài)度,一兩年之后已與1928、1929年之態(tài)度迥異。1930年已提出“掛虛名”,1933年不愿參加評議會,1936年提出全部脫離。至于其中細節(jié),仍然缺乏具體文獻,但其原因當(dāng)是由傅斯年辦事之風(fēng)格而引起。

史語所在日本侵略步步緊逼的形勢下,于1936年決定遷往南京。傅斯年極其希望陳寅恪能隨所南遷,那樣的話,陳就是史語所的人,于清華為客賓。而陳先生的意思卻要與清華共命運。我的理解,并不是清華對陳多好,而是在清華還自由些。傅斯年后來反腐敗呈現(xiàn)出巨大的勇氣和能量,但他身上又不免有專制的胚胎和雛形,早期認為“所有有汽車的人都該判死刑”,可見其性格。

有一點不易理解,這一階段,陳寅恪與史語所逐漸脫離,先留第一組主任之名,后連名亦要去掉,但同時卻向傅斯年薦人,致傅第二十四函薦戴家祥、趙萬里,第二十五函薦張蔭麟,第三十三函薦陳樂素。是要表示人雖脫離,感情關(guān)系還在?還是干脆覺得舉薦人才是公事不是私事。陳先生不會那么單純吧?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