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中國社會主義

國史新論 作者:錢穆


  大陸鄧小平自稱,求改馬列共產(chǎn)主義為中國社會主義,此言甚有思路。但社會一名詞,乃近代自西方傳譯而來,中國自古無之?!洞髮W》八條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儻以較大言之,則可謂天下即指社會。但其地位極廣大猶在國之上。較小言之,則家亦即是社會,其地位乃在國之下。此所謂家,非僅指五口八口之家言?!妒酚洝份d諸侯列國事,皆稱世家。宋初有《百家姓》,鄭樵《通志》二十略首為《氏族略》,中國之家乃指氏族言。中國一氏族,約略可相當于西方一社會。

  中國言社會,每重其風氣道義。不如西方言社會,僅言財富經(jīng)濟。中國重人倫,夫婦為五倫之首。婦家稱外家,婿于外家稱半子。如古代姬、姜聯(lián)姻,則姬、姜兩氏族不啻如一家。如是推擴言之,則百家亦實如一家。又與異邦,亦以聯(lián)姻和親,如漢代之下嫁宮女于匈奴單于,即其例。故中國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一以貫之,乃此義。主要在相和相親,其內(nèi)心之德,即孔子之所謂"仁"。

  仁心外見則為禮。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與人相交之禮,乃一本之于仁。中國文化自古即主以仁道平天下,亦即所謂天下治。近代梁任公則稱之曰"禮治"。西方則尚法治。就文字學言,治之本義,乃指水流之平。禮有賓主,亦相互平等。西方人言法,則判法者與受法者決不相平等。此亦中西文化之相異。

  《詩》云:"相鼠有體,人而無禮。"禮即人群大生命之體,人類大生命即以群為體,財貨則僅為維持生命之一項工具,亦貴通不貴別。亦可謂中國自古代即已為一通財或共產(chǎn)之社會。

  如言農(nóng)業(yè),二十而冠,即謂成人,受田百畝,為其生資。六十歸田。此為中國古代之井田制度。田屬公,不屬私,實可謂即中國之共產(chǎn)制度。百工亦世襲其職,受俸于公家以為生。如堯為陶唐氏,其家即以燒窯為業(yè),世傳其業(yè),成為一氏族。一切中國之氏族,大概多由此生。商業(yè)通有無,最后起,亦由公家發(fā)俸,世襲其業(yè),非由私營。迄于春秋時尚然,《左傳》有詳證。

  故中國春秋以前之封建時期,實不啻一共產(chǎn)社會,例證不勝舉。戰(zhàn)國以下,中國社會始大變,主要有士階層之興起?!豆茏印窌惺挤质?、農(nóng)、工、商為四民,《管子》書出戰(zhàn)國時。孟子曰:"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于人。"士不治生業(yè),乃勞其心而食于人者,此即中國古代之無產(chǎn)階級,始自儒、墨,此下九流百家無不然。

  今全一世界一百五六十國以上,惟中國社會獨有士,乃均不治生產(chǎn)事業(yè)而食于人以為生。此即中國社會共產(chǎn)一明證,戰(zhàn)國百家開其端。漢武帝表章五經(jīng),罷黜百家,于是獨儒家遂為政府法定不治生產(chǎn)事業(yè)而獲優(yōu)待之自由民?!妒酚洝纺擞小度辶謧鳌贰?炫e制度,亦惟限于儒林。下至東漢,儒林地位益增,先之有太學生黨錮獄之興起,次之乃有世家門第之形成。

  若以戰(zhàn)國時期稱之為四民社會,東漢以下,亦可稱門第社會。其實門第乃是士族中世代相傳不治生產(chǎn)事業(yè)而轉成為上等富有之家庭,故門第社會實可謂乃一無產(chǎn)階級高踞在上之社會。西方社會以勞工為無產(chǎn)階級,勞工則低居人下。中國門第社會以讀書人為無產(chǎn)階級,而高出人上。此則中西傳統(tǒng)文化之一大相異處。

  東漢后,讀書人為社會中之無產(chǎn)階級外,尚有自印度東來之佛教,僧侶出家,亦為無產(chǎn)。但此下禪宗,即以寺僧自治田。別有道家,亦無業(yè)為生。此則仍是中國之世傳。

  政府在上,社會在下,社會之得與政府相抗衡者,惟賴此一批不治生產(chǎn)事業(yè)之士。漢武帝表章五經(jīng),罷黜百家,乃期將此一批不治生產(chǎn)事業(yè)之士,由政府供養(yǎng),收歸政府管理。但此下王莽受禪,則士勢力終出政府勢力之上。東漢光武中興,亦一王莽時太學生。一時同學群為輔佐。東漢太學生乃聲勢大展,成黨錮之獄。魏晉以下,終成門第社會。唐人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見當年之門第生活,仍猶長留人心??畤@之余,有不勝其向往惋惜之情。則非堪僅加責備,亦自有其值得想望之處矣。隋唐以科舉取士,門第勢力遂告衰落。而"文選熟,秀才足。文選爛,秀才半。"《文選》一書,乃為士人向政府投進之惟一憑借。

  韓愈起,提倡古文,自謂"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古之道,即指孔、孟儒家之道言。"用則行,舍則藏。"藏道于身,即可不與政府相合作。至如熟讀一部《文選》,則專為應試出仕之用。其時門第勢力已全衰,非出仕,又何以為生。韓愈亦世家子,但早孤,寄養(yǎng)于其兄,兄亦早亡,其嫂有一子,及愈,一家三人。愈之身世孤苦,但既應舉出身,即倡為古文,又倡為師道,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可見當時韓愈所倡之道,不止為辟佛,又辟當時之僅以《文選》為學而應舉謀仕者。但韓愈之道當時終不暢行。及其卒,其所倡為之古文亦不流行。直至宋代有歐陽修起,乃始再修韓愈之古文。及其得位于朝廷,即以古文取士。韓、柳古文在歐陽以后,即取《文選》而代之,亦成為當時一利祿之途。則其文雖古,其道又非古。乃有周濂溪出,以尋孔顏樂處教二程,遂有理學之興起。

  理學興起,不啻戰(zhàn)國時代儒學之復興,亦即中國社會士之一流品之復興。及南宋朱子,編集《論》、《孟》、《學》、《庸》為《四書》,其重要性乃更超于漢博士所掌之五經(jīng)而上之。朱熹之以《四書》教,豈不尤勝于韓愈之以古文教?蒙古入主,元代科舉取士,即以朱子《四書》為標準,則《四書》豈不又成為唐代之《文選》?明代王學興起,雖亦重《四書》,但以不應試不出仕為主要為士之標準。雖陽明屢有告誡,但其門下如王龍溪、王心齋之徒,終以不出仕為講學之主要目標。顧、高東林學派,一反其風,主張為士者亦應出仕預聞政治。但明代終亦以東林黨禍亡國。

  明遺民如顧亭林、黃梨洲等,皆終身不仕。亭林言:"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之事,肉食者謀之。天下之事,則匹夫有責。"當時明遺民皆以天下為一己大任所在。此下則又有文字獄起。而當時學術界乃始有漢、宋之分。其實當時之漢學,其反宋,即反抗清廷之科舉仍以朱子《四書》取士。故其反宋學,實即為反政府。故吳、皖書院講學,其內(nèi)心精神,皆為反政府。其風直至清代之末而猶然。

  然則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之所謂士,豈不乃一無產(chǎn)階級而為下層社會之代表,與上層政治雖不顯居反對地位,而始終有其獨立性,決不為政府一附屬品。

  自宋以下,士階層中之尤要者,在其仍能推行古代社會通財之共產(chǎn)觀念。即如宋代范仲淹之義莊制度,即其一顯例。范仲淹乃一貧寒之士,其父早卒,其母改嫁,范氏就讀僧寺中。乃其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主要可謂即在其具有通財共產(chǎn)之思想。及其為朝廷之副宰相,遂倡立義莊制。顧亭林言:"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范仲淹之創(chuàng)為義莊制度,豈非即是仁義一表現(xiàn)?此制即推行于此下之氏族中。同氏族中之孤兒寡婦之養(yǎng)與教,皆由義莊公田負其任。

  范仲淹創(chuàng)此制,初推行于范、朱兩姓。后乃通行全中國。每一氏族,各有義莊,歷元、明、清三代不衰而益盛。如余家無錫延祥鄉(xiāng)七房橋,錢氏一門七房,而共有義莊三所。余幼孤,讀書蕩口鎮(zhèn)之果育學校,亦華氏一義莊所主辦。義莊非中國宋以后一明顯之社會共產(chǎn)制度而何?

  義莊之外,又有會館,亦中國后代社會之一種共產(chǎn)制度。如清代戴震,以一窮舉人入京師,即先寄生于其同鄉(xiāng)會館中。各省士人考進士試赴京師,寒士亦可各住其省府之會館中。如湘鄉(xiāng)曾國藩可為一例。而中國人海外殖民,自明代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到處集居經(jīng)商,亦均設有會館。一窮氓流亡國外,只投身會館中,住宿飲食皆得解決。又可為介紹職業(yè)。此非又一通財共產(chǎn)之制而何?

  又如清代嘉、道年間,川楚教匪乃及洪楊之亂,皆由地方團練,鄉(xiāng)里自衛(wèi)。曾國藩、國荃兄弟,乃以湘軍平洪楊。李鴻章又以淮軍平捻匪,皆地方團練,非政府軍隊。鄉(xiāng)里自衛(wèi),武力之共通亦如其財富產(chǎn)業(yè)之共通。中國歷史,遠自古代,即全農(nóng)皆兵。保衛(wèi)中央,戍守邊防,亦屬鄉(xiāng)里自衛(wèi)之外之部分任務。而地方自衛(wèi),乃中國全農(nóng)皆兵之主要責任。則全國不僅通財,亦復通力。國家天下,乃如一體。故中國之軍人亦稱軍士,又稱武士,可見其與農(nóng)、工、商三階層有不同。中國人之所謂大同太平,主要乃由文士武士之通力共財促成之。此皆涵有甚深之政治意味在內(nèi)。中國古人言經(jīng)濟,所謂經(jīng)國濟世,亦不專指商業(yè)財富言。

  晚清之末,震于外侮。全國地方,奮求自新,而江蘇之南通與無錫兩縣為之首。南通由張謇一人為之倡。張謇乃晚清科舉中一狀元,即中國傳統(tǒng)所謂士之秀者。惟無錫則由全縣平民共同努力,非有其領袖。其先,乃由無錫西北鄉(xiāng)四五商人游杭州西湖,晚餐于湖濱之樓外樓餐館。餐畢下樓,乞丐數(shù)十人,集門外場上討賞。諸人大感動,念無錫本鄉(xiāng)北門外近京滬路各餐館,亦有群丐類此。乃協(xié)議在上海設立工廠,俾可招收乞丐為工人,免其行乞。無錫人在上海租界興辦工商業(yè),乃由此肇起。

  既得志獲財富,乃返無錫本縣興辦教育,創(chuàng)設私立學校,中學小學皆有。城鄉(xiāng)迭起。余幼年入蕩口果育學校,亦私立。余離大陸前,任教無錫太湖濱之私立江南大學,即由榮家一廠主獨創(chuàng)。余遂得認識榮德生,乃無錫一先興實業(yè)巨魁,即上述在西湖樓外樓晚餐人之一。彼亦曾自辦一榮巷中學,余先兄曾于此任教。中日戰(zhàn)爭時,此校已停閉。德生謂大學乃其子事,與彼不相關。彼畢生貢獻于鄉(xiāng)里者,有七十歲時修筑一蠡湖長橋,共長有七十橋洞,橋上可四輛汽車并行。由此橋可自無錫城陸地直通黿頭渚。德生面告余,身后猶得地方人士紀念者,惟賴此橋。中國人之人生觀,即抱有死后傳世之觀念,又抱有一大同共通觀念,其對社會事業(yè)之樂于貢獻有如此。

  《周禮》云:"孝、友、睦、姻、任、恤",孝友不僅專對一家父母兄弟言,亦對宗族全體言,擴而大之,亦可謂乃對全人類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也。而"任恤"二字,尤富廣大通財之義。此見中國社會通財共產(chǎn)觀念之遠有來歷。實則通財共產(chǎn)皆近代西方語。中國人道德學問皆主通,故財富權力亦主通。中國之通財,與西方之共產(chǎn),相互間,有其同,更有其異。一抽象,一具體。一重義理,一務實質(zhì)。此亦當辨。

  又無錫人創(chuàng)辦學校,有侯君保三,乃一學校教師,亦自于其家創(chuàng)辦一私立學校。其時興學皆男校,獨侯家乃首創(chuàng)一女校。而保三亦以此馳名全國。其時福建廈門集美村,有村民陳嘉庚兄弟,在新加坡發(fā)大財,新加坡華商受國內(nèi)影響,亦多私立學校。陳嘉庚乃返其家鄉(xiāng)集美村創(chuàng)辦一私立小學,即聘侯保三為校長。其后集美學校又擴展升級創(chuàng)辦中學,凡分中學、師范等共六所。后有廈門大學,亦由陳嘉庚出資創(chuàng)辦。其他全國私人創(chuàng)學情形,此不一一詳述。猶如山東武訓以乞丐興學,更為當年轟動全國一大新聞。

  中國社會,其更近于西方之共產(chǎn)主義者,則又有幫會。元明以來,有南起杭州北達通州之運河,工人群集,乃有幫會組織?;蚍Q青幫,或稱紅幫。清末五口通商后,上海一埠,幫會盛起。余鄉(xiāng)有黃某,乃上海之幫會主,為杜月笙前輩,在上海設有一旅館。余任教于廈門之集美,暑假乘海輪返滬。輪泊黃埔江邊,余雇兩洋車載行李,命赴黃某所開設之旅館,車費由旅館賬房代付。余別他往,不與兩車俱行。兩洋車依余言,交行李于旅館賬房,一無遺失。以兩車夫知余必與此旅館老板有素,遂不敢誤事。其實余并未詢此兩車夫姓名,亦不記此兩車之車號,亦無其他憑據(jù),而兩車夫之可信乃如此。此一事,乃余親身經(jīng)驗,可為中國幫會之勢力與道義作十足之一證。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全國幫會勢力亦預有大貢獻,此不詳述。

  以上略陳中國社會自古即主通財。秦漢以下,封建制改為郡縣制,工商業(yè)大盛。但自漢代推行鹽鐵政策,此下中國乃絕不能有資本主義之出現(xiàn)。政府則主通商惠工,社會則主通財共產(chǎn),與西方社會由資本主義產(chǎn)生共產(chǎn)主義之反動事態(tài)大不同。

  今若把近代西方社會之種種演變,肯用稍深一層的眼光來觀察,則試問,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根據(jù),固然是唯物的,而資本主義的終極趨向,又何嘗不是唯物的呢?雙方的共同點,豈不都是在物質(zhì)經(jīng)濟上?至于個人自由與階級斗爭,則只是達到物質(zhì)享受與經(jīng)濟分配兩種手段技術上之不同而已。正因民主政治的背后,沒有一個更高的理想在指導,則個人自由很直捷便轉落到物質(zhì)享受上。資本主義的社會是讓人個別地競爭,共產(chǎn)社會則轉向到無產(chǎn)階級集體競爭一面去,這亦可算是人生一進步。但中國人以仁義道德來作人群集體的指導,尚和平,不尚竟爭,比西方的共產(chǎn)主義更進步更高明多了。

  毛澤東高捧馬、恩、列、斯,提倡共產(chǎn)主義。既得志,中國傳統(tǒng)士人如馬一浮、陳寅恪等諸人,皆若置身局外,絕無正面明白之批評與反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以仁慈為中心,豈反文化亦必一反其自己之性情,此誠大堪警惕矣。

  今再深一層言之,余嘗謂歐洲史可謂有社會盛衰,無政治興亡。遠自希臘、羅馬,直迄近世葡、西、荷、比皆然。最近則法、英商業(yè)亦趨衰退。茍謂歷史鑒古可以知今,則法、英亦不宜再有復興。美國建立于北美洲新大陸,又混合猶太人黑人同為一國,此當與歐洲本土英倫之為國不同。但建國主人同屬英民族,今亦與其祖國英倫同露衰象。此下演變,似不當輕與歐陸并為一談。但其亦不能復盛一如往時,宜可預知。

  當前全世界最富國家已推日本,而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又以四小龍追隨稱盛,則豈不商業(yè)盛況已轉入亞洲?而日本、韓國皆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積一二千年之久。則商業(yè)盛況,豈不已轉入中國文化之體系中來?此實一大堪研討之問題。

  今試妄言之,竊謂中西經(jīng)商應有一大不同處,歐洲盛行個人主義,而中國文化則盛行家族主義,又為一大家族主義,此為其一最大不同點。

  余曾熟識一美國青年,其父乃一油漆商,而其祖父則為一富翁,一人獨居南部,雇傭一女護士侍奉日常生活。余嘗謂其孫,汝今日雖窮窘,他日祖父遺產(chǎn)大可享用。彼謂及其父母亦不作此想。他年祖父遺產(chǎn),恐多落入其女管家之手。故西方人產(chǎn)業(yè),乃屬個人私產(chǎn),非一家公財。故有創(chuàng)業(yè),無守成。年壽有限,產(chǎn)業(yè)無歸落處。其所傳承乃公司,非私家。中國產(chǎn)業(yè)則必世襲家傳,中國宗法,最相親者為高、曾、祖及父、子共五世,以三十年為一世,當可歷一百五十年之久。如其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其子繼承之,至其孫而大盛,此下至少尚可傳子及孫二世,每世中尚可各有兄弟姊妹,本宗外家,共沾其盛。榮德生兄弟同啟大業(yè),兄先卒,德生子侄輩七八人傳家立業(yè)。共產(chǎn)政權不驟興,榮家之業(yè)至少再傳一兩代當不驟衰,或更盛,則已先后歷三代百年之久。余又曾任教廈門集美學校,創(chuàng)辦人陳嘉庚之父經(jīng)商新加坡,業(yè)敗倒閉,照例子可不償父債。乃陳嘉庚兄弟經(jīng)營得余財,一一追償其父生前所欠。信譽大增,乃成巨富。陳嘉庚有一子,在集美學校讀書,有一自行車及一馬。其他生活與諸同學無異。此后毛澤東起,陳嘉庚亦加入共產(chǎn)黨,其商業(yè)亦驟衰,不知其子究如何。儻無政治大變動,陳嘉庚事業(yè)或仍可由其子繼承。韓國與日本同受中國文化沾溉,同是家族主義,商業(yè)亦世代相承,與歐洲個人主義之經(jīng)商情況自可有大不同。

  中國人有創(chuàng)業(yè)有守成,西方則有創(chuàng)無守,有業(yè)無承。故中國觀念有傳統(tǒng),而西方則無之。中國五倫,由夫婦得子女成血統(tǒng),君臣為政統(tǒng),朋友則當屬道統(tǒng),尤在政統(tǒng)上。故師道尤在君道上。西方人無傳統(tǒng)觀,今國人則稱之曰法統(tǒng)。法由人造,隨時更改,何得有統(tǒng)。梁任公以西方為法治,中國為禮治。禮則人類之性情,大群之道義,自可有統(tǒng)。西方之法,由多數(shù)人創(chuàng)立。其多數(shù)則隨時變易,故法亦無統(tǒng),惟尚多數(shù)。中國道統(tǒng)則本之心性,可以歷久而常存。

  中國人言:"黃金滿籝不如遺子一經(jīng)"。此屬另一義,黃金滿籝,亦以傳子孫。西方人則個人主義,黃金滿籝,亦不以傳子孫。無傳,故不可久。西方資本家,或有捐獻,或獻上帝教堂,或獻社會其他公共事業(yè),或分贈他人。捐獻分贈與傳授不同。傳則有繼,捐贈非有繼。故西方人僅知有公私之別,乃無先后之傳。心理如此,事業(yè)亦然。故西方之資本主義亦當及身而盡,無可傳。

  其實西方之共產(chǎn)主義,仍屬個人主義。取之他人,非以公之大群,亦非傳之子孫。則資本主義既失敗,共產(chǎn)主義亦當消失,同為不可久。中國人之通財共產(chǎn),則非個人主義。故如中國自宋以來相傳之義莊制,即可永相承傳,益廣大益深厚,而綿延不絕。

  惟其西方事業(yè)無傳統(tǒng),茍有傳則專在物質(zhì)上。如一大工廠,其傳統(tǒng)只在其建筑及機器上。一大帝國,其傳統(tǒng)亦只在其武力與疆土上。武力倚仗,亦仍在機器上。機器無生命無傳統(tǒng),久而必弊,故西方人不言久不言傳,惟言變惟言新,垂統(tǒng)繼承則自無可言。此為中西一大相異。

  或疑科學亦由人類智慧所發(fā)明,但此種智慧乃從人心之興趣來,興趣則隨時隨地隨人而易變,并易生厭倦。中國人之智慧則從心性之全體來,故重在道義上,乃天人合一,不專以隨時隨地個人之興趣為依歸,并亦不會有厭倦。故道義有傳統(tǒng)。而興趣則不能有傳統(tǒng)。西方人之科學發(fā)明,亦實無傳統(tǒng)可言,因此無持久之希望與把握。此則亦當深思而極論者。

  西方社會既屬個人主義,故其父成為一大資本家,其子女轉易對資本生厭倦心。歷時既久,而人心之厭倦亦益甚。其事業(yè)之不能長繼永傳,亦自無疑義。

  抑且科學上之高深發(fā)明,既供商業(yè)資本主義之利用,宜可解淡了科學天才對此方面之繼續(xù)新發(fā)明。如萬有引力與水蒸汽之發(fā)明,豈為營財致富,而亦竟為營財致富者所利用。則此一番科學發(fā)明之高深興趣,亦當為之而解淡,此尤難以具體申論者。

  故西方人好言變,中國人好言常??茖W發(fā)明亦只主變不主常。科學愈發(fā)達,其群乃更無常道可期。此又何止經(jīng)濟一途為然。

  然則縱使當前之經(jīng)濟盛況,一時由西方轉移到東方來。而經(jīng)久變通,則西方近代之科學發(fā)明機器利用,其勢仍將變。西方之科學創(chuàng)造,將一變而漸歸入東方傳統(tǒng)之藝術創(chuàng)造中來。此層非本篇所能詳論??贾形麟p方之國民性,與其歷史傳統(tǒng),而仍可預言以判者。故不憚簡略伸其要端如此,幸讀者之自思之。

  或問科學與藝術究何異?曰兩者皆寄于外物,惟科學以外物為主,而藝術則終仍以人心為主。內(nèi)外之辨,亦中西文化一大分辨所在。中國人之藝術,則仍可歸入中國人之道義中。余已在他篇論及,此不再詳。

  然則今日大陸果有意推行中國社會主義,以代替蘇俄所奉行之共產(chǎn)主義,豈不極為恰當。但惜今日之中國人,已少通知中國以往之歷史,更少保留中國傳統(tǒng)心情。不知以往中國社會究何真相,即一己天賦之真性情亦不自知,則中國社會主義又何從推行?

  今再綜合言之,中國之社會經(jīng)濟,終必歸于通財共產(chǎn),以大群一體為主。而與西方之個人主義,則無論其為資本主義,或為共產(chǎn)主義,皆必大相異。此則可一言而定者。

  又按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余曾謂亦即中國之社會主義,已詳他篇,茲不贅。

  (一九八七年作,三月曾載《聯(lián)合報》題名《中國社會主義與學生運動》,四月改為此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