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倫匯編皇極典蒞政部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蒞政部藝文
  政論           漢崔實
自堯舜之帝湯武之王皆賴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
皋陶陳謨而唐虞以興伊箕作訓而殷周用隆及繼
體之君欲立中興之功者曷嘗不賴賢哲之謀乎凡
天下所不理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弊而不悟
政寖衰而不改習亂安危怢不自□或荒耽嗜欲不
恤萬幾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或猶豫岐路莫適所
從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或□遠之臣言以賤廢是
以王綱縱弛于上智士□伊于下悲夫自漢興以來
三百五十余歲矣政令垢玩上下怠解風俗雕敝人
庶巧偽百姓囂然咸復思中興之政矣且濟時拯世
之術(shù)豈必體堯蹈舜然后乃理哉期于補綻缺壞枝
柱邪傾隨形裁割要措斯世于安寧之域而已故圣
人執(zhí)權(quán)遭時定制步驟之差各有云設(shè)不強人以不
能皆急切而慕所聞也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
以臨人景公以節(jié)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wù)也是以受
命之君每□創(chuàng)制中興之主亦匡時失昔盤庚愍殷
遷都易民周穆有闕甫侯正刑俗人拘文牽古不達
權(quán)制奇?zhèn)ニ労喓鏊姙蹩膳c論國家之大事哉
故言事者雖合圣德□見掎奪何者其頑士暗于時
權(quán)安習所見不知樂成況可慮始茍云率由舊章而
已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
義寡不勝眾遂見擯棄雖稷契復存猶將困焉斯賈
生之所以排于絳灌屈子之所以攄其幽憤者也夫
以文帝之明賈生之賢絳灌之忠而有此患況其余
哉故宜量力度德春秋之義今既不能純法八世故
宜參以霸政則宜重賞深罰以御之明著法術(shù)以檢
之自非上德嚴之則理寬之則亂何以明其然也近
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審于為政之理故嚴刑峻
法破奸軌之膽海內(nèi)清肅天下密如薦勛祖廟享號
中宗計筭見效優(yōu)于孝文元帝即位多行寬政卒以
墮損威權(quán)始奪遂為漢室基禍之主政道得失于斯
可監(jiān)昔孔子作春秋褒齊桓懿晉文嘆管仲之功夫
豈不美文武之道哉誠達權(quán)救敝之理也故圣人能
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以為結(jié)繩之約可復理
亂秦之緒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圍夫熊經(jīng)鳥伸
雖延歷之術(shù)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
續(xù)骨之膏□為國之法有似理身平則致養(yǎng)疾則攻
焉夫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德教者興平之梁肉也
夫以德教除殘是以梁肉理疾也以刑罰理平是以
藥石供養(yǎng)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運之會自數(shù)世
以來政多恩貸馭委其轡馬駘其銜四牡橫奔皇路
傾險方將拑勒鞬辀以救之豈暇鳴和鑾清節(jié)奏哉
昔高祖令蕭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斬
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文帝雖除肉刑當劓者
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右趾
者既殞其命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
殺也當此之時皆思復肉刑至景帝元年乃下詔曰
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民乃定律減笞輕
捶自是之后笞者得全以此言之文帝乃重刑非輕
之也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平也必欲行若言當大定
其本使人主師五帝而式三王蕩亡秦之俗遵先圣
之風棄茍全之政蹈稽古之蹤復五等之爵立井田
之制然后選稷契為佐伊呂為輔樂作而鳳凰儀擊
石而百獸舞若不然則多為累而已
  上太宗勤政疏      唐岑文本
臣聞開撥亂之業(yè)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
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業(yè)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
也今雖億兆乂安方隅寧謐既承喪亂之后又接雕
弊之余戶口減損尚多田疇墾辟猶少覆燾之思著
矣而瘡痍未復德教之風被矣而資產(chǎn)屢空是以古
人譬之種樹年祀綿遠則枝葉扶□若種之日淺根
本未固雖壅之以黑墳暖之以春日一人搖之必致
枯槁今之百姓頗類于此常加含養(yǎng)則日就茲息暫
有征役則隨日雕耗雕耗既甚則人不聊生人不聊
生則怨氣充塞怨氣充塞則離叛之心生矣故帝舜
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國曰人以君為命故可
愛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猶舟也人猶水
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雖休勿
休日慎一日者良為此也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
安危之機上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在念明選舉慎
賞罰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為善在于
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頤神養(yǎng)性省游畋之娛去奢從
儉減工役之費務(wù)靜方內(nèi)而不求辟土載櫜弓矢而
無忘武備凡此數(shù)者雖為國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
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則至道之美與三王
比隆億載之祚與天地長久雖使桑榖為妖龍蛇作
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晉地猶當轉(zhuǎn)禍為福變?yōu)臑?br />祥臣聞古人有言農(nóng)夫勞而君子養(yǎng)焉愚者言而智
者擇焉□陳狂瞽伏待斧鉞
  皇帝親庶政頌


    呂溫
 臣聞光宅大寶茂育群生神而明之必在上圣然
 則所同者道所異者時或以垂拱仰成或以勵精
 自致及乎俗躋仁壽理洽時雍弛張之政不殊勞
 逸之功則倍我皇帝體至化含元精苞干剛履坤
 順誕膺駿命恢纂鴻休宣八圣之重光集百靈之
 奧祉如天之燾如地之容鼓義為雷霆奮仁為風
 雨干璇衡而轉(zhuǎn)七曜懸金鏡而納九圍廓氛沴而
 川澄沓禎祥而山委昔軒轅氏斬蚩尤滅火帝功
 至大矣若非仗風后之助受元女之符未能□也
 陶唐氏誅四罪定水災德至厚矣若非大舜之登
 庸伯禹之盡力未能成也湯以伊尹為相始成殷
 功武以太公為師乃康周道高宗紹復資傅說啟
 沃之言宣王中興賴山甫將明之效今陛下太康
 四海雄軼二紀百姓不知其日用群臣無望于清
 光而乃業(yè)邁乎前王功高乎古烈圣作物□孰知
 其源竊以管窺天倪蠡挹溟量庶乎大略可得而
 言焉陛下自代天統(tǒng)物之初則以屈己濟人為意
 虔臨庶政窮總?cè)f樞四冊賢良六親郊祀勤恤于
 理本盡瘁于生靈詳曠代之所未詳慮列辟之所
 未慮夏巢異而方食寒星在而求衣寸陰不舍于
 論思子夜猶顴乎啟事除一物之患而品類以安
 伸匹夫之□而庶獄自直棄瑕而錄用含垢而宥
 過小善可紀必拔于宸衷片言有孚不忘于睿聽
 至如天時之豐約地利之夷險邦賦之盈虛師律
 之貞暴閭閻之疾苦稼穡之艱難人風之情偽吏
 理之得失莫不密歸神筭潛納皇明雖陰陽不能
 以氣欺雖鬼神不能以形遁何細而不及何大而
 不包何秘而不彰何難而不就猶復登臺念在險
 之慘聞樂思向隅之情御裘感裋褐之寒臨膳憂
 簞食之餒日慎一日既泰而不自泰既安而不自
 安兢兢乎業(yè)業(yè)乎此其所以廣運而有成全功之
 克舉者也然而感覆燾之恩者欲天之彌高荷容
 載之德者欲地之彌厚仰照臨之明者欲日月之
 彌光微臣被淳風飲元澤親挹行事親□升平憂
 勞誠難愿陛下勉之而已美善誠盡愿陛下保之
 而已若夫雖休勿休元默優(yōu)柔君上之體也遹觀
 厥成蹈舞頌聲臣下之職也為而不有德莫至焉
 知而不稱罪莫大焉臣某敢昧死再拜稽首獻皇
 帝親庶政頌一首其詞曰
士師邁德元皇儲慶幽而復曜高祖受命貞觀致理
開元殷盛艱而復康皇帝親政受命維何邈萬斯年
親政維何夕惕干干天道福謙我則奉天人生在勤
我則率先憂堯之心勞禹之形求人之瘼思國之經(jīng)
年亦豐止御膳不馨夜如何其皇寢未寧修文偃武
太和氤氳海不揚波天無織氛鳥章之長椎髻之君
會朝明庭其從如云巍巍崇崇于穆昭融宜播大樂
以宣皇風鏗鏘盛德蹈厲神功下臣作頌永示無窮
  政不忍欺賦
以愛養(yǎng)人
為本為韻
蔣防
政之至也物全其真德之至也信洽于人不矜不能
彼則先之于戒令無偏無黨我則獨寄于真淳諒保
政以自睦乃去邪而得仁不然曷以奸歸曲直從伸
風俗優(yōu)游而向化草木條暢而和春者哉觀夫穆穆
時和溫溫廣德漸之以忠信紀之以刑賞奉圣日之
貞明助南風之長養(yǎng)于以任人而任德豈惟舉直而
錯枉戴星從事我且亦務(wù)其劬勞鳴琴在堂我又不
違其偃仰是知循名法者非鴻淳之盛代施慘烈者
異冬日之可愛茍和順以積中故信誠而發(fā)內(nèi)人知
我所奚憂險易之爭政致平康誰假韋弦之佩事無
事為無為清凈而時惟昭泰簡易而人不驅(qū)馳物無
欺兮彝倫式序政有經(jīng)兮百度咸宜布和為風而偃
草降德為澤而濡枝匪寬猛以取濟匪恩威而自施
一德旁流齊是非于眾庶三無合則混情性于高卑
豈不以酌元和□誠悃遷善者斯焉而取斯懷慝者
損之而又損君子謂是政也為邦家之大本
  賀皇帝聽政表      宋文天祥
思皇烈考誕受寶龜于穆嗣王甫攽治象慈簾保佑
熙政闿明恭惟皇帝陛下德實天生動為世則入于
翼室稱元子以宅宗出自應門會諸侯而作誥欽奉
怡愉之訓爰親兢業(yè)之幾既兩宮垂拱以無為四海
謳歌而來覲臣屬縻郡國隃戀闕庭御筵和殿之正
朝愿光祖烈奉紫云樓之盟誓第守藩條
  親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
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
所以為泰上之情壅閼而不得下敷下之情間隔而
不得上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交則泰不
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shù)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guān)
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
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常一日廢可謂勤
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弈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
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惴惴而退上何嘗
問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
上遠于萬里雖欲言而無由言也愚以為欲上下之
交莫若復古內(nèi)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之外為
外朝詢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
門之內(nèi)曰內(nèi)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
適路寢聽政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
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
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
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
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
內(nèi)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視朝也又北
曰兩儀門其內(nèi)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
內(nèi)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
正旦冬至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
英殿進士則從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
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nèi)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
穿靴蓋亦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
朝象太微也外朝象天市也內(nèi)朝象紫微也自古然
矣國朝圣節(jié)正旦冬至大朝則奉天殿即古之正朝
也常朝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nèi)朝獨缺然非
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洪武
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
右大臣蹇義夏原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
壅隔之患哉今內(nèi)朝無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
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
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屢朝大臣
于便殿講論天下事將大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
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惟陛下遠法圣祖近
法孝宗盡□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御文華武
英殿做古內(nèi)朝之意大臣或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
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jù)所
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
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
而道之如此則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
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nèi)
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徒無近世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世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
而已

 蒞政部紀事
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
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
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
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
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
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說苑政理篇成王問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
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而
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
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善之則畜也不善
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
攻其主而歸神農(nóng)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無懼也
通鑒周宣王嘗晏起姜后脫簪于永巷待罪王于是
勤于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治
晏子問下篇景公問晏子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
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不無雩途其
清不無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
也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
堅內(nèi)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遫亡也
孔子家語賢君篇齊景公來適魯舍于公館使晏嬰
迎孔子孔子至景公問政焉孔子答曰政在節(jié)財公
悅又問曰秦穆公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國
雖小其志大其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
和法無私而令不偷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
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景公曰善

孔叢子嘉言篇夫子適齊晏子就其館既宴其私焉
曰齊其危矣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谷其不
顛覆亦難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齊為游息之館當或
可救子幸不吾隱也夫子曰夫死病無可為醫(yī)夫政
令者人君之銜轡所以制下也今齊君失之已久矣
子雖欲挾其辀而扶其輪良弗及也抑猶可以終齊
君及子之身過此以往齊其田氏矣
韓子外儲說篇齊景公之晉從平公飲師曠侍坐始
坐景公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將奚以教寡人師曠曰
君必惠民而已中坐酒酣將出又復問政于師曠曰
太師奚以教寡人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
師曠送之又問政于師曠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矣
景公歸思未醒而得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
景公之二弟也甚得齊民家富貴而民悅之擬于公
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謂我惠民者使我與二弟爭民
耶于是反國發(fā)倉廩以賦眾貧散府余財以賜孤寡
倉無陳粟府無余財宮婦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祿
米鬻德惠施于民也已與二弟爭居二年二弟出走
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晉
禮記檀弓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
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
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
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
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家語賢君篇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之
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
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戾則民壽矣
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云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
辨政篇子貢問于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夫子曰政
在節(jié)財魯君問政夫子曰政在諭臣葉公問政夫子
曰政在悅近而來遠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
同然政在異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
乎臺榭淫乎苑囿五官伎樂不懈于時一旦而賜人
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jié)財魯君有臣三人內(nèi)
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
諭臣夫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曰
政在悅近而來遠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詩不云乎
喪亂蔑資莫惠我?guī)煷藗莩薏还?jié)以為亂者也又
曰匪其止共惟王之□此傷奸臣蔽主以為亂也又
曰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察此
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孔叢子公儀篇穆公問子思曰吾聞龍欄氏子不孝
其行何如對曰臣聞明君之為政尊賢以崇德舉善
以勸民則四方之內(nèi)孰敢不化若夫過行是細人所
識不治其本而問其過臣不知所以也公曰善
對魏王篇信陵君問曰古之善為國者至于無訟其
道何由答曰由乎政善也上下勤德而無私德無不
化俗無不移眾之所譽政之所是也眾之所毀政之
所非也毀譽是非與政相應所以無訟也
漢書宣帝本紀地節(jié)二年五月上始親政事今群臣
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
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
通鑒漢宣帝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及親政事勵
精為治
魏志文帝本紀黃初五年五月有司以公卿朝朔望
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
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大事初定其
命維新其令太宰司徒已下詣都堂□議政道諸所
因革務(wù)盡事中
成帝本紀咸康六年秋七月乙卯初依中興故事朔
望聽政于東堂
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七年五月甲子帝臨朝堂
引見公卿已下決疑政錄囚徒
孝文帝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
以濟益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常必躬親不以寒
暴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尋省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wù)
于周洽
大唐新語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始躬親政事詔曰
有隋御宇政刻刑煩上懷猜阻下無和暢至使朋友
游好慶吊不通卿士聯(lián)官請問斯絕自今已后宜革
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布告天下使知朕意由
是風俗一變澆漓頓革矣
唐書張元素傳元素授景州錄事□軍太宗即位問
以政對曰自古未有如隋亂者得非君自專法日亂
乎且萬乘之尊身決庶務(wù)日斷十事五不中中者信
善有如不中者何一日萬機積其失不亡何待若上
賢右能使百官善職則高居深拱疇敢犯之隋末盜
起爭天下者不十數(shù)余皆保城邑以須有道聽命是
欲背上怙亂者果鮮特人君不能安之而挻之亂也
以陛下圣神跡所以危鑒所以亡日慎一日雖堯舜
何以加帝曰善
長孫無忌傳無忌與褚遂良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
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帝亦賓禮老臣拱己以
聽綱紀設(shè)張此兩人維持之也既二后廢立計不合
奸臣陰圖帝暗于聽受卒以屠覆自是政歸武氏幾
至亡國
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元年五月乙卯御紫宸殿上
謂宰臣曰為政之道自古所難李石對曰朝廷法令
行則易
北夢瑣言唐文宗皇帝謂宰臣曰太宗得魏征采拾
闕遺弼成圣政今我得魏于疑似之間必極匡諫
雖不敢希及正觀之政庶幾處無過之地
唐宣宗皇帝好儒雅每直殿學士從容未嘗不諭前
代興亡頗留心貢舉嘗于殿柱上自題曰鄉(xiāng)貢進士
李某或宰臣出鎮(zhèn)賦詩以贈之詞皆清麗凡對宰臣
言政事即終日忘倦洎僖宗皇帝好蹴球斗雞為樂
自以能于步打謂俳優(yōu)石野□曰朕若作步打進士
亦合得一狀元野□對曰或遇堯舜禹湯作禮部侍
郎陛下不免且落第帝笑而已原其所好優(yōu)劣即圣
政可知也
東觀奏記上臨御天下得君人法每宰臣延英奏事
喚上階后左右前后無一人至纔處分坐宸威不可
仰視奏事下三四刻龍顏忽怡然謂宰臣曰可以閑
話矣自是詢閭里間事話宮中燕樂無所不至一刻
已來宸威復整肅是將還宮也必有戒勵之言每謂
宰臣曰長愛卿負朕撓法后度不得相見度量如此
趙國公令狐绹每謂人曰十年持政柄每延英奏對
雖嚴冬盛寒亦汗流浹背
遵堯錄真宗自即位既旦御前殿中書樞密院三司
開封尹審刑院及請對官以次奏事至辰后還宮進
食少時復御便殿視事或閱軍事講習武藝多至巳
午間夜則召侍講學士諮訪政事或至中夜還宮
曲洧舊聞宣仁同聽政日以內(nèi)外臣僚所上章疏令
御藥院繕寫各為一大冊用黃綾裝背標題姓名置
在哲宗御座左右欲其時時省覽或曰此事出于簾
幃獨斷外廷初不知也予見故族大家子弟往往皆
能言之
老學庵筆記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廷及
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
蓋更終則上御盥櫛以俟明出御朝也祖宗勤于政
事如此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七年七月壬子尚書省奏歲
以羊三萬賜西北路戍兵上問如何運致宰臣不能
對上曰朕雖退朝留心政務(wù)不遑安寧卿等勿謂細
事非帝王所宜問以卿等于國家之事未嘗究心故
問之耳
明昭代典則洪武二年上謂侍讀學士詹同曰以仁
義定天下雖遲而長久以詐力取天下雖易而速亡
鑒于周秦可見矣故周之仁厚可以為法秦之暴虐
可以為戒若漢唐宋之政治亦互有得失但當取其
所長而舍其所短若概曰漢唐宋而不審擇于是非
則得失混淆矣
大政紀洪武十八年五月上與侍臣論勤政之道上
謂侍臣曰朕夙與視朝日高始退至午復出迨暮乃
罷日間所決事務(wù)恒默坐審思有未當者雖中夜不
寐籌慮得當然后就寢侍臣對曰陛下勵精圖治天
下蒼生之福但圣體過勞上曰吾豈好勞而惡安向
者天下未寧吾饑不暇食倦不暇寢今天下已安四
方無事高居宴樂亦豈不愿顧自古國家未有不以
勤而興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決于此
甚可畏也安敢暇逸
剪勝野聞太祖勤于庶政每臨食匕箸屢廢思得一
事即以片紙書之綴于裳衣或得數(shù)事則累然滿身
若懸鶉焉臨朝則一一行之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四年七月上視朝百官奏事退
召侍臣語久之時方五鼓侍臣請曰圣躬勤勞請少
休上曰朕在宮中嘗周思庶事一事未行或行未善
即不寢至旦必行乃安久亦忘勞誠念才德不逮若
不專志勤思何由政善民理也
大政紀永樂五年四月庚子上與侍臣論政貴盡群
情上曰朕與卿等論政事每不覺坐久或謂朕曰語
多傷氣非調(diào)養(yǎng)之道當務(wù)簡為貴朕語之曰人君用
貴簡默但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
訪然后得之非好多言也侍臣對曰舜無為而治然
亦好問好察邇言豈舜不貴簡默哉上曰不如是不
足以盡群情
弘治十三年正月大學士劉健等請勵精勤政上嘉
納之健等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罷日省萬幾
祖宗黎明視朝每日奏事二次邇者視朝太遲散歸
或至昏黑四裔朝貢奚所觀瞻庶府文移多至寢閣
矧今各邊啟釁四方薦災尤為可慮怠荒是戒勵精
是圖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也
名山藏臣林記張孚敬入內(nèi)閣言臣一歲有余所奉
御書札諭已二百余道從古人君總覽萬幾無盛今
日宜命官纂次并后來者名曰嘉靖政要從之
昭陵編年史隆慶元年正月初七日傳示免朝至十
一日復示免朝科臣魏時亮言皇上初政甫及一旬
免朝至再得非獻諛者以先帝為詞乎先帝初年日
御經(jīng)筵親賢納諫二十載無倦晚歲雖云不朝而明
于親輔臣剛于制近習斷于去奸邪故群小畏法庶
政不紊奈何以初政而遽怠乎奏留中

 蒞政部總論
書經(jīng)
  虞書大禹謨
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
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
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德非徒善而已惟當有以善其政政非徒法而
 已在乎有以養(yǎng)其民六府三事即養(yǎng)民之政也水
 火金木土谷或相制以泄其過或相助以補其不
 足而六者無不修矣六者既修民生始遂不可以
 逸居而無教故為之惇典敷教以正其德通功易
 事以利其用制節(jié)謹度以厚其生使皆當其理而
 無所乖則無不和矣敘者各順其理而不汨陳以
 亂其常也歌者以九功之敘而詠之歌之言九者
 既已修和各由其理民享其利莫不歌詠而樂其
 生也然始勤終怠者人情之??职拆B(yǎng)既久怠心
 必生則已成之功不能保其久而不廢故當有以
 激勵之其勤于是者則戒喻而休美之其怠于是
 者則督責而懲戒之然又以事之出于勉強者不
 能久故復即其前日歌詠之言協(xié)之律呂播之聲
 音用之鄉(xiāng)人用之邦國以勸相之使其歡欣鼓舞
 趨事赴功不能自已而前日之成功得以久存而
 不壞也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也六者財用之所自出
 故曰府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也三者人事之所當
 為故曰事舜因禹言養(yǎng)民之政而推其功以美之
 也
  周書洪范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
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食貨所以養(yǎng)生也祭祀所以報本也司空掌土
 所以安其居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其性也司寇掌
 禁所以治其奸也賓者禮諸侯遠人所以往來交
 際也師者除殘禁暴也
禮記
  禮運
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
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
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
之固也



藏猶安也君者政之所自出故政不正則君位
 危書言天工人其代之典曰天敘禮曰天秩是人
 君之政必本于天而效法之以布命于下也社祭
 后土也因祭社而出命是效地之政有事于祖廟
 而出命是仁義之政有事于山川而出命是興作
 之政有事于五祀而出命是制度之政效地者效
 其高下之勢以定尊卑之位也仁義者仁以思慕
 言義以親□言思慕之心無窮而親□之殺有定
 又親親仁也尊尊義也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
 祖而尊尊之義隆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而
 親親之仁篤也興作之事非材不成故于山川制
 度之興始于宮室故本五祀夫安上治民莫善于
 禮圣人庸禮之政如此故身安而國可保也
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
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
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
過之地也



此承上章言政之事謂圣人所以參贊天地之
 道擬并鬼神之事凡以治政而已故處天地鬼神
 之所存則天高地下萬物散殊圣人法之此禮之
 所以序也玩天地鬼神之所樂則流而不息合同
 而化圣人法之此民之所以治也四時本于天百
 貨產(chǎn)于地人生于父而德成于師此四者君以正
 用之謂人君正身修德順天之時因地之利而財
 成其道輔相其宜以左右民使之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然后設(shè)為庠序?qū)W校之教申之以孝弟焉則有以
 富之教之而治道得矣然其要在君之自正其身
 立于無過之地而后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管子
  四時篇
管子曰刑德者四時之合也刑德合于時則生福詭
則生禍是故春行冬政則雕行秋政則霜行夏政則
燠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fā)五政一政曰論幼孤
舍有罪二政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政曰凍解修溝瀆
復□人四政曰端險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無殺
麑夭無蹇華絕芊五政茍時春雨乃來夏行春政則
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
日發(fā)五政一政曰求有功發(fā)勞力者而舉之二政曰
開久墳發(fā)故屋辟故窌以假貸三政曰令禁扇去笠
毋扱免除急漏田廬四政曰求有德賜布施于民者
而賞之五政曰令禁罝設(shè)禽獸毋殺飛鳥五政茍時
夏雨乃至也秋行春政則榮行夏政則水行冬政則
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fā)五政一政曰禁博塞
圉小辯斗譯跽二政曰毋見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
農(nóng)趣聚收四政曰補缺塞坼五政曰修墻垣周門閭
五政茍時五谷皆入冬行春政則泄行夏政則雷行
秋政則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fā)五政一政曰
論孤獨恤長老二政曰善順陰修神祀賦爵祿授備
位三政曰效會計毋發(fā)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
盜賊者有賞五政曰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五政茍
時冬事不過所求必得所惡必伏是故春雕秋榮冬
雷夏有霜雪此皆氣之賊也刑德易節(jié)失次則賊氣
遫至賊氣遫至則國多災殃是故圣王務(wù)時而寄政
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
于天地之行也
賈誼新書
  大政上
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
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
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
命也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故國以民為存
□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
為命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功也故國以為功君
以為功吏以為功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弱強吏
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聞之于政也
民無不為力也故國以為力君以為力吏以為力故
夫戰(zhàn)之勝也民欲勝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
也民欲存也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則莫能以
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則莫能以得矣故率民
而戰(zhàn)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故其民之于其上也
接敵而喜進而不能止敵人必駭戰(zhàn)由此勝也夫民
之于其上也接敵而懼退必走去戰(zhàn)由此敗也故夫
災與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嗚呼戒之戒之
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嗚呼戒之戒之行之善也
萃以為福已矣行之惡也萃以為災已矣故受天之
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災則亦無怨天矣行自為取
之也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知惡而弗改必受天殃
天有常福必與有德天有常災必與奪民時故夫民
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
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知善而弗行
謂之狂知惡而不改謂之惑故狂夫與惑者圣王之
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嗚呼戒之戒之豈其以狂與惑
自為之明君而君子乎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
之如讎然后禍災可離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誅賞
之慎焉故與其殺不辜也寧失其有罪也故夫罪也
者疑則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則附之與已則此毋
有無罪而見誅毋有有功而無賞者矣戒之哉戒之
哉誅賞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
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則弗遂誅也故不肖得改也故
一功疑則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勸也是以上有仁譽
而下有治名疑罪從去仁也疑功從予信也戒之哉
戒之哉慎其下故誅而不忌賞而不曲不反民之罪
而重之不滅民之功而棄之故上為非則諫而止之
以道紀之下為非則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
故雖有不肖民化而則之故雖昔者之帝王其所貴
其臣者如此而已矣人臣之道思善則獻之于上聞
善則獻之于上知善則獻之于上夫民者唯君者有
之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
功以貧苦民為罪故君以知賢為明吏以愛民為忠
故臣忠則君明此之謂圣王故官有假而德無假位
有卑而義無卑故位下而義高者雖卑必貴位高而
義下者雖義必窮嗚呼戒之哉行道不能窮困及之
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見而不可得揜者行也
故夫言與行者智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是以智
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災故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
災之本也道者福之本祥者福之榮也無道者必失
福之本不祥者必失福之榮故行而不緣道者其言
必不顧義矣故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
之后民以相罵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
不足以為榮矣故君子之貴也士民貴之故謂之貴
也故君子之富也士民樂之故謂之富也故君子之
貴也與民以福故士民貴之故君子之富也與民以
財故士民樂之故君子富貴也至于子孫而衰則士
民皆曰何君子之道衰也數(shù)也不肖暴者禍及其身
則士民皆曰何天誅之遲也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
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簡士苦民者是謂愚敬士安民
者是謂智夫愚智者士民命之者故夫民命者大族
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敵也嗚呼
戒之哉與民為敵者民必慎之君為能善則吏必能
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
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過也嗚呼戒之戒之故
夫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后士民道也率之以義然后
士民義也率之以忠然后士民忠也率之以信然后
士民信也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
其如響曲折而從君其如景矣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君鄉(xiāng)善于此則共默協(xié)民皆鄉(xiāng)善于彼矣猶景之象
形也君為惡于此則啍啍然協(xié)民皆為惡于彼矣猶
響之應聲也故是以圣王而君子乎執(zhí)事而臨民者
日戒慎一日則士民亦曰戒慎一日矣以道先民也
道者圣王之行也文者圣王之辭也恭敬者圣王之
容也忠信者圣王之教也圣人也者賢知之師也仁
義者明君之性也故堯舜禹湯之治天下也所謂明
君也士民樂之皆即位百年然后崩士民猶以為大
數(shù)也桀紂所謂暴亂之君也士民苦之皆即位十年
而滅士民猶以為大久也故夫諸侯者士民皆愛之
則其國必興矣故士民皆苦之則國必亡矣故夫士
士民者國家之所樹而諸侯之本也不可輕也嗚呼
輕本不祥實為身殃戒之哉戒之哉
  大政下
易使喜難使怒者宜為君識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
宜為貴故曰刑罰不可以慈民簡泄不可以得士故
欲以刑罰慈民辟其猶以鞭狎狗也雖久弗親矣故
欲以簡泄得士辟其猶以弧怵鳥也雖久弗得矣夫
士者弗敬則弗至民者弗愛則弗附故欲求士必附
惟恭與敬忠與信古今無易矣渚澤有枯木而國無
枯士矣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士有不
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賢矣吏
賢而民治矣故見其民而知其吏見其吏而知其君
矣故君功見于選吏吏功見于治民故勸之其上者
猶其下而上□矣此道之謂也故治國家者行道之
謂國家必寧信道而不為國家必空故政不可不慎
也而吏不可不選也而道不可離也嗚呼戒之哉離
道而災至矣無世而無圣或不得知也無國而無士
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嘗無圣也而圣不得圣王則弗
起也國未嘗無士也不得君子則弗助也圣明則士
暗飾矣故圣王在上位則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
有也故王者衰則士沒矣故暴亂位上則千里而有
一人則猶比肩也故國者有不幸而無賢士矣故自
古而至于今澤有無水國無無士故士易得而難求
也易致而難留也故求士而不以道周□境內(nèi)不能
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則國中多有之此之謂士
易得而難求也故待士而以敬則士必至矣待士而
不以道則士必去矣此之謂士易致而難留也王者
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故因是國也而
為安因是民也而為治故湯以桀之亂為治武王以
紂之北卒為強故民之治亂在于吏國之安危在于
政是以明君在于政也慎之于吏也選之然后國興
也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
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
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吏之善者君
之功也是故君明而吏賢而民治矣故茍上好之其
下必化之此道之政也夫民為言萌也萌之為言也
盲也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無不化也故曰民萌
民萌哉直言其意而為之名也夫民者賢不肖之杖
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者休焉技能輸焉
忠信飾焉故民者積愚也故夫民者雖愚也明上選
吏焉必使民與焉故士民譽之則明上察之見歸而
舉之故士民苦之明上察之見非而去之故王者取
吏不忘以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
吏于民然后隨之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
愛焉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有
歸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有歸則千人之吏也萬
人愛之有歸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也撰卿相
焉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
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
之然后國豐富也故國豐且富然后君樂也忠臣之
功也臣之忠者君之明也臣忠君明此之謂政之綱
也故國也者行之綱然后國臧也故君之信在于所
信所信不信雖欲論信也終身不信矣故所信不可
不慎也事君之道不過于事父故不肖者之事父也
不可以事君事長之道不過于事兄故不肖者之事
兄也不可以事長使下之道不過于使弟故不肖者
之使弟也不可以使下交接之道不過于為身故不
肖者之為身也不可以接友慈民之道不過于愛其
子故不肖者之愛其子不可以慈民居官之道不過
于居家故不肖者之于家也不可以居官夫道者行
之于父則行之于君矣行之于兄則行之于長矣行
之于弟則行之于下矣行之于身則行之于友矣行
之于子則行之于民矣行之于家則行之于官矣故
士則未仕而能以試矣圣王選舉也以為表也言之
然后知其問謀焉然后知其極任之以事然后知其
信故古圣王君子不素距人以此為明察也國之治
政在諸侯大夫士察之理在其與徒君必擇其臣而
臣必擇所與故察明者賢乎人之辭不出于室而無
不見也察明者乘人不出其官而無所不入也故王
者居于中國不出其國而明于天下之政何也則賢
人之辭也不離其位而境內(nèi)親之者謂之人為之行
也故愛人之道言之者謂之其府欲愛人之道行之
者謂之其禮故忠諸侯者無以易敬士也忠君子者
無以易愛民也諸侯不得士則不能興矣故君子不
得民而不能稱矣故士能言道而弗能行者謂之器
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謂之用能言而能行之者謂之
實故君子訊其器任其用乘其實而治安興矣嗚呼
人耳人耳諸侯即位享國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國無
君也官有政長而民有所攸屬而政有命國無吏也
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政有命國無人也何也君之
為言也考也故君也者道之所出也賢人不舉而不
肖人不去此君無道也故政謂此國無君也吏之為
言理也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也上為非而不敢諫下
為善而不知勸此吏無理也故政謂此國無吏也官
駕百乘而食食千人近側(cè)者不足以問諫而有朝假
不足以考度故政謂此國無人也嗚呼悲哉君者群
也無人誰據(jù)無據(jù)必蹶政謂此國素亡也
申鑒
  政體
惟先□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賢四曰
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業(yè)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賢
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業(yè)惟敦是謂政體也致
治之術(shù)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
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
政末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
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圣
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
矣是謂四患興農(nóng)桑以養(yǎng)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
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tǒng)其法
是謂五政民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觀
以善雖使布五教咎繇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
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游民
野無荒業(yè)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yǎng)生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治者必
本乎真實而已故在上者審則儀道以定好惡善惡
要于功罪毀譽效于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
詐偽以蕩眾心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
無不彰俗無奸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賭利害之存
乎已也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nèi)不忒惑外無異望
慮其睹去僥幸無罪過不憂懼請謁無所聽財賂無
所用則民志平矣是謂正俗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
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化
其情也桎梏鞭樸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
況于刑乎小人不忌刑況于辱乎若夫中人之倫則
刑禮兼焉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教化
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涂是謂章化小人之情
緩則驕驕則恣恣則急急則怨怨則畔危則謀亂安
則思欲非威強無以懲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
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則寄之內(nèi)政有事則用之軍旅
是謂秉威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
勸善罰以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
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徒慎其刑也罰妄行則惡不
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
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治矣是謂統(tǒng)法四患
既蠲五政既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而
不失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肅
而治垂拱揖遜而海內(nèi)平矣是謂為政之方也
性理會通
  論政
龜山楊氏曰書曰德惟善政孔子曰為政以德離道
德而為政事非先王之政事也
書曰德惟善政則以德為政也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則以禮用刑也有德禮則刑政在其中矣
政者正也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天下從之
朱子曰為政如無大利害不必議更張則所更一事
未成必哄然成紛擾卒未已也至于大家且假借之
故子產(chǎn)引鄭書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蒞政部雜錄
荀子王制篇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
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
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
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韓子六反篇古者有諺曰為政猶沐也雖有棄發(fā)必
為之愛愛棄發(fā)之費而忘長發(fā)之利不知權(quán)者也
參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
道魁柄統(tǒng)化綱紐爻象內(nèi)動吉兇外起五緯錯順應
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文昌統(tǒng)錄詰責臺輔百
官有司各典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
十度度竟復更始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佚亢
滿違道或臣邪行不順軌弦望盈縮乖變兇咎執(zhí)
法刺譏詰過貽主辰極受正優(yōu)游任下明堂布政國
無害道
冊府元龜蚩蚩蒸民不能自治天生圣哲以為司牧
去危就安民之心也定亂致治君之政也非復應天
順人乘時設(shè)教則禍難無息康寧無冀矣故運四時
咸品物健而不息明而下濟天之常道也任百工熙
庶績道之以德御之以威國之善經(jīng)也千齡不易百
代可知是知弦弧剡矢禍亂遂平制禮作樂風俗乃
變弛而張之是謂政教引而伸之稱為化原御宇造
物與民更始釋此不足征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