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1章 周易預測學概論

卜筮講座 作者:


第01章 周易預測學概論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預測學原著,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
  易經的易字是由蜥蜴的象形字所演變而成(含有變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義則有兩種,一為說明“浩瀚宇宙中所產生的變化”,一為“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書”。在易經這部書中,系將萬事萬物分為六十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而后以預測者所在的位置為中心,來指示方位,進而促使人們努力開拓自己的命運。其中包括說明六十四卦的經,及解釋內容的“十翼”(對易所做補充說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則是解釋易經哲理的“系辭傳”。

  易的基本哲理乃為陰、陽。陰代表女性,柔順而消極;陽則代表男性,剛強而積極。陰爻與陽爻三條線交錯組合乃成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等八種,這就稱為八卦。把這八卦兩兩相配,就會得到六十四卦。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其雛型被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紀)完成的。殷代盛行用火灼龜甲或獸骨,再觀其裂痕來占卦,謂之龜卜。到了周代,又盛行蓍草占吉兇,謂之占筮。占卜的結果,由朝廷細心保管。其后,再由累積下來的筮辭中,挑選出適當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以編篡,就成為易經的雛型了。易經的雛型完成之后,占筮就不再為朝廷所獨占有,而普及各地的諸候士大夫階級。以后,占筮的儀式就盛行于各種場合中。占筮普及以后,極需要一本專門解釋的書,由于易經中的用辭艱深難解,必須有統(tǒng)一的解釋,意義才不致發(fā)生差異。因此,從戰(zhàn)國末期到前漢初期,十翼(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漸被作成,而完成了易學。后來,儒學被尊為儒教之經典,而高居于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首位的易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根源。后由于宋代新儒學的興起,易經更被視為形而上學的主流,極受重視。但是,根據傳說,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為神農氏所作,卦爻辭是文王與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迄今尚無定論。易的本質就是預測,《易經》就是一本卜書,這是無可否認的。而易學預測,是以“易經”這門最能體現(xiàn)中國系統(tǒng)思維的大學科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以六十四卦做為自己的邏輯構架,同時納入“四時”、“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氣”、“易數(shù)”等極為復雜、科學的參考因素,密切注意到周圍事物的動靜變化信息,如時間、地理、天時、聲音等諸元,作為預測未來結果的預兆信息,依循固有的邏輯結構,推衍出事物可出現(xiàn)的趨勢和細節(jié),正因為易學預測術融合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內容,且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論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對易學預測的研究,無疑對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具有廣泛的啟迪和影響。

  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亦稱“六爻預測法”、“火珠林法”,系中國正宗預測大法。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系給周易各卦中的各種因素輸入五行信息后,根據卦中的五行生克、沖合扶拱及其與時空的信息關系,分析出所需預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和細節(jié)。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的特點是預測事物細致、縝密、周嚴、具體、信息規(guī)劃性強,其預測模式呈公式化,隨意性小,故其法極易掌握。宋、明、清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源于西漢京房氏。京房(公元前77年 ̄前37年)是西漢的經學家,著有《京房易傳》等多部研究易學的作品,后人稱為“京房易”、“納甲法”,及至清代,由王洪緒所著《卜筮正宗》一書對此法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定型”,成為近代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易學預測方法。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將著重講解《卜筮正宗》中的有關預測理論方法。

  “夫大人者,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期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乾卦.文言》)。德行高尚的人,功德與天地相契合,光明與日月相輝映,進退與春夏秋冬四時同步?!按笕恕钡男袨橄扔谔鞎r,但符合自然的法則,后于天時,而遵循自然的變化時機?!吨芤住氛J為,一個把握宇宙真理的人,其行為準則是與社會相契合的。推而廣之,人類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用現(xiàn)代科學術語來說,人是宇宙的全息縮影。我們引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莊子,也是一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完全和諧統(tǒng)一的。在古代圣哲那里,宇宙、人身本為一體,精神、天地自然溶融,宇宙中有的,人身中各各悉備?;诖?,古人認為:人們既可能從自然界的某些物質運動規(guī)律中領悟人體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也可以從人體生命現(xiàn)象中推測自然界的發(fā)展過程。于是“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舉痛論》)?!吧蒲匀苏弑啬芡浦斓亍?,所謂“指節(jié)可能觀天,掌紋可以察地”(《類經圖翼》引邵子)。所以,盡管古人論說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說都無一例外地力圖追索天人相通之處,從而形成了關于“天人相應”的學說。這一學說的主要特征,就是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本是相類相通、和諧一致的,它強調的是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注重的是彼此間的協(xié)調和協(xié)作。這些富于全息色彩的古典理論。主要來源于古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取人身”的唯象觀察方法,而通過“無極”、“太極”(或一)、“二儀”(陰陽)、“三家”(三五、氣象數(shù)、精氣神)、“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辟卦、十二律等等的思維模式體現(xiàn)出來。

  以易學預測為代表的預測術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論基礎上的。預測的實施從本質上講,是先人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以通神明之德,也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傳》)的“取象比類”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們可認為周易預測正是依據取象比類,以簡御繁的方法來采集信息,然后再依據象數(shù)體系推衍運籌,揭示出事物的趨勢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理解預測術的思維方法和哲理本質。那么,人類為什么能預知呢?千百年來,這一問題一直令人著迷,同時也令人深感困惑。古人依據天人感應的學說,認為宇宙、社會、萬物者是全息的。宇宙中有的,人身中也有;人身中具有的,萬物悉備,所謂“萬物無情而有性”。在古人的觀念中,宇宙萬物,即使頑石一類的無知之物,也一樣能夠與人通靈。因為,它雖然沒有人類的七情六欲,卻同樣能夠吸引、施放宇宙間信息能量。至于植物、動物的靈性,則更不待言了。這或許就是莊子所說的“能與一,萬事畢”吧?,F(xiàn)代生物全息理論已經揭示出生物的部分與整體之間或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存在著全息關系,即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縮小。這一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似乎印證了古人關于“宇宙人體合一”的學說。

  那么,是不是人類都具有預測的潛能呢?荷蘭的特異測量研究者庫洛瓦澤托等,發(fā)現(xiàn)人們往往很容易尋回自己無意中遺失的隨身攜帶的物品;也可以通過對被害者的遺物進行信息感應,來追蹤和捕獲兇手。大量實驗表明,人類也許可能跟動植物互相“通情”,或者通過意識媒介,與沒有生命的物體互相溝通“感情”。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中國佛教所云“萬物無情而有性”,同時也揭示出我們人類不僅蘊藏著比動植物等物體高級得多的預知潛能,而且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的預知潛能將通過諸如氣功之類的科學訓練,挖掘出越來越敏銳和準確的直觀預測力。

  從有關事例中,我們也可看到古代預測者之所以特別重視“預兆”的原因。幾乎古代任何一位預測高手都無一例外地認為,預兆是預測的重要參與諸元。例如,相傳為邵雍所著《梅花易數(shù)》一書,就十分強調“三要”,運用耳、目、心和“十應”注意天時、地理、小環(huán)境、聲音等??茖W實驗既然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人與動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之間,都可通過“意識”媒介溝通信息。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設想:古人也曾經通過自己的特異直覺,掌握了這一真理呢?知識的新領域無法窮盡,人體本身具有的特異現(xiàn)象將隨著科學的愈益發(fā)展,漸漸揭開全部的神秘面紗。

  周易研究,是一項嚴肅的學術事業(yè)。而我們學習周易預測必須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的態(tài)度研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弘揚優(yōu)秀遺產,批判封建糟粕,嚴格區(qū)分科學與迷信,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現(xiàn)代科學文化建設服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