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稱石濤“下筆誰敢泣鬼神,二千余載只斯僧”。石濤是一位畫家,同時又是書法家,還是一位造園家。石濤又是繪畫思想者,一篇《畫語錄》,幾乎成為中國畫學史乃至中國美學史的壓…
2017-08-30
澎湃新聞據(jù)波士頓美術館官網(wǎng)介紹,展廳中將劃出專門的修復區(qū)域,觀眾可以近距離圍觀波士頓美術館亞洲繪畫修復室(Asian Conservation Studio)修復文物的整個過程,聆聽講解,還能與修復師…
2017-08-30
澎湃新聞一提到民國軍閥,我們總是聯(lián)想到粗野土匪、混沌梟雄,而事實如何,難以評說。不過我們所知道的是,他們大多寫得一手好書法。
2017-08-30
中國國家歷史好萊塢最為鬼魅的地方在于,它在將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qū)的產(chǎn)業(yè)吸納到自身體系的同時,將自己的那套說辭略加調整就可以輕易地植入到“新教徒”的體內。
2017-08-29
澎湃新聞縱觀那些在科幻電影史上留下光輝一筆的作品,沒有一部單純地流于炫技,戲劇感和史詩感是打動人的秘籍?;蛟S在作品表現(xiàn)上不乏程式化的痕跡,但它們無一不直指人類的自我認識與最終命…
2017-08-29
文匯報而攝影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傳播的形成則讓新聞現(xiàn)場圖片在那一時期成為市民所愛,新聞從此開始了由“讀”到“看”的轉化,20世紀視覺文化隨之到來。
2017-08-29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嬪妃的身份比較高,在畫面中顯得就比較大,身旁的宮女則畫得比較小,這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一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畫中人物的身份尊卑決定了人物的大小高低。
2017-08-24
解放日報國語片、粵語片形成兩個脈絡。粵語片一般來說產(chǎn)量更大,成本更低,類型更為多樣。1950年代中后期之后,隨著“電懋”、“邵氏”的建立,國語片開始大量制作歌舞片、古裝片、武俠片等…
2017-08-24
北京晚報不過,這似乎也合于史鐵生在劇本后記所言:“這樣的戲劇很可能是上帝的一項娛樂,而我們作為上帝之娛樂的一部分,不大可能再現(xiàn)上帝之娛樂的全部。”
2017-08-23
文藝報在展覽中一共有三百多幅作品,這些畫或是溫柔,或是荒誕,或是離奇抽象,或是真實細膩,都在誠實地向兒童,也向我們展示著畫家們心里最真實的世界,在鼓勵人們熱愛生命,在成長中無…
2017-08-22
新京報書評周刊當然,要讓那萬余件舊物成為藝術,而不僅是一堆歷史記憶的遺留物,過程并不簡單。與過去靜態(tài)的形象相比,現(xiàn)代藝術逐漸進化成為一種交互活動。
2017-08-21
極樂生活指南影片節(jié)奏緩慢、松散,但是這種風格正是我喜歡的紀錄片的感覺。盡管片中沒有勾畫出任何的情節(jié)起伏,但在播映過程中,還是能不斷聽到影廳中傳來啜泣的聲音。
2017-08-20
南都周刊“拼貼”和“組合”日常圖像的碎片,實現(xiàn)視覺錯置,現(xiàn)在認為是非常西方的、現(xiàn)代的概念,而中國繪畫對此早有實踐,最早可追溯至晚清。
2017-08-20
澎湃新聞《二十二》中,“慰安婦”不是歷史教科書上薄薄的幾句輕描淡寫。她們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女性,被銘記,被理解,被尊重。
2017-08-19
第一財經(jīng)APP.大風文化一部完美展示戰(zhàn)后人性慘劇的影片,被很巧妙地包裹在了一個俗的外套下,有點《紅樓夢》的意思: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二戰(zhàn),流言家看見風流秘事。
2017-08-17
大樹李思惟修,在佛教造像藝術上是一種特定的造型,意味著菩薩正在進行著思惟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