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武之要(下)
《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zhí)斧必伐,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zāi),莫過狐疑。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后時,反受其殃。
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將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臣按:將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此一語凡為將者尤所當知者也。
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臣按:《六韜》者設(shè)為武王與太公問答,其辭多鄙俚,中引避正殿,乃戰(zhàn)國后事,決非太公語也。晁說之謂其為兵家權(quán)謀之書,陳埴謂為后世依托,得之矣。惟葉適謂:“自《龍韜》以后四十三篇條畫變故、豫設(shè)方御,皆為兵者所當講習(xí)?!秾O子》之論至深而不可測,此四十三篇繁悉備舉,似為《孫子》義疏也。然其中所言九征,《莊子》亦有之,其作此書者取莊言而附益之耳?!边m謂豈《莊子》不知其非偽,豈其然哉?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探也)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謂順天時而制征討)。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部曲,隊伍曲折)、制(金鼓、旌旗節(jié)制)、官(偏一校列官司)、道(所必經(jīng)由道路)、主(主管之人)、用(合用之事)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岳飛曰:“用兵之術(shù),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
戴溪曰:“《孫子》之書十三篇,其說備矣,其操術(shù)有余于權(quán)謀而不足于仁義,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然后世之人茍達《孫子》權(quán)謀之用,而以仁義存心庶其賢乎?”
臣按:后世專以權(quán)謀用兵始于《孫子》,凡其所以舍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者,固無足取也,篇首此數(shù)言者雖不盡純?nèi)挥帽?,亦有國家及本兵柄、司人命者所當知者也。擇其法制之善者而用之,其言與意之不善者則略焉,是亦為將之一助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臣按: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于廟,授以成算,然后遣之,謂之廟算。
千里饋糧,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臣按:孫武生戰(zhàn)國時,所著書主于列國相爭,故欲速戰(zhàn),恐諸侯之乘其弊而起,若夫天下一家,四海一國,中國與外夷戰(zhàn)、朝廷與盜賊戰(zhàn),當主趙充國之言為當。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zhàn)不可以與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用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又曰: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熟能窮之。
蘇轍曰:“古之善戰(zhàn)必以兩擊之,既為之正又為之奇,故我之受敵者一而敵之受我者二,我一而敵二則我佚而敵勞,以佚擊勞,故曰三軍之眾可以使之必受敵而無敗。自唐季以來古之戰(zhàn)法遺散而不講,今世用兵之將置陳而不知奇正,夫置陳而不知奇正猶作樂而不用五聲、飪食而不用五味,宮竭而商不繼,甘窮而酸不輔,一變而盡矣,不可復(fù)用也?!?
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知山川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
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zhàn)多火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nèi)酥恳病?
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徉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臣按:此二語者非但用兵御敵所當然,則雖承平無事之時,所以防微備患于事幾未形之先,皆所當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fù)喜,慍可以復(fù)悅,亡國不可以復(fù)存,死者不可以復(fù)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臣按:武經(jīng)之書以《孫子》為首,蓋以行兵之法,惟《孫子》為最精,諸家皆莫及也??嘉鳚h《藝文志》乃謂《孫武子兵法》八十一篇,杜牧亦謂武書數(shù)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然考之《史記》,司馬氏兩稱孫子十三篇,且其文辭完全,而貫穿非筆削者也,其為孫武全書無疑。杜牧注:“其書大略謂其用仁義使機權(quán)。”嗚呼,機權(quán)與仁義豈相為用哉?夫自先王法制廢壞之后,世之趨時好者爭著為書,如《司馬法》《三略》《六韜》之類,猶知篤禮信、尚訓(xùn)齊,雖不純于理道,然猶不盡悖之也,武書一切以變詐奇詭為說,世爭趨之,說者乃有“盤之走丸,丸不出盤”之喻,若然,則用兵者必主于變詐奇詭而所為桓文之節(jié)制、湯武之仁義皆非耶?雖然,君子不以人廢言,擇其善者而從之,陽貨至不仁而孟子取其“為富不仁”之語,此學(xué)孔孟者擇善之法也,臣故就其中擇其可以為師律之助者綴之于篇。
《吳子》曰: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zhàn),不和于戰(zhàn)不可以決勝。戰(zhàn)勝易,守勝難。
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shè)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涉長道后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旌旗亂動,可擊;陳數(shù)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
臣按:吳起所謂可擊者,雖主于擊敵,然凡御敵者亦須因之以自反,恐我亦有可擊之形,敵人因此而擊我而豫為之備也。
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
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進,前卻有節(jié),左右應(yīng)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
臣按:此即所謂父子之兵,桓文節(jié)制不過如此,信乎投之所在而天下莫當矣。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jié),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
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十人,十人學(xué)戰(zhàn)教成百人,百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千人,千人學(xué)戰(zhàn)教成萬人,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
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如始戰(zhàn),約者法令省不煩。
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無不前死。
發(fā)號施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刀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臣按:世之論兵法者曰孫吳,高氏謂二子共說,蓋截然不相侔也。起之書幾乎正,武之書一于奇;起之書尚禮義、明教訓(xùn),或有得于《司馬法》者,武則一切戰(zhàn)國馳騁戰(zhàn)爭奪謀逞詐之術(shù)耳。雖然,據(jù)其書,言雖若有可取者,及以史考其行事,則猜忌暴刻、寡恩鮮德之人,何人與言相戾如此哉?二子譬則二妓,然所歌之辭雖有雅鄭,其為妓則一也,聽者取其音可也,其為人姑勿論。
《尉繚子》曰:兵勝于朝廷,不暴甲而勝者主勝也,陳而勝者將勝也。
臣按:人臣奉君命以出師,將勝即主勝也,而為此言者,懲君之好勝者,欲其息兵耳。兵起非可以忿也,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
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寬不可擊而怒,清不可事以財。臣按:所謂不制者,甚言將在軍當有執(zhí)守,不可受制耳。
夫?qū)⒅詰?zhàn)者民也,民之所以戰(zhàn)者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令者一眾心也,眾不審則數(shù)變,數(shù)變則令雖出眾不信矣。
上無疑令則眾不二聽,動無疑事則眾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zhàn)者也。
國必有禮信、親愛之義,則可以饑易飽;國必有孝慈、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戰(zhàn)者必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勵則士不死節(jié),士不死節(jié)則眾不勸勵。
使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墻,動如風雨,車不結(jié)轍,士不旋踵,此本戰(zhàn)之道也。
地所以養(yǎng)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戰(zhàn)所以守城也,故務(wù)耕者民不饑,務(wù)守者地不危,務(wù)戰(zhàn)者城不圍。
勤勞之師,將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后飲,軍食熟而后飯,軍壘成而后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老不弊。
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jié)也,其心動以誠則支節(jié)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jié)必背。夫民無兩畏也,畏我侮敵,畏敵侮我,見侮者敗,立威者勝。
凡將能其道者,吏畏其將也;吏畏其將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敵畏其民也。是故知勝敗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權(quán)。
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
戰(zhàn)不必勝不可以言戰(zhàn),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雖刑賞不足信也。
凡挾義而戰(zhàn)者,貴從我起,爭私結(jié)怨,應(yīng)不得已,怨結(jié)雖起,待之貴后,故爭必當待之,息必當備之。
臣按《漢志》,《尉繚子》二十九篇,今逸五篇,首章稱“梁惠王問”及第二篇引吳起言,蓋戰(zhàn)國時魏人云。其卒章有曰“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則威加四海”,其言如此,其術(shù)可知,今擇其言之善者錄出于此。
《李衛(wèi)公問對》:李靖曰:“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
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則國之輔也。
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為奇,茍行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反是則力有弗逮。兵散則以合為奇,合則以散為奇。分不分為縻軍,聚不聚為孤旅。
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乎勝而已。兵有不戰(zhàn),有必戰(zhàn),夫不戰(zhàn)者在我,必戰(zhàn)者在敵。
臣按:《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說者多謂其為宋人阮逸假托,雖蘇軾、朱熹皆以為然,馬氏《通考》則據(jù)宋國史謂“宋神宗熙寧中,明詔樞密院與王震等校正分類解釋,令可行”,以為非逸之作。然神宗詔止云李靖兵法雜見《通典》,不言其為《問對》,或又別有一書歟?臣嘗考,宋元豐中以《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wèi)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頒之武學(xué),令習(xí)之,號七書,至今襲而用焉。武臣之胄世守之,如儒家之于六經(jīng)。然臣抑嘗因是而通論之,漢《藝文志》:“兵家者流蓋出古司馬之職,主官之武備也?!逗榉丁钒苏?,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shè)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穴}論次兵書為四種,曰權(quán)謀、曰形勢、曰陰陽、曰技巧。”是則兵之為書在古者亦云多矣,后世皆不復(fù)存,今所傳者僅七書焉耳。說者謂其類多假托之書,真贗相半,然以今觀之,非但真贗相半,而其得失亦相半也。去其非而存其是,有之終勝于無,能取其長皆可用也。嗚呼,孔子謂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其民,而臣亦謂將不學(xué)而與敵戰(zhàn)是謂棄其身,將棄其身一人耳,君不知兵而使將統(tǒng)兵,豈獨棄其臣與民?蓋棄其國也。然則保國之要在文與武,有天下國家者,其于文經(jīng)武藝烏可偏廢乎哉?
孫臏曰:“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趙屠曰:“道遠險狹,譬之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婁敬曰:“夫與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不能全勝?!崩钭筌囋唬骸吧朴帽?,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晁錯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
帝王之道,出于萬全。
韓安國曰:“用兵者以飽待饑,正治以待其亂,定舍以待其勞?!碧锏摬唬骸安奖U,車騎利平地。”王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趙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遙同)度?!?
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窮寇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兵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福生于內(nèi),不可不謹。
帝王之師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zhàn),戰(zhàn)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不勝。戰(zhàn)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
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后法。光武曰:“常勝之家難以慮敵?!惫馕湓t征鄧禹還,曰:“毋與窮寇爭鋒?!卑喑唬骸安蝗牖⒀ǎ驳没⒆?。”
虞詡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節(jié)也。不遇盤根錯節(jié),何以別利器乎?”皇甫嵩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
諸葛亮曰:“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勝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
馬謖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
鄧艾曰:“國之所急惟農(nóng)與戰(zhàn),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zhàn)勝,農(nóng)者勝之本也?!标懣乖唬骸暗戮鶆t眾者勝寡,力侔則安者制危?!笔Y濟曰:“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譙周曰:“射幸數(shù)跌(差也),不如審發(fā),時可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廖化曰:“智不出敵,力小于寇,用之無厭,將何以存?”
羊祜曰:“兵勢好合惡離,疆場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已。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zhàn)而自服也?!币灰匾秽l(xiāng)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裴詵曰:“蝮蛇螫手,壯士斷腕,蛇已螫頭,頭可斷乎?”
韋睿曰:“將軍死綏,有前無卻?!表f孝寬曰:“不因際會,難以成功。”
邢巒曰:“先為萬全之計,然后圖功,得之則大利,不得則自全?!?
李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驅(qū)脅以來,藉以拒敵,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
張巡曰:“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將相識,人自為戰(zhàn),不亦可乎?陳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臣按:自古名將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漢霍去病、唐張巡、宋岳飛而已,皆能立功當時,垂名后世,然則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則奕者之譜也,譜設(shè)為之法爾,用之以應(yīng)變制勝則在乎人,兵法亦猶是焉。嗚呼,世之藝術(shù)豈但兵哉?儒者之于六藝亦莫不然,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狈ǘ瓤梢匝詡鳎罘ū赜尚奈?。
杜甫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臣按:此杜甫《出塞》詩語也。“射人先射馬”一言,雖詩人吟詠之語,然制勝之要法也,御邊者不可不知。陸贄曰:“兵貴拙速,不尚巧遲。速則乘機,遲則生變?!?
急者宜備之以嚴,緩者宜圖之以計。
當離者合之則召亂,當合者離之則寡功,當疾而徐則失機,當徐而疾則漏策。有功見知,人必悅勸。將貴專謀,兵以奇勝。
病同者雖胡越而相湣,憂同者不邀結(jié)而自親。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事而不失其稱則成,立大而敵脆則先其所難,力寡而敵堅則先其所易,非萬全不謀,非百克不斗。
寇小至則張聲勢以遏其入,寇大至則謀其大以邀其歸,據(jù)險以乘之,多方以誤之。武欲勝其敵,必先練其兵。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謀有奇詭而不徇眾情,進退死生,惟將所命。撫之以惠則感而不驕,臨之以威則肅而不怨。統(tǒng)帥專一則人心不分,人心不分則號令不貳。
軍法無貴賤之差,實無多少之異,所以同其心志而盡其力。將欲定邊,先宜積谷。陳貫曰:“爭地之利,先居則佚,后起則勞?!狈吨傺驮唬骸皩⒉粨袢耍怨贋橄群?,取敗之道也。”
又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彼纹钤唬骸榜R少則騎精,步多則斗健?!碧K軾曰:“善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
鄒浩曰:“兵家之事,未戰(zhàn)則以決勝為難,既勝則以持勝為難?!?
岳飛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欒枝曳柴以敗荊,莫敖采樵以致絞,皆謀定也?!焙唬骸吧聘舱呙也粍?,遇覆者靡不敗。”吳昵曰:“弱者出戰(zhàn),強者繼之。”
余端禮曰:“敵弱者先聲后實以襲其氣,敵強者先實后聲以俟其機?!背填U曰:“兵法,遠交近攻,須是審行此道?!毙斜毑皇Ъ矣嫞ㄓ伪鴬A持)。
兵陳須先立定家計,然后以游騎旋旋量力,分外面與敵人合,此便是合內(nèi)外之道。韓信多多益辦,只是分數(shù)明。兩軍相向,必擇地可攻處攻之,右實則攻左,左實則攻右。
朱熹曰:“廝殺別無法,只是能使人舍死向前而已?!?
臣按:諺云“一夫舍死,萬夫莫當”,若為將者以節(jié)制行兵,而在行列者人人皆舍死向前,天下無堅敵矣。
又曰:“廝殺無巧妙,兩軍相拄,一邊立得腳住不退者便贏,立不住退者便輸,須是死中求生方勝也?!北畡儇撊谟虑印?
用兵之要,敵勢急則自家當委曲以纏繞之,敵勢緩則自家當勁直以沖突之。
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拳音綣,攘臂繩,今之罥袖手圈也。言解斗者當善解之,不可牽引綣繩也。批亢搗虛??阂魟?,喉嚨也。言與人斗者,不扼其喉拊其背,未見其能勝也。
臣按:程、朱道學(xué)大儒,其于兵事亦皆通曉而常言之,可見儒道無所不該而文武無二道也。
以上經(jīng)武之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