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倫匯編皇極典登極部之1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登極部匯考一
  陶唐氏(按帝紀自五帝前俱為補紀而登極斷自唐虞者紀則取其備登極之事必從所信也)

帝堯起唐侯即天子位
按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娶陳
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按竹書紀年帝堯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按帝王世紀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
邰氏女曰姜源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
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妃娵訾氏女曰常
儀生帝摯帝摯之母于四人中班最下而摯于兄弟
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
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
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封摯于高

按路史帝堯陶唐氏姬姓高辛氏之第二子也母陳
豐氏曰慶都嘗觀三河之首赤帝顯圖奄然風雨慶
都遇而萌之黃云覆之震十有四月而生于丹陵曰
堯是曰放勛年十三佐摰封植受封于陶明人察物
昭義崇仁禁詐偽正法度不廢窮民不敖亡告厎德
靡懈百姓和欣于是改國于唐年十有七踐帝位曰
陶唐氏都于平陽
  有虞氏
帝舜受唐禪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堯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
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cè)陋師錫帝曰
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
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
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
曰欽哉 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浚哲
文明溫恭允塞元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
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
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
可績?nèi)d汝陟帝位舜讓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
于文祖



上日朔日也受終者堯于是終帝位之事而舜
 受之也文祖者堯始祖之廟也
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
山川□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
于群后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
覲東后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
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fù)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
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
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五載一巡守
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
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
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zāi)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
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
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載
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月正
元日舜格于文祖



月正正月也元日朔日也蘇氏曰舜受終告攝
 此告即位也
按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
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
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
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舜父瞽叟
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
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
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
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
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
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cè)舜年二十以孝聞三
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
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
媯汭內(nèi)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
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
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
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
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fù)欲殺之使舜上涂
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
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
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
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
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
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
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fù)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
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
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舜舉八
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
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昔帝鴻
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
□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
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
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
之三兇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魑
魅堯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
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
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
按竹書紀年帝舜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夏后氏
帝禹受虞禪即天子位(
按據(jù)五帝三王之說則夏殷周例俱當稱王史記唯周本
 紀稱王夏殷俱仍稱帝今亦從其舊云)

按書經(jīng)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
承于帝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
德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稽于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益
曰都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
四海為天下君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益曰吁
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
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千百
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
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
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帝曰俞地平天
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帝曰格汝禹朕
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總朕師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
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
在茲惟帝念功帝曰皋陶惟茲臣庶罔或干予正汝
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
協(xié)于中時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
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
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
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
方風動惟乃之休帝曰來禹洚水警予成允成功惟
汝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
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
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shù)在汝躬汝能陟元后人
心惟危道心惟徽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無稽之言勿
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
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
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禹曰枚
卜功臣惟吉之從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
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卜不習
吉禹拜稽首固辭帝曰毋惟汝諧正月朔旦受命于
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舜即政三十三年命禹代己禹辭不獲免乃以
 明年正月朔旦受終事之命于舜神靈之宗廟總
 率百官順帝之初攝故事言與舜受禪之初其事
 悉皆同也
按史記夏本紀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帝舜崩
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
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按竹書紀年帝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
邦國
帝啟繼世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
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
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
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
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按竹書紀年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諸
侯于鈞臺諸侯從帝歸于冀都大饗諸侯于璇臺
帝太康以帝啟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啟崩子帝太康立
按竹書紀年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
帝仲康以帝太康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
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
按竹書紀年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鄩
按鄭樵通志三王紀帝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
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
后羿距之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徯于洛之汭述大
禹之戒而作五子之歌羿之祖世為射官天子賜之
弓矢使司射夏之衰也自鉏遷于窮石號有窮氏太
康不得入國羿遂廢之立其弟仲康
帝相以帝仲康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中康崩子帝相立
按竹書紀年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帝少康中興滅過戈即天子位
按左傳哀公元年伍員曰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
鄩滅夏后相后□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
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
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
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
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fù)禹
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按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按竹書紀年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諸侯來朝
帝予以帝少康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按予
一作杼

按竹書紀年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
帝槐以帝予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予崩子帝槐立
按槐
一作芬

按竹書紀年帝芬元年戊子帝即位
帝芒以帝槐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槐崩子帝芒立
按竹書紀年帝芒元年壬申帝即位以元珪賓于河
帝泄以帝芒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芒崩子帝泄立
按竹書紀年帝泄元年辛未帝即位
帝不降以帝泄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按竹書紀年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
帝□以帝不降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不降崩弟帝□立
按竹書紀年帝□元年戊戌帝即位
帝□以帝□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崩子帝□立
按竹書紀年帝□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帝孔甲以帝不降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崩立帝不降之子是為帝孔甲
按竹書紀年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帝皋以帝孔甲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孔甲崩子帝皋立
按皋
一作昊

按竹書紀年帝昊元年庚辰帝即位
帝發(fā)以帝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皋崩子帝發(fā)立
按竹書紀年帝發(fā)元年乙酉帝即位
帝履癸以帝發(fā)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夏本紀帝發(fā)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商
成湯革夏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湯誓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
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
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
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臺夏王
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
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輔予一人致天
之罰予其大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
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按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從先王居當是時夏桀為
虐政荒淫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
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于有娀之
虛桀□于鳴條夏師敗績諸侯心服湯乃踐天子位
平定海內(nèi)湯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會以晝
按逸周書殷祝解篇湯放桀而復(fù)薄三千諸侯大會
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
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故天下者惟有道者理之
惟有道者紀之惟有道者宜久處之湯以此讓三千
諸侯莫敢即位然后湯即天子之位
按呂氏春秋慎大篇桀為無道暴戾頑貪湯乃惕懼
憂天下之不寧令伊尹往視夏伊尹奔夏三年反報
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眾眾志不
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湯
發(fā)師未接刃而桀走湯立為天子夏民大悅?cè)绲么?br />親朝不易位農(nóng)不去疇商不變肆
按竹書紀年成湯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
帝外丙以成湯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
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按竹書紀年外丙元年乙亥即位居亳
帝仲壬以帝外丙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
壬是為帝中壬
按竹書紀年仲壬元年丁丑王即位居亳
帝太甲以太孫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
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廟罔不祗
肅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
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
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后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嗣
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聞伊
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旁求俊彥啟迪
后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德惟懷永圖若虞機
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懌
萬世有辭王未克變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予
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宮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
徂桐宮居憂克終允德 太甲中惟三祀十有二月
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曰民非后罔克
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
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王拜手稽首曰予小
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
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
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伊尹拜手稽
首曰修厥身允德協(xié)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窮民
服厥命罔有不悅并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后后來
無罰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
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太甲
下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
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德
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
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今王嗣有令緒尚監(jiān)茲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
自邇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
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嗚
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
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按史記殷本紀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
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
按竹書紀年太甲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
帝沃丁以帝太甲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太宗崩子沃丁立
按竹書紀年沃丁元年癸巳王即位居亳
帝太庚以帝沃丁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
按竹書紀年太庚元年壬子王即位居亳
帝小甲以帝太庚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
按竹書紀年小甲元年丁巳王即位居亳
帝雍己以帝小甲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為帝雍己
按竹書紀年雍己元年甲戌王即位居亳
帝太戊以帝雍己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
按竹書紀年太戊元年丙戌王即位居亳
帝仲丁以帝太戊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中宗崩子帝仲丁立
按竹書紀年仲丁元年辛丑王即位居亳
帝外壬以帝仲丁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按竹書紀年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自亳遷于囂
帝河亶甲以帝外壬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

按竹書紀年河亶甲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于相
帝祖乙以帝河亶甲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按竹書紀年祖乙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于耿
帝祖辛以帝祖乙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按竹書紀年祖辛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
帝沃甲以帝祖辛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
按沃
 甲一作開甲)

按竹書紀年開甲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
帝祖丁以帝祖辛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
是為帝祖丁
按竹書紀年祖丁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
帝南庚以帝沃甲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
帝南庚
按竹書紀年南庚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
帝陽甲以帝祖丁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
帝陽甲帝陽甲之時殷衰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
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
按竹書紀年陽甲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
帝盤庚以帝陽甲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
按竹書紀年盤庚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帝小辛以帝盤庚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
按竹書紀年小辛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帝小乙以帝小辛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按竹書紀年小乙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
帝武丁以帝小乙子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說命下王曰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遁于
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


甘盤于小乙之世以為大臣小乙將崩受遺輔
 政高宗之初得有大功
按史記殷本紀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按竹書紀年武丁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
帝祖庚以帝武丁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按竹書紀年祖庚元年丙午王即位居殷
帝祖甲以帝祖庚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
按竹書紀年祖甲元年丁巳王即位居殷
帝廩辛以帝甲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甲崩子帝廩辛立
按廩辛
一作馮辛

按竹書紀年馮辛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帝庚丁以帝廩辛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
按竹書紀年庚丁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帝武乙以帝庚丁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按竹書紀年武乙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
帝太丁以帝武乙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獵于河渭之濱暴雷武乙震
死子帝太丁立
按太丁
一作文丁

按竹書紀年文丁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
帝乙以帝太丁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太丁崩子帝乙立
按竹書紀年帝乙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帝辛以帝乙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殷本紀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
天下謂之紂
按呂氏春秋當務(wù)篇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
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
之生微子啟與仲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
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jù)法而爭
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
按竹書紀年帝辛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
  周
武王克商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十三年者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春者孟春建
 寅之月也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惟天地
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
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zāi)下民沈湎冒色敢行
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
殘害于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命我
文考肅將天威大勛未集肆予小子發(fā)以爾友邦冢
君觀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
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既于兇盜乃曰吾有民
有命罔懲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
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
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
一心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予小
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以爾有
眾底天之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
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泰誓中惟戊午王
次于河朔群后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曰嗚呼西
土有眾咸聽朕言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
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老昵
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quán)相滅無
辜吁天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
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
于桀剝喪元良賊虐諫輔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
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鑒惟不遠在彼夏王天其以
予乂民朕夢協(xié)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受有億兆
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雖有周親
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
我伐用張于湯有光勖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zhí)非敵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
克永世 泰誓下時厥明王乃大巡六師明誓眾士
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
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于天結(jié)怨于民斫朝涉
之脛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
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
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上帝弗順祝降時喪爾其孜孜
奉予一人恭行天罰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
讎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讎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
肆予小子誕以爾眾士殄殲?zāi)俗嚑柋娛科渖械瞎?br />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嗚呼惟我文
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惟我有周誕
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
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
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
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
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
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
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
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
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
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fā)惟恭
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
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
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迓克奔
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武
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
征伐商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
惟有道曾孫周王發(fā)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
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
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
俾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
師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
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熐巴降垢旯ビ?br />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
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fā)巨
橋之粟大于四海而萬姓悅服厥四月哉生明王
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
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
受命于周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wèi)駿奔走執(zhí)豆籩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王若曰嗚呼群后惟先
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于太王肇基王跡王
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
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tǒng)未集予
小子其承厥志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
士女篚厥元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
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按史記周本紀武王即位修文王緒業(yè)九年武王上
祭于畢東觀兵至于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
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
馬司徒司空諸節(jié)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
小子受先功畢力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不期而會
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
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
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周
于是武王□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
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
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
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fā)
兵七十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
大卒馳帝紂師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珠
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太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
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商國
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
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乃出復(fù)軍明
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qū)武
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
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zhí)劍以衛(wèi)武王既入
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wèi)康叔
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尹佚策祝曰殷之
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
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
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成王以太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武王已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天下未
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zhì)欲代武王武王
有瘳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
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
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
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后國于宋頗收殷
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wèi)康叔晉唐叔得嘉谷獻
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
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
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
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
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按竹書紀年成王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
周文公總百官
康王以太子即天子位
按書經(jīng)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
水相被冕服憑玉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
衛(wèi)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嗚呼疾大漸惟
幾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昔
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
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
昏逾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
元子釗弘濟于艱難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思夫
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茲既受命還
出綴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宮毛
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迎子釗于南門
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
伯相命士須材狄設(shè)黼扆綴衣牖間南向敷重篾席
黼純?nèi)A玉仍幾西序東向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幾
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西夾南向敷重
筍席元粉純漆仍幾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
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引之舞衣
大貝鼓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先輅在左塾之前次
輅在右塾之前二人雀弁執(zhí)惠立于畢門之內(nèi)四人
綦弁執(zhí)戈上刃夾兩階戺一人冕執(zhí)劉立于東堂一
人冕執(zhí)鉞立于西堂一人冕執(zhí)戣立于東垂一人冕
執(zhí)瞿立于西垂一人冕執(zhí)銳立于側(cè)階王麻冕黼裳
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
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
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曰皇后憑玉幾道揚
永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
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
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
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
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 康王之誥王出在應(yīng)門
之內(nèi)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yīng)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
入應(yīng)門右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幣曰一二臣衛(wèi)
敢執(zhí)壤奠皆再拜稽首王義嗣德答拜太保暨芮伯
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
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
協(xié)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張皇
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wèi)惟予
一人釗報誥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wù)咎底至齊信用
昭明于天下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
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
侯樹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
先公之臣服于先王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王釋冕反喪服
按史記周本紀成王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于
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yè)之不易務(wù)
在節(jié)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按竹書紀年康王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
召康公總百官諸侯朝于豐宮
昭王以康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按竹書紀年昭王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穆王以昭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立昭王
子滿是為穆王
按竹書紀年穆王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
共王以穆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
按竹書紀年共王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
懿王以共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共王崩子懿王立
按竹書紀年懿王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
孝王以共王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
按竹書紀年孝王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
夷王以懿王太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孝王崩諸侯復(fù)立懿王太子燮是為
夷王
按竹書紀年夷王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厲王以夷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按竹書紀年厲王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
宣王以厲王太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大
夫芮良夫諫王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
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
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厲王太子靜匿召
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我驟諫王王不
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
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
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
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于召公
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按竹書紀年宣王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
召穆公輔政
幽王以宣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宣王崩子幽王宮涅立
按竹書紀年幽王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
平王以故太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幽王嬖愛褒姒生伯服廢申后并去
太子宜臼以褎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申侯怒與繒
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lián)锇ΡM取周
賂而去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
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東遷于雒邑
桓王以平王孫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
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莊王以桓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桓王崩子莊王他立
厘王以莊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莊王崩子厘王胡齊立
惠王以厘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厘王崩子惠王閬立
襄王以惠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惠王崩子襄王鄭立
頃王以襄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匡王以頃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頃王崩子匡王斑立
定王以匡王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匡王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簡王以定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靈王以簡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
景王以靈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悼王以景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早卒二十
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
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
敬王以晉師平亂即天子位
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王子朝賓起有寵于景王王
與賓孟說之欲立之劉獻公之庶子伯□事單穆公
惡賓孟之為人也愿殺之又惡王子朝之言以為亂
愿去之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
憚其犧也遽歸告王且曰雞其憚為人用乎人異于
是犧者實用人人犧實難己犧何害王弗應(yīng)夏四月
王田北山使公卿皆從將殺單子劉子王有心疾乙
丑崩于榮锜氏戊辰劉子摰卒無子單子立劉□五
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于單氏丁巳
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景靈之
族以作亂帥郊要餞之甲以逐劉子壬戌劉子奔揚
單子逆悼王于莊宮以歸王子還夜取王以如莊宮
癸亥單子出王子還與召莊公謀曰不殺單旗不捷
與之重盟必來背盟而克者多矣從之樊頃子曰非
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單子及領(lǐng)大盟而復(fù)殺摯
荒以說劉子如劉單子亡乙丑奔于平畤群王子追
之單子殺還姑發(fā)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丙寅伐之
京人奔山劉子入于王城辛未鞏簡公敗績于京乙
亥甘平公亦敗焉叔鞅至自京師言王室之亂也閔
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與者天所廢也單子欲告
急于晉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車次于皇
劉子如劉單子使王子處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宮
辛卯鄩肸伐皇大敗獲鄩肸壬辰焚諸王城之市八
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師敗績于前城百工叛己巳伐
單氏之宮敗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東圉冬十月丁
巳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以納
王于王城庚申單子劉□以王師敗績于郊前城人
敗陸渾于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已丑
敬王即位館于子旅氏十二月庚戌晉籍談荀躒賈
辛司馬督帥師軍子陰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師
軍于汜于解次于任人閏月晉箕遺樂征右行詭濟
師取前城軍其東南王師軍于京楚辛丑伐京毀其
西南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癸卯郊
鄩潰丁未晉師在平陰王師在澤邑王使告間庚戌
還夏四月乙酉單子取訾劉子取墻人直人六月壬
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誘劉佗殺之丙戌單子
從阪道劉子從尹道伐尹單子先至而敗劉子還己
丑召伯奐南宮極以戍津人得諸河上陰不佞以溫
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將賣之則為石王定而獻
之與之東訾二十五年夏會于黃父謀王室也趙簡
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將納王宋
樂大心曰我不輸粟我于周為客若之何使客晉士
伯曰自踐土以來宋何役之不會而何盟之不同曰
同恤王室子焉得辟之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宋背
盟無乃不可乎右?guī)煵桓覍κ茈憾耸坎婧喿?br />曰宋右?guī)煴赝龇罹允苟趁艘愿擅酥鳠o
不祥大焉壬申尹文公涉于鞏焚東訾弗克二十六
年四月單子如晉告急五月戊午劉人敗王城之師
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劉人戰(zhàn)于施谷劉師敗績七月
己巳劉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劉丙子王
宿于褚氏丁丑王次于萑谷庚辰王入于胥靡辛巳
王次于滑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女寬守闕塞冬
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
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
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
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劉子單子盟遂軍圉澤
次于堤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宮晉師使
成公般戍周而還十二月癸未王入于莊宮王子朝
使告于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
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
后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至于夷王
王愆于厥身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厲
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侯釋位以間王
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
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
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
周生頹禍心施于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
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
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
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
不圖而受其亂災(zāi)至于靈王生而有王甚神圣無
惡于諸侯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
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
其誰敢討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
厭規(guī)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
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
谷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
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
圖不谷則所愿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jīng)而諸
侯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
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
后及太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
唯伯仲叔季圖之閔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
禮也子朝干景之命遠晉之大以專其志無禮甚矣
文辭何為二十七年十二月晉籍秦致諸侯之戍于
周魯人辭以難二十九年三月己卯京師殺召伯盈
尹氏固及原伯魯之子尹固之復(fù)也有婦人遇之周
郊尤之曰處則勸人為禍行則數(shù)日而反是夫也其
過三歲乎夏五月庚寅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陰不
佞敗之三十二年秋八月王使富辛與石張如晉請
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禍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亂心以
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皇啟處于今十年勤
戍五年余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nóng)夫之望歲懼
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fù)二文之業(yè)弛周室之憂僥
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余一人有大愿矣
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
僥福假靈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侯用
寧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
之俾我一人無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
之范獻子謂魏獻子曰與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實
云雖有后事晉弗與知可也從王命以紓諸侯晉國
無憂是之不務(wù)而又焉從事魏獻子曰善使伯音對
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諸侯遲速衰序于
是焉在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京師合諸侯之
大夫于狄泉尋盟且令城成周己丑士彌牟營成周
計丈數(shù)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量事
期計徒庸慮材用書糇糧以令役于諸侯屬役賦丈
書以授帥而效諸劉子韓簡子臨之以為成命定公
元年春王正月辛巳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
將以城成周孟懿子會城成周城三旬而畢五年春
王人殺子朝于楚六年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鄭
人將以作亂于周鄭于是乎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
闕外六月晉閻沒戍周且城胥靡冬十二月天王處
于姑蕕辟儋翩之亂也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儀
栗以叛夏四月單武公劉桓公敗尹氏于窮谷冬十
一月戊午單子劉子逆王于慶氏晉籍秦送王己巳
王入于王城館于公族黨氏而后朝于莊宮八年二
月己丑單子伐谷城劉子伐儀栗辛卯單子伐簡城
劉子伐盂以定王室
按史記周本紀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
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敬王元年晉人入敬
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四年晉率諸侯入敬
王于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復(fù)作
亂敬王□于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元王以敬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定王以元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元王崩子定王介立
哀王以定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
思王以哀王弟襲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
是為思王
考王以思王弟襲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
立是為考王
威烈王以考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考王崩子威烈王午立
安王以威烈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威烈王崩子安王驕立
烈王以安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顯王以烈王弟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慎靚王以顯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赧王以慎靚王子即天子位
按史記周本紀慎靚王崩子赧王延立

 登極部匯考二
  秦
秦自非子受封奄有西陲及襄公始列為諸侯至秦
王政二十六年并天下即皇帝位
按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
修織元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大業(yè)取少典之
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元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
功其賜爾皂游爾后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費拜受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
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
若木實費氏其元孫曰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
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大廉元孫曰孟戲中衍帝太
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
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
侯其元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
來蜚廉復(fù)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
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
御幸于周繆王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
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
其后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
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
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
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
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
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
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
以其故和睦今我復(fù)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
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于是孝王曰昔柏翳
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
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
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秦嬴
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
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
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
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
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
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復(fù)予秦仲后及其先
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莊公居其故西犬
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
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
為太子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
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襄公二年戎圍大丘世父
世父擊之為戎人所擄歲余復(fù)歸世父七年犬戎與
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秦襄公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
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
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
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
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駒黃牛
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
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
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十三年初有史
以紀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
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四
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
子是文公孫也五十年文公卒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zhàn)亳
王奔戎遂滅蕩社十二年伐蕩氏取之寧公生子三
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
子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
為君出子六年三父等復(fù)共令人賊殺出子出子生
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fù)立故太子武公武公
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平陽封宮三年誅三
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十年伐邽冀戎初縣
之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二十年武公卒有子一
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德公元年初
居雍城大鄭宮德公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長子宣公
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立十二年宣公卒生
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
立立其弟繆公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四
年迎婦于晉晉太子申生姊也五年晉獻公滅虞虢
擄其大夫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繆公與
語國事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二十四年周襄王
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
于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三
十二年冬鄭人有賣鄭于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
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
我已決矣遂發(fā)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
術(shù)及白乙丙將兵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晉
襄公發(fā)兵遮秦兵于殽擊之大破秦軍擄秦三將以
歸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
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復(fù)三人
官秩如故愈益厚之三十四年繆公復(fù)使孟明視等
將兵伐晉戰(zhàn)于彭衙秦不利引兵歸三十六年繆公
復(fù)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大敗晉人取
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繆公卒
得孟明之慶三十七年秦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
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三十九
年繆公卒太子罃代立是為康公康公元年往歲繆
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晉
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
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二年秦伐晉
于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
晉取羈馬戰(zhàn)于河曲大敗晉軍康公立十二年卒子
共公立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桓公立二十七年
卒子景公立景公十八年晉悼公強數(shù)會諸侯率以
伐秦敗秦軍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
二十七年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景公立四
十年卒子哀公立哀公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蚤死
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
立悼公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厲共公十六年□河
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二十一年初縣頻陽
三十三年伐義渠擄其王三十四年厲共公卒子躁
公立躁公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十四年躁公卒
立其弟懷公懷公四年庶長與大臣圍懷公懷公
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
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
擊之十三年城籍姑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
季父悼子是為簡公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簡
公六年□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惠公十二
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鄭惠公卒出子立出
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殺
出子獻公三年城櫟陽四年正月孝公生十一年周
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fù)
合合七十七歲而霸王出二十一年與晉戰(zhàn)于石門
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二十三年與魏晉戰(zhàn)少梁
擄其將公孫痤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
十一歲矣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
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并淮泗之間小國十余與秦
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
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
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zhàn)士
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
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
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
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
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
治櫟陽且欲東伐復(fù)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
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
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乃出兵東圍陜城
西斬戎之獂王衛(wèi)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jiān)求見
孝公二年天子致胙三年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nèi)
務(wù)耕稼外勸戰(zhàn)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
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乃拜鞅為左庶長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八年與魏
戰(zhàn)元里有功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
之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并諸小鄉(xiāng)聚
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
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
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二十二年
衛(wèi)鞅擊魏擄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二十四
年與晉戰(zhàn)雁門擄其將魏錯孝公卒子惠文君立誅
衛(wèi)鞅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四
年天子致文武胙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七
年公子卬與魏戰(zhàn)擄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
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與魏王會應(yīng)圍焦降
之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一年縣義渠
歸魏焦曲沃義渠君為臣更名少梁曰夏陽十三年
使張儀伐取陜出其人與魏十四年更為元年二年
張儀與齊楚大臣會嚙桑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
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
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zhàn)修魚擄其將申差
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八年張儀復(fù)
相秦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伐取趙中都西陽十年
韓太子蒼來質(zhì)伐取韓石章伐敗趙將泥伐取義渠
二十五城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擄
趙將莊十三年庶長章?lián)舫诘り枔锲鋵⑶鯏?br />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
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十四
年伐楚取召陵丹□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惠王卒
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武王元年與魏惠王
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
□二年初置丞相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三年與
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里疾相韓武王謂甘
茂曰寡人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
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
武遂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
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
說武王取魏女為后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
襄母楚人姓芊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zhì)
于燕燕人送歸得立昭襄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
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
出歸魏三年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四年取蒲□
五年魏王來朝應(yīng)亭復(fù)與魏蒲□六年蜀侯輝反司
馬錯定蜀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涇陽君質(zhì)于齊日
食晝晦七年拔新城里子卒八年使將軍芊戎攻
楚取新市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
方城取唐昧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魏公子勁韓
公子長為諸侯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奐攻楚取
八城殺其將景快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
以金受免樓緩為丞相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
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死歸葬十二年樓緩
免穰侯魏冉為相予楚粟五萬石十三年向壽伐韓
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禮出亡奔魏任鄙
為漢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
十四萬擄公孫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
取垣復(fù)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
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十七年城
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秦以垣為蒲□皮氏王之
宜陽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十九年王為西
帝齊為東帝皆復(fù)去之呂禮來自歸齊破宋宋王在
魏死溫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二
十一年錯攻魏河內(nèi)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
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齊
河東為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二十三年
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
與韓王會新城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秦取
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二十五
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二十
六年穰侯冉復(fù)相二十七年錯攻楚白起攻趙取代
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
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二十九年大良造
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
襄陵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
南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楚人反我
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
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魏卷
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
南陽以和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三十
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三十六年客卿
攻齊取剛壽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傷攻趙閼與
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四十一年夏
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四十三年
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
南郡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
悝出之國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
趙秦因攻趙趙發(fā)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
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
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龁將伐趙武安
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
復(fù)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
月益發(fā)卒佐陵陵戰(zhàn)不善免王龁伐將其十月將軍
張?zhí)乒ノ簽椴涛揪韪ナ剡€斬之五十年十月張?zhí)?br />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fā)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
罪死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余攻晉軍斬
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
中寧新中更名安陽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
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余縣西周君背秦與諸
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
于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
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于
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五十
三年天下來賓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
魏委國聽令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于雍五十六年
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
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
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東周君與諸
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
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驁伐韓韓獻成
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驁攻趙定
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
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四年王龁攻上黨初置太
原郡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于河外蒙驁敗
解而去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
皇帝 按始皇帝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zhì)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
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及生名為
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
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
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
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
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
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大臣晉陽反元年將軍
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
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
有詭歲大饑四年拔有詭三月軍罷秦質(zhì)子歸自
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
下疫百姓內(nèi)粟千石拜爵一級五年將軍驁攻魏定
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
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wèi)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
五國兵罷拔衛(wèi)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
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nèi)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
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
星復(fù)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
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
將軍壁死卒屯留蒲□反戮其尸九年彗星見或竟
天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
嫪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
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
相國昌平君發(fā)卒攻毐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
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皆梟首車裂以
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
余家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人
茅焦說秦王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fù)居甘泉宮大
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說秦王請
先取韓以恐他國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見尉繚亢
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摰鳥
膺豺聲少恩而虎狠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
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
下天下皆為鹵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覺固止
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十一年王剪
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剪攻閼與橑楊皆并為
一軍剪將十八日軍歸斗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取
鄴安陽桓齮將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其舍人
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
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
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秋復(fù)嫪毐舍人遷蜀者十三
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十月桓齮
攻趙十四年攻趙軍于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
桓齮定平陽武城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
云陽韓王請為臣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
太原取狼孟地動十六年九月發(fā)卒受地韓南陽假
守騰初令男子書年魏獻地于秦秦置麗邑十七年
內(nèi)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
潁川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剪將上地下井陘端和
將河內(nèi)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剪羌瘣
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始皇
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shù)百人之代自立為
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
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
王剪辛勝攻燕燕代發(fā)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
西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乃益發(fā)卒詣王剪軍遂破燕
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
王之王剪謝病老歸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
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二十三年秦王
復(fù)召王剪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擄荊
王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
于淮南二十四年王剪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
項燕遂自殺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
得燕王喜還攻代擄代王嘉王剪遂定荊江南地降
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二十六年齊王建與
其相后勝發(fā)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
燕南攻齊得齊王建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
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
畔秦故興兵誅之擄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zhì)子已而倍盟反
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
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
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
擊我南郡故發(fā)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
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
后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擄其王平齊地寡人
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服其
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
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
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
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
令由一統(tǒng)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
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
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
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
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
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
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按
呂不韋傳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
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
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國君
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
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母愛子
楚為秦質(zhì)子于趙秦數(shù)攻趙趙不甚禮子楚子楚秦
諸庶孽孫質(zhì)于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
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
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
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
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
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
人無子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
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zhì)諸侯即大王薨安國
君立為王則子無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
爭為太子矣子楚曰然為之奈何呂不韋曰子貧客
于此非有以奉獻于親及結(jié)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
千金為子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適嗣
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呂
不韋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jié)賓客而復(fù)以五
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見華陽夫人姊
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智結(jié)諸侯賓
客□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
夫人夫人大喜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吾聞之以
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
不以此時蚤自結(jié)于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
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后所子者為王終不失
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
色衰愛弛后雖欲開一言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
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
人誠以此時拔以為嫡夫人則竟世有寵于秦矣華
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間從容言子楚質(zhì)于趙者絕
賢來往者皆稱譽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宮不
幸無子愿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托妾身安國君許
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
厚饋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
于諸侯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
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
怒念業(yè)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
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秦昭
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
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遂以
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
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
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
夫人及子政歸秦秦王立一年薨謚為孝文王太子
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養(yǎng)母華陽后為華
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莊襄王元年以呂
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
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
稱仲父
始皇帝三十七年七月二世自立為皇帝
按史記始皇帝本紀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
皇出游十一月行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
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
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
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斯
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fā)喪
棺載辒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
如故宦者輒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
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
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
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
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
公子扶蘇蒙恬數(shù)以罪其賜死行遂從井陘抵九原
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
臭行從直道至咸陽發(fā)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
帝 按李斯傳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會稽并
海上北抵瑯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
事皆從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以數(shù)直諫上上
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
子莫從其年七月始皇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
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
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
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
莫知也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
皇居辒涼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辒涼
車中可諸奏事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
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
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
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
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quán)存亡在子與高
及丞相耳愿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
見制于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
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強因
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
稷不血食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
不忠衛(wèi)君殺其父而衛(wèi)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
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xiāng)曲各有宜而百官
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
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胡亥喟
然嘆曰今大行未發(fā)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
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
請為子與丞相謀之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
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
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
與高之口耳事將如何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
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
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
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
君何責之深也高曰高固內(nèi)宦之□役也幸得以刀
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
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余
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
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xiāng)里
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shù)年矣未嘗見
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辨于心而詘于口盡禮敬
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斯
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
高曰安可危也??砂惨舶参2欢ê我再F圣斯曰
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
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
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
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fù)言將令斯得罪高曰蓋
聞圣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
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權(quán)命懸于
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
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
然之效也君何見之晚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
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
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
哉安足為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
無表里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
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
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
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
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
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于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
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
巡天下禱祀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
恬將師數(shù)十萬以屯邊十有余年矣不能進而前士
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shù)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
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
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
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于上郡使者至發(fā)書扶
蘇泣入內(nèi)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
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jiān)此天下重任
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fù)請復(fù)請而
后死未暮也使者數(shù)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
而賜子死尚安復(fù)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
屬吏系于陽周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陽發(fā)
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

 登極部匯考三
  漢
高帝五年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
按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
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
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
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
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
酒讎數(shù)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高祖常
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
如此也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
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
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yún)喂?br />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
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
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后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
相愿季自愛臣有息女愿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
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
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
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魯元公主高祖為
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
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
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
魯元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
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
老父老父曰鄉(xiāng)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
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
老父處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
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高祖以
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
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
從此逝矣徒中壯士愿從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徑
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
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
為兩徑開行數(shù)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
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
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澜駷槌嗟?br />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
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
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
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之亡匿隱于芒碭山澤
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
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
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
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
應(yīng)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yīng)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
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愿君召諸亡
在外者可得數(shù)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
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shù)十百人矣于是樊噲從劉季
來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
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
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起今屠沛
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yīng)諸侯則家室
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
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
□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
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
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
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
劉季最吉于是劉季數(shù)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
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蕭曹
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
豐秦二世二年陳涉之將周章軍西至戲而還燕趙
齊魏皆自立為王項氏起吳秦泗川監(jiān)平將兵圍豐
二日出與戰(zhàn)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泗川守壯
敗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沛公
還軍亢父至方與周市來攻方與未戰(zhàn)陳王使魏人
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今魏地
已定者數(shù)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
屠豐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
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沛公病還之沛沛公怨雍齒
與豐子弟叛之聞東陽寧君秦嘉立景駒為假王在
留乃往從之欲請兵以攻豐是時秦將章邯從陳別
將司馬尼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寧君沛公
引兵西與戰(zhàn)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
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還軍豐
聞項梁在薛從騎百余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
人五大夫?qū)⑹伺婀€引兵攻豐從項梁月余項
羽已拔襄城還項梁盡召別將居薛聞陳王定死因
立楚后懷王孫心為楚王治盱臺項梁號武信君居
數(shù)月北攻亢父救東阿破秦軍齊軍歸楚獨追北使
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軍濮陽之東與秦軍戰(zhàn)破
之秦軍復(fù)振守濮陽環(huán)水楚軍去而攻定陶定陶未
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與秦軍戰(zhàn)大破
之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項梁再破秦軍有驕
色宋義諫不聽秦益章邯兵夜銜枚擊項梁大破之
定陶項梁死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
與呂將軍俱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
軍碭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
河北擊趙大破之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
恐徙盱臺都彭城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
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
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趙數(shù)請救懷
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
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guān)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
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guān)
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guān)懷王諸
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
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shù)進取前陳
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
項羽僄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
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
成陽與杠里秦軍夾壁破魏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
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zhàn)
不利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余人并之與
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
過高陽酈食其謂監(jiān)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
大人長者乃求見說沛公沛公方踞□使兩女子洗
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
長者于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說沛公襲
陳留得秦積粟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
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戰(zhàn)白
馬又戰(zhàn)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
斬以徇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當是
時趙別將司馬邛方欲渡河入關(guān)沛公乃北攻平陰
絕河津南戰(zhàn)雒陽東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
與南陽守齮戰(zhàn)犨東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
城守宛沛公引兵過而西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
關(guān)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后擊強秦在前此
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
圍宛城三匝南陽守欲自剄其舍人陳恢曰死未晚
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
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shù)十人民眾積
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
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后足
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后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
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
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曰善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引兵西無不下者至
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還攻胡陽遇番君
別將梅鋗與皆降析酈遣魏人寧昌使秦使者未來
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于趙矣初項羽與宋義北
救趙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
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及趙高已殺二世使
人來欲約分王關(guān)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
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guān)破之又與秦
軍戰(zhàn)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秦
人□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zhàn)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
之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
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傍諸將
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
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奉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
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
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
者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
王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
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
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
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告
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
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
不為秦王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
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guān)中今則來沛公
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征
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
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guān)關(guān)門閉聞沛公已定關(guān)中
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guān)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
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
沛公欲王關(guān)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zhàn)是時項羽兵
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
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
公從百余騎驅(qū)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
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噲張
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
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爾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項羽怨懷王不肯
令與沛公俱西入關(guān)而北救趙后天下約乃曰懷王
者吾家項梁所立爾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
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正
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
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三分關(guān)中
立秦王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
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
雒陽趙將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王歇徙王代趙
相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九江王都
六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番君吳芮為衡
山王都邾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故燕王韓廣徙王
遼東廣不聽臧荼攻殺之無終封成安君陳余河間
三縣居南皮封梅鋗十萬戶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
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
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
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
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
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
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
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fù)用不如決策東鄉(xiāng)
爭權(quán)天下項羽出關(guān)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
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
群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
江南項羽怨田榮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怒因自
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楚令蕭公角擊彭越彭越大破之陳余怨頃羽之弗
王己也令夏說說田榮請兵擊張耳齊予陳余兵擊
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迎趙王歇于代復(fù)立為
趙王趙王因立陳余為代王項羽大怒北擊齊八月
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
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zhàn)好畤又復(fù)敗走廢丘漢王遂
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
隴西北地上郡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guān)因王陵兵
南陽以迎太公呂后于沛楚聞之發(fā)兵距之陽夏不
得前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二年漢王東略
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
韓信擊破之于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
郡關(guān)外置河南郡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諸將以萬
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繕治河上塞諸故秦苑囿
園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lián)镉和醯苷缕酱笊庾锶?br />漢王之出關(guān)至陜撫關(guān)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
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三月漢王從臨
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nèi)擄殷王置河內(nèi)郡南渡
平陰津至雒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
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fā)喪臨三日發(fā)使
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
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
悉發(fā)關(guān)內(nèi)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愿從諸侯王
擊楚之殺義帝者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zhàn)城陽
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
城郭系擄其子女齊人叛之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為
齊王齊王反楚城陽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
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zhàn)
彭城靈壁東雎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
不流乃取漢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軍中以為質(zhì)當
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復(fù)為楚塞王欣亡
入楚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
收士卒軍碭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使謁者隨何之
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
得留數(shù)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
背楚楚使龍且往擊之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
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后乃獨得孝惠六月立
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guān)中者
皆集櫟陽為衛(wèi)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更名
廢丘為槐里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
時祀之興關(guān)內(nèi)卒乘塞是時九江王布與龍且戰(zhàn)不
勝與隨何間行歸漢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guān)中
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間三年魏王豹
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說豹
豹不聽漢王遣將軍韓信擊大破之擄豹遂定魏地
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黨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
東下井陘擊趙斬陳余趙王歇其明年立張耳為趙
王漢王軍滎陽南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與項羽
相距歲余項羽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遂圍漢王
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項王不聽漢王患之
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于
是項羽乃疑亞父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
見疑乃怒辭老愿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而死漢
軍絕食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
擊之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
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shù)十騎出西門遁令御
史大夫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諸將卒不能從者盡
在城中周苛樅公相謂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因殺
魏豹漢王之出滎陽入關(guān)收兵欲復(fù)東袁生說漢王
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shù)歲漢常困愿君王出武關(guān)項
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使韓
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fù)走滎陽未晚也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復(fù)與之戰(zhàn)破楚必
矣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項羽聞
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zhàn)是時彭越渡
雎水與項聲薛公戰(zhàn)下邳彭越大破楚軍項羽乃引
兵東擊彭越漢王亦引兵北軍成皋項羽已破走彭
越聞漢王復(fù)軍成皋乃復(fù)引兵西拔滎陽誅周苛樅
公而擄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
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
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
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fù)振引兵臨河南饗軍小
修武南欲復(fù)戰(zhàn)郎中鄭忠乃說止?jié)h王使高壘深塹
勿與戰(zhàn)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shù)
百渡白馬津入楚地與彭越復(fù)擊破楚軍燕郭西遂
復(fù)下梁地十余城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漢王使
酈生往說齊王田廣廣叛楚與漢和共擊項羽韓信
用蒯通計遂襲破齊齊王烹酈生東走高密項羽聞
韓信已舉河北兵破齊趙且欲擊楚則使龍且周蘭
往擊之韓信與戰(zhàn)騎將灌嬰擊大破楚軍殺龍且齊
王廣奔彭越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
絕其糧食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
守成皋若漢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
日必定梁地復(fù)從將軍乃行擊陳留外黃雎陽下之
漢果數(shù)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
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
金玉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項羽至
雎陽聞海春侯破乃引兵還漢軍方圍鍾離昧于滎
陽東項羽至盡走險阻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
臺人武涉往說韓信韓信不聽楚漢久相持未決丁
壯苦軍旅老弱罷轉(zhuǎn)餉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
而語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zhàn)漢王數(shù)項羽曰始與
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項羽負約
王我于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
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guān)罪三懷王
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
財物罪四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
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
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
之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
義帝于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其主殺已降為政
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吾以
義兵從諸侯誅殘賊使刑余罪人擊殺項羽何苦乃
與公挑戰(zhàn)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
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chuàng)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
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于漢漢王出行軍病甚因
馳入成皋病愈西入關(guān)至櫟陽存問父老置酒梟故
塞王欣頭櫟陽市留四日復(fù)如軍軍廣武關(guān)中兵益
出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田橫往從之項羽數(shù)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項
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
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
歲乃歸而別去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
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
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
軍大破之漢王復(fù)入壁深塹而守之用張良計于是
韓信彭越皆往及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王敗固陵
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舉九江兵而迎之武王行
屠城父隨何劉賈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立武王布
為淮南王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
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
軍居右皇帝在后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
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
利淮陰侯復(fù)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楚歌以
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
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
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
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
奪其軍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
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
敢當?shù)畚蝗撼冀栽淮笸跗鹞⒓氄D暴逆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
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高帝十二年五月丙寅惠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漢書惠帝本紀孝惠皇帝高祖太子也母曰呂皇
后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二年立為太子十二年
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
太后
按史記呂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
帝女魯元太后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
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
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
關(guān)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
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賴
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按留侯世家高
帝西都關(guān)中留侯從入關(guān)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
谷杜門不出歲余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
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使
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
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shù)在困急之中
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
臣等百余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
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
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
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
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
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
賢則一助也于是呂后命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
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漢十一年黥布
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
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
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
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
將之此無異使羊?qū)⒗且步圆豢蠟楸M力其無功必
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
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
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
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
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qū)⒗悄蠟橛们沂共悸勚?br />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侯不
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于是呂澤立夜見呂
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
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
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
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
令太子為將軍監(jiān)關(guān)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
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漢十二年
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
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
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
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
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
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避逃我今公
何自從我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
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
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
公幸卒調(diào)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
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
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
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
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歌數(shù)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
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按叔孫通傳漢九年
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
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
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shù)十年為天下笑秦
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
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
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愿先
伏誅以頸血污地高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
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
高帝曰吾聽公言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
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高帝崩孝惠即位
高后臨朝稱制
按漢書高后本紀高皇后呂氏生惠帝佐高祖定天
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惠帝即位尊呂后為太
后太后立帝姊魯元公主女為皇后無子取后宮美
人子名之以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
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乃立兄子呂臺產(chǎn)祿臺子通
四人為王封諸呂六人為列侯四年夏少帝自知非
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詔曰凡有天下治
萬民者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歡心以使百姓百
姓欣然以事其上驩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
不已乃失惑昏亂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
天下其議代之群臣皆曰皇太后為天下計所以安
宗廟社稷甚深頓首奉詔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為
皇帝
高后八年閏九月己酉文帝以代王入即皇帝位
按漢書文帝本紀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
高祖十一年誅陳豨定代地立子恒為代王都中都
十七年秋高后崩諸呂謀為亂欲危劉氏丞相陳平
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謀立代王遂使人
迎代王郎中令張武等議皆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
將習兵事多謀詐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
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為名實
不可信愿稱疾無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
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為得
之者以萬數(shù)然卒踐天子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
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
服其強二矣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
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
權(quán)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jié)入北軍一呼士皆袒左為
劉氏畔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
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內(nèi)有朱虛
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瑯邪齊代之強方今高帝
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圣仁孝聞于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
王報太后計猶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
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又何
王乎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于是代王乃遣
太后弟薄昭見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昭
還報曰信矣無可疑者代王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至高
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長安觀變昌至渭橋丞相以下
皆迎昌還報代王乃進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
下拜太尉勃進曰愿請間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
言私王者無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代王謝曰至
邸而議之閏月己酉入代邸群臣從至上議曰丞相
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史大夫臣蒼宗正臣
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
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當奉宗廟臣謹
請陰安侯頃王后瑯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議大王高
皇帝子宜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
廟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稱愿請楚王計宜者寡
人弗敢當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鄉(xiāng)讓者三南鄉(xiāng)讓
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
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皆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
計不敢忽愿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
上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其宜寡人寡人不
敢辭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使太仆嬰東牟侯興
居先清宮奉天子法駕迎代邸皇帝即日夕入未央
宮夜拜宋昌為衛(wèi)將軍領(lǐng)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
殿中還坐前殿下詔曰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
者諸呂用事擅權(quán)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
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赦天下賜
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按史記呂后本紀高后崩絳侯朱虛侯等誅諸呂諸
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
惠子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yǎng)后宮令孝惠
子之立以為后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誅滅諸呂
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
者立之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
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
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駟鈞惡
人也即立齊王則復(fù)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
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
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乃
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辭謝再反然后乘
六乘傳后九月晦日己酉至長安舍代邸大臣皆往
謁奉天子璽上代王共尊立為天子代王數(shù)讓群臣
固請然后聽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
宮乃與太仆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
劉氏不當立乃顧麾左右執(zhí)戟者掊兵罷去有數(shù)人
不肯去兵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輿
車載少帝出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
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于邸報曰宮謹除代
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wèi)端門曰天子
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
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夜有司分部
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于邸代王立為天子
文帝后七年六月丁未景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漢書景帝本紀孝景皇帝文帝太子也母曰竇皇
后后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
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景帝后三年正月甲子武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漢書武帝本紀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
人年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為皇太子母為皇后十
六歲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
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按漢武故事漢景帝王皇后槐里王仲女也相工姚
翁善相人千百弗失見后而嘆曰天下貴人也當生
天子納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懷景帝亦夢高祖
謂己曰王美人得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
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蘭殿年四歲
立為膠東王少而聰明有智術(shù)與宮人諸兄弟戲善
征其意而應(yīng)之大小皆得其歡心及在上前恭敬應(yīng)
對有若成人太后下及侍衛(wèi)咸異之是時薄皇后無
子立栗姬子為太子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婚栗
姬□寵少衰王夫人因令告栗姬曰長公主前納美
人得幸于上子何不私謁長公主結(jié)之乎時諸美人
皆因長公主見得貴用也故栗姬怒不聽因謝長公
主不許婚長公主亦怒王夫人因厚事之長公主更
欲與王夫人男婚上未許后長主還宮膠東王數(shù)歲
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長主指左右長御
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嬌好否笑對曰好若得
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
婚焉皇后既廢栗姬次應(yīng)立而長主伺其短輒微白
之上嘗與栗姬語屬諸姬子曰吾百歲后善視之栗
姬怒弗肯應(yīng)又罵上老狗上心□之未發(fā)也長主日
譖之因譽王夫人男之美王夫人陰告長主使大臣
請立栗姬為后上以為栗姬諷之遂發(fā)怒誅大臣廢
太子為王栗姬自殺遂立王夫人為后膠東王為太
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改名徹年十四即位
武帝后元二年二月戊辰昭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漢書昭帝本紀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倢
武帝末戾太子敗燕王旦廣陵王胥行驕嫚后元
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為太子年八歲以侍中
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明
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大將軍光秉
政領(lǐng)尚書事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副焉
 按霍光傳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征和二年衛(wèi)
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是
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倢有男上心欲以為嗣命
大臣輔之察群臣惟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上乃使黃
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后元二年上
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
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
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
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
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
臥內(nèi)□下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
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事壹決于光
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宣帝以武帝曾孫即皇
帝位
按漢書宣帝本紀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
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
曰皇曾孫生數(shù)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
皆遇害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而丙吉為
廷尉監(jiān)治巫蠱于郡邸憐曾孫之亡辜使女徒復(fù)作
淮陽趙征卿渭城胡組更乳養(yǎng)私給衣食視遇甚有
恩巫蠱事連歲不決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
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
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nèi)謁者令郭穰夜至
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大
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后有詔掖庭養(yǎng)視
上屬籍宗正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太子思顧舊恩
哀曾孫奉養(yǎng)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既壯為取暴室
嗇夫許廣漢女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
氏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斗□
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數(shù)上下諸陵周□三
輔常困于蓮勺鹵中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時
會朝請舍長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臥居數(shù)有光耀
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元平元年四
月昭帝崩昌邑王賀廢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
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太宗無嗣擇支子孫賢者為
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有詔掖庭養(yǎng)視至今年十八
師受詩論語孝經(jīng)操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
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孫尚
冠里舍洗沐賜御府衣太仆以軨獵車奉迎曾孫就
齊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已
而群臣奏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按丙吉傳吉
為廷尉右監(jiān)坐法失官歸為州從事武帝末巫蠱事
起吉以故廷尉監(jiān)征詔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shù)
月以皇曾孫坐衛(wèi)太子事系賴吉得生曾孫病幾不
全者數(shù)焉吉數(shù)敕保養(yǎng)乳母加致醫(yī)藥視遇甚有恩
惠以私財物給其衣食后吉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昭
帝崩亡嗣大將軍光遣吉迎昌邑王賀賀即位以行
淫亂廢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諸大臣議所立未定
吉奏記光曰將軍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屬任天下
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內(nèi)憂懼欲亟聞嗣主發(fā)
喪之日以大誼立后所立非其人復(fù)以大義廢之天
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之一
舉竊伏聽于眾庶察其所言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
有所聞于民間也而遺詔所養(yǎng)武帝曾孫名病己在
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時見其幼少至今十八
九矣通經(jīng)術(shù)有美材行安而節(jié)和愿將軍詳大議參
以蓍龜豈宜褒顯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
決定大策天下幸甚光覽其議遂尊立皇曾孫遣宗
正劉德與吉迎曾孫于掖庭宣帝初即位賜吉爵關(guān)
內(nèi)侯 按霍光傳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
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咸持廣陵王王本以
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nèi)不自安郎有上書言周太
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
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
太后詔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
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
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亂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
司農(nóng)田延年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
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嘗
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后世稱
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給
事中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遂召丞相御史將
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光曰昌邑
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fā)
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將軍
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
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長有
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
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后應(yīng)
者臣請劍斬之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天下匈匈不
安光當受難于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于將
軍唯大將軍令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具陳昌邑
王不可以承宗廟狀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
詔諸禁門毋內(nèi)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
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
得入王曰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后詔毋內(nèi)昌邑
群臣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盡驅(qū)出昌邑群
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
余人皆送廷尉詔獄令故昭帝侍中中常侍守王光
□左右謹宿衛(wèi)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
名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
而大將軍盡系之乎頃之有太后詔召王王聞?wù)僖?br />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
帳中侍御數(shù)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光與群臣連名
奏王尚書令讀奏曰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
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前將軍臣增后
將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誼宜春侯臣譚當涂侯臣
圣隨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
臣昌大司農(nóng)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樂成廷尉臣
光執(zhí)金吾臣延壽大鴻臚臣賢左馮翊臣廣明右扶
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京輔都尉臣廣
漢司隸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
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大中大
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頓首死罪
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nèi)者以慈孝禮誼賞罰
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
后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鴻臚光祿
大夫奉節(jié)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缞亡悲哀之心廢
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內(nèi)所居
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
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fā)璽不封從官更持節(jié)引
內(nèi)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余人常與居禁闥內(nèi)敖
戲自之符璽取節(jié)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jié)從為
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黃金千
斤賜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發(fā)樂府樂器引內(nèi)昌
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會下還上前殿擊鐘磬召
內(nèi)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眾樂發(fā)
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祀已與從官飲駕法
駕皮軒鸞旗驅(qū)馳北宮桂宮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
小馬車使官奴騎乘游嬉掖庭中與孝昭皇帝宮人
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太后曰止為人臣
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尚書令復(fù)讀曰取諸侯
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并佩昌邑郎官者
免奴變易節(jié)上黃旄以赤發(fā)御府金錢刀劍玉器彩
繒賞賜所與游戲者與從官官奴夜飲湛沔于酒詔
太官上乘輿食如故食監(jiān)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復(fù)
詔太官趣具無關(guān)食監(jiān)太官不敢具即使從官出買
雞豚詔殿門內(nèi)以為常獨夜設(shè)九賓溫室延見姊夫
昌邑關(guān)內(nèi)侯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使使者持節(jié)以
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受璽以來二
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發(fā)凡千一百二
十七事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傅嘉數(shù)進
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荒淫迷惑失帝王
禮誼亂漢制度臣敞等數(shù)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
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等謹與博士臣霸臣雋舍臣
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皆曰高皇帝建功業(yè)為漢太
祖孝文皇帝慈仁節(jié)儉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
后行淫辟不軌詩云藉曰未知亦既抱子五辟之屬
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鄭
繇不孝出之絕之于天下也宗廟重于君陛下未見
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當廢臣請
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臣昌與太祝以
一太牢具告祠高廟臣敞等昧死以聞皇太后詔曰
可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
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乃即持其
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
隨送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起就乘輿副車大
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絕于天臣等駑
怯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愿王自愛
臣長不復(fù)見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奏言古者廢放
之人屏于遠方不及以政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太
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昌邑群臣坐亡輔
導之誼陷王于惡光悉誅殺二百余人出死號呼市
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光坐庭中會丞相以下議
定所立廣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誅其子不在
議中近親唯有衛(wèi)太子孫號皇曾孫在民間咸稱述
焉光遂復(fù)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人道親親故尊
祖尊祖故敬宗太宗亡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
皇帝曾孫病己武帝時有詔掖庭養(yǎng)視至今年十八
師受詩論語孝經(jīng)躬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
皇帝后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以聞皇太后詔
曰可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里洗沐賜御衣
太仆以軨獵車迎曾孫就齊宗正府入未央宮見皇
太后封為陽武侯已而光奉上皇帝璽綬謁于高廟
是為孝宣皇帝光自后元秉持萬幾及上即位乃歸
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guān)白光然后奏御天子
宣帝黃龍元年十二月癸巳元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漢書元帝本紀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
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
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
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
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
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br />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
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
吾子而王母張倢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
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黃龍元年
十二月宣帝崩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
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元帝竟寧元年六月己未成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漢書成帝本紀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
后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為世嫡皇孫宣帝愛
之字曰太孫常置左右年三歲而宣帝崩元帝即位
帝為太子壯好經(jīng)書寬博謹慎初居桂宮上嘗急召
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
還入作室門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大說乃著令
令太子得絕馳道云其后幸酒樂燕樂上不以為能
而定陶恭王有材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常有
意欲以恭王為嗣賴侍中史丹護太子家輔助有力
上亦以先帝尤愛太子故得無廢竟寧元年五月元
帝崩六月己未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
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按史丹傳元帝即位詔
丹護太子家是時傅昭儀子定陶共王有材藝子母
俱愛幸而太子頗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無寵建昭
之間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
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jié)后
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數(shù)
稱其材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
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
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
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
長大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
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為民
父母者乎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上曰臣誠見陛下
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向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
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
竟寧元年上寢疾傅昭儀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
后太子希得進見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問尚書以
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是時太子長舅陽平侯王鳳
為衛(wèi)尉侍中與皇后太子皆憂不知所出丹以親密
臣得侍視疾候上間獨寢時丹直入臥內(nèi)頓首伏青
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適長立積十余年名號系
于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見定陶王雅素愛幸今
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審若
此公卿以下必以死爭不奉詔臣愿先賜死以示群
臣天子素仁不忍見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
然太息曰吾日困劣而太子兩王幼少意中戀戀亦
何不念乎然無有此議且皇后謹慎先帝又愛太子
吾豈可違指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頓首曰
愚臣妄聞罪當死上因納謂丹曰吾病寖加恐不能
自還善輔道太子毋違我意丹噓唏而起太子由是
遂為嗣元帝崩成帝即位擢丹為長樂衛(wèi)尉
成帝綏和二年夏四月丙午哀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漢書哀帝本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
也母曰丁姬年三歲嗣立為王長好文辭法律元延
四年入朝盡從傅相中尉時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
來朝獨從傅上怪之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
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
上令誦詩通習能說他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
令不能對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于前后飽起下□
系解成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shù)稱其材時
王祖母傅太后隨王來朝私賂遺上所幸趙昭儀及
帝舅驃騎將軍曲陽侯王根昭儀及根見上亡子亦
欲豫自結(jié)為長久計皆更稱定陶王勸帝以為嗣成
帝亦自美其材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明年
使執(zhí)金吾任宏守大鴻臚持節(jié)征定陶王立為皇太
子謝曰臣幸得繼父守藩為諸侯王材質(zhì)不足以假
充太子之宮陛下圣德寬仁敬承祖宗奉順神祇宜
蒙福佑子孫千億之報臣愿且得留國邸旦夕奉問
起居俟有圣嗣歸國守藩書奏天子報聞后月余立
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奉恭王祀所以獎厲太子專
為后之誼綏和二年三月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
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
后大赦天下 按外戚傳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
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成帝嘗微行出過陽
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有女弟復(fù)
召入俱為倢許后廢立倢為皇后弟為昭儀姊
弟顓寵十余年卒皆無子末年定陶王來朝王祖母
傅太后私賂遺趙皇后昭儀定陶王竟為太子明年
春成帝崩哀帝立尊趙皇后為皇太后封太后弟侍
中駙馬都尉欽為新成侯趙氏侯者凡二人
哀帝元壽二年九月辛酉平帝以中山王入即皇帝

按漢書平帝本紀孝平皇帝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子
也母曰衛(wèi)姬年三歲嗣立為王元壽二年六月哀帝
崩太皇太后遣車騎將軍王舜大鴻臚左咸使持節(jié)
迎中山王九月辛酉中山王即皇帝位謁高廟大赦
天下帝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
總已以聽于莽
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太皇太后詔征宣帝元孫嬰
嗣皇帝位安漢公莽居攝踐祚
按漢書王莽傳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
莽征明禮者宗伯鳳等與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
服喪三年奏尊孝成廟曰統(tǒng)宗孝平廟曰元宗時元
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廣戚侯顯等
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后乃選元
孫中最幼廣戚侯子嬰年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是
月前輝光謝□奏武功長孟通浚并得白石上圓下
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起
自此始矣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誣罔天下
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
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quán)填服
天下耳太后聽許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詔曰蓋聞天
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tǒng)理之君年幼稚必
有寄托而居攝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群生茂
育書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
統(tǒng)國政幾加元服委政而屬之今短命而崩嗚呼哀
哉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元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
以嗣孝平皇帝之后元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
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漢室
遂同殊風至于制作與周公異世同符今前光輝□
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為皇帝者
乃攝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
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為安漢
公采地名曰漢光邑具禮儀奏于是群臣奏言太后
圣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臣聞周成王
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周
公權(quán)而居攝則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攝則恐周隊失
天命書曰我嗣事子孫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
在家不知命不易天應(yīng)棐諶乃亡隊命說曰周公服
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發(fā)號施令常稱王命召公
賢人不知圣人之意故不說也禮明堂記曰周公朝
諸侯于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面而立謂周公踐天子
位六年朝諸侯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也召公不說
時武王崩缞粗未除由是言之周公始攝則居天子
之位非乃六年而踐阼也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
立于阼階延登贊曰假王□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攝
政贊者所稱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書曰朕復(fù)子
明辟周公常稱王命專行不報故言我復(fù)子明君也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戶牖
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
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
祭群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平
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
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義隆治平之
化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fù)臣節(jié)自施政教干
其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臣昧死請?zhí)笤t曰
可明年改元曰居攝居攝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
郊迎春于東郊行大射禮于明堂養(yǎng)三老五更成禮
而去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聽政事侍旁記疏言行
三月己丑立宣帝元孫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居攝
三年莽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始建國元
年策命孺子曰咨爾嬰昔皇天右乃太祖歷世十二
享國二百一十載歷數(shù)在于予躬詩不云乎侯服于
周天命靡常封爾為定安公永為新室賓于戲敬天
之休往踐乃位毋廢予命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陰
鬲重丘凡戶萬地方百里為定安公國立漢祖宗之
廟于其國與周后□行其正朔服色世世以事其祖
宗永以命德茂功享歷代之祀焉以孝平皇后為定
安太后讀策畢莽親執(zhí)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
攝位終得復(fù)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哀嘆良久中傅將孺子下殿北面而稱臣百僚陪位
莫不感動改明光宮為定安館定安太后居之以故
大鴻臚府為定安公第皆置門衛(wèi)使者監(jiān)領(lǐng)□阿乳
母不得與語常在四壁中至于長大不能名六畜后
莽以女孫宇子妻之

 登極部匯考四
  后漢
光武帝中興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
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
王發(fā)發(fā)生舂陵節(jié)侯買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
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光武年九歲而孤
養(yǎng)于叔父良身長七尺三寸□須眉大口隆準日角
性勤于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yǎng)士常非笑光武事田
業(yè)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
通大義莽末天下連歲災(zāi)蝗寇盜鋒起地皇三年南
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
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fù)起李氏
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jié)輕客必舉
大事且王莽敗之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于是乃
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于宛時年二十八
十一月有星孛于張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時伯升
已會眾起兵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
殺我及見光武絳衣大冠皆驚曰謹厚者亦復(fù)為之
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與其帥王鳳陳
收西擊長聚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
子鄉(xiāng)又殺湖陽尉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
諸劉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進拔棘
陽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zhàn)于小長安
漢軍大敗還保棘陽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漢軍復(fù)
與甄阜梁丘賜戰(zhàn)于沘水西大破之斬阜賜伯升又
破王莽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于淯陽進圍
宛城二月辛巳立劉圣公為天子以伯升為大司徒
光武為太常偏將軍三月光武別與諸將徇昆陽定
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馬財物谷數(shù)十萬斛轉(zhuǎn)以饋宛
下莽聞阜賜死漢帝立大懼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
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到潁川復(fù)
與嚴尤陳茂合初光武為舂陵侯家訟逋租于尤尤
見而奇之及是時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財物
但會兵計策尤笑曰是□須眉者耶何為乃如是初
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shù)百人并以為
軍吏選練武衛(wèi)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時有
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qū)諸猛獸
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
也光武將數(shù)千兵僥之于陽關(guān)諸將見尋邑兵盛反
走馳入昆陽皆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光武議
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
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
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
守妻子財物邪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光武笑
而起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shù)百里不見
其后諸將遽相謂曰更請劉將軍計之光武復(fù)為圖
畫成敗諸將憂迫皆曰諾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
武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夜自
與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
南門于外收兵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
得出既至郾定陵悉發(fā)諸營兵而諸將貪惜財貨欲
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敵珍□萬倍大功可成如
為所敗首領(lǐng)無余何財物之有眾乃從嚴尤說王邑
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彼必奔
走宛敗昆陽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坐
不生得以見責讓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何
謂邪遂圍之數(shù)十重列營百數(shù)云車十余丈瞰臨城
中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shù)百里或為地
道沖輣橦城積弩亂發(fā)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王
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
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
而散吏士皆厭伏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自
將步騎千余前去大軍四五里而陳尋邑亦遣兵數(shù)
千合戰(zhàn)光武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諸部喜曰劉將軍平
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fù)居前請助
將軍光武復(fù)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shù)百千
級連勝遂前時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
偽使持書報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陽墮其書尋邑得
之不□諸將既經(jīng)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光武
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尋邑陳
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埶
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余里間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
戰(zhàn)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shù)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
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
寶不可勝筭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余光武因復(fù)
徇下潁陽會伯升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馳詣宛
謝司徒官屬迎吊光武光武難交私語深引過而已
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
如平常更始以是□拜光武為破鹵大將軍封武信
侯九月庚戌三輔豪杰共誅王莽傳首詣宛更始將
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隸校尉使前整修宮府于是
致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如舊章時三輔吏士東
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
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
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fù)見漢官威儀由是識
者皆屬心焉及更始至洛陽乃遣光武以破鹵將軍
行大司馬事十月持節(jié)北渡河鎮(zhèn)慰州郡所到部縣
輒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
州牧行部事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fù)漢官名吏
人喜悅爭持牛酒迎勞進至邯鄲故趙繆王子林說
光武曰赤眉今在河東但決水灌之百萬之眾可使
為魚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詐以卜者王郎
為成帝子子輿十二月立郎為天子都邯鄲遂遣使
者降下郡國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
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而故廣陽王子劉接起兵
薊中以應(yīng)郎城內(nèi)擾亂轉(zhuǎn)相驚恐言邯鄲使者方到
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駕南轅晨夜不敢
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饒陽官屬皆乏食光武乃自稱
邯鄲使者入傳舍傳吏方進食從者饑爭奪之傳吏
疑其偽乃椎鼓數(shù)十通紿言邯鄲將軍至官屬皆失
色光武升車欲馳既而懼不免徐還坐曰請邯鄲將
軍入久乃駕去傳中人遙語門者閉之門長曰天下
詎可知而閉長者乎遂得南出晨夜兼行蒙犯霜雪
天時寒面皆破裂至滹沱河無舡適遇冰合得過未
畢數(shù)車而陷進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
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
里光武即馳赴之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世祖因
發(fā)旁縣得四千人先擊堂陽貰縣皆降之王莽和戎
卒正邳彤亦舉郡降又昌城人劉植宋子人耿純各
率宗親子弟據(jù)其縣邑以奉光武于是北降下曲陽
眾稍合樂附者至有數(shù)萬人復(fù)北擊中山拔盧奴所
過發(fā)奔命兵移檄邊部共擊邯鄲郡縣還復(fù)響應(yīng)南
擊新巿真定元氏防子皆下之因入趙界時王郎大
將李育屯柏人漢兵不知而進前部偏將朱浮鄧禹
為育所破亡失輜重光武在后聞之收浮禹散卒與
育戰(zhàn)于郭門大破之盡得其所獲育還保城攻之不
下于是引兵拔廣阿會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
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等將突騎來助擊王郎更始
亦遣尚書仆射謝躬討郎光武因大饗士卒遂東圍
巨鹿王郎守將王饒堅守月余不下郎遣將倪宏劉
奉率數(shù)萬人救巨鹿光武逆戰(zhàn)于南斬首數(shù)千級
四月進圍邯鄲連戰(zhàn)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
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guān)謗毀者數(shù)千章光武不省
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cè)子自安更始遣侍御史持
節(jié)立光武為蕭王悉令罷兵詣行在所光武辭以河
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貳于更始是時長安政亂四
方背叛梁王劉永擅命睢陽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
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瑯邪董憲
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置將帥侵略郡
縣又別號諸賊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尢來
上江青犢五校檀鄉(xiāng)五幡五樓□平獲索等各領(lǐng)部
曲眾合數(shù)百萬人所在寇掠光武將擊之先遣吳漢
北發(fā)十郡兵幽州牧苗曾不從漢遂斬曾而發(fā)其眾
秋光武擊銅馬于鄡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賊數(shù)挑
戰(zhàn)光武堅營自守有出擄掠者輒擊取之絕其糧道
積月余日賊食盡夜遁去追至館大破之受降未
盡而高湖重連從東南來與銅馬余眾合光武復(fù)與
大戰(zhàn)于蒲陽悉破降之封其渠帥為列侯降者猶不
自安光武知其意□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案
行部陳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
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將降人分配諸將眾遂數(shù)十
萬故關(guān)西號光武為銅馬帝赤眉別帥與大彤青犢
十余萬眾在射犬光武進擊大破之眾皆散走使吳
漢岑彭襲殺謝躬于鄴青犢赤眉賊入函谷關(guān)攻更
始光武乃遣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而西以乘更始赤
眉之亂時更始使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等屯洛
陽光武亦令馮異守孟津以拒之建武元年春正月
平陵人方望立前孺子劉嬰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
松擊斬之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于元氏追至右
北平連破之又戰(zhàn)于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賊
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光
武光武撫其背而上顧笑謂耿弇曰幾為賊嗤弇頻
射卻賊得免士卒死者數(shù)千人散兵歸保范陽軍中
不見光武或云已沒諸將不知所為吳漢曰卿曹努
力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眾恐懼數(shù)日乃定賊雖
戰(zhàn)勝而素懾大威客主不相知夜遂引去大軍復(fù)進
至安次與戰(zhàn)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賊入漁陽乃遣吳
漢率耿弇陳俊馬武等十二將軍追戰(zhàn)于潞東及平
谷大破滅之朱鮪遣討難將軍蘇茂攻溫馮異寇恂
與戰(zhàn)大破之斬其將賈疆于是諸將議上尊號馬武
先進曰天下無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為相
孫子為將猶恐無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無及大王
雖執(zhí)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
伐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光武驚曰何將軍出是
言可斬也武曰諸將盡然光武使出曉之乃引軍還
至薊夏四月公孫述自稱天子光武從薊還過范陽
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諸將復(fù)上奏曰漢遭王莽宗廟
廢絕豪杰憤怒兆人涂炭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始
因其資以據(jù)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tǒng)敗亂綱紀盜賊
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后拔邯鄲
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jù)土帶甲百萬
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
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
萬姓為心光武又不聽行到南平棘諸將復(fù)固請之
光武曰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據(jù)欲正號位乎諸將
且出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
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
所志耳今功業(yè)即定天人亦應(yīng)而大王留時逆眾不
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
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fù)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
純言甚誠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行至鄗光武先
在長安時同舍生強華自關(guān)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fā)
兵捕不道四裔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
因復(fù)奏曰受命之符人應(yīng)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
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nèi)淆亂符瑞之
應(yīng)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
設(shè)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其祝文曰皇天上帝
后土神祗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當
群下百辟不謀同辭咸曰王莽篡位秀發(fā)憤興兵破
王尋王邑于昆陽誅王郎銅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
內(nèi)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
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于再至
于三群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是
建元為建武大赦天下改鄗為高邑
光武帝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明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
子也母陰皇后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
之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九年
立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中元二年二
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三月丁
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夏四
月丙辰詔曰予末小子奉承圣業(yè)夙夜震畏不敢荒
寧先帝受命中興德侔帝王協(xié)和萬邦假于上下懷
柔百神惠于鰥寡朕承大運繼體守文不知稼穡之
艱難懼有廢失圣恩遺戒顧重天下以元元為首公
卿百僚將何以輔朕不逮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
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chǎn)
同產(chǎn)子及流人無名數(shù)欲自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
篤癃粟人十斛其施刑及郡國徒在中元元年四月
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又邊人遭亂
為內(nèi)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還邊恣其所樂中
二千石下至黃綬貶秩贖論者悉皆復(fù)秩還贖方今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夫萬乘至
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
之首東平王蒼寬博有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
節(jié)而不撓其以禹為太傅蒼為驃騎將軍太尉□告
謚南郊司徒欣奉安梓宮司空魴將校復(fù)土其封□
為節(jié)鄉(xiāng)侯欣為安鄉(xiāng)侯魴為楊邑侯
明帝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章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肅宗孝章皇帝諱炟顯宗第五
子也母賈貴人永平三年立為皇太子少寬容好儒
術(shù)顯宗重器之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位年十九
尊皇后曰皇太后壬戌葬孝明皇帝于顯節(jié)陵冬十
月丁未大赦天下賜民爵人二級為父后及孝悌力
田人三級脫無名數(shù)及流人欲占者人一級爵過公
乘得移與子若同產(chǎn)子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
者粟人三斛
章帝章和二年春二月壬辰和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孝和皇帝諱肇肅宗第四子也
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卒竇后養(yǎng)帝以為己子
建初七年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
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三月庚戌皇
太后詔曰先帝以明圣奉承祖宗至德要道天下清
靜庶事咸寧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
政外有大國賢王并為藩屏內(nèi)有公卿大夫統(tǒng)理本
朝恭己受成夫何憂哉然守文之際必有內(nèi)輔以參
聽斷侍中憲朕之元兄行能兼?zhèn)渲倚⒂群V先帝所
器親受遺詔當以舊典輔斯職焉憲固執(zhí)謙讓節(jié)不
可奪今供養(yǎng)兩宮宿衛(wèi)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復(fù)勞
以政事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內(nèi)歸仁
為群賢首先帝表欲以崇化今彪聰明康強可謂
老成黃矣其以彪為太傅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錄尚書事
百官總己以聽朕庶幾得專心內(nèi)位于戲群臣其勉
率百僚各修厥職愛養(yǎng)元元綏以中和稱朕意焉
和帝元興元年十一月辛未殤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后漢書殤帝本紀孝殤皇帝諱隆和帝少子也元
興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時誕育百余日尊
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殤帝延平元年八月安帝以長安侯入即皇帝位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恭宗孝安皇帝諱佑肅宗孫也
父清河孝王慶母左姬帝自在邸第數(shù)有神光照室
又有赤蛇盤于□笫之間年十歲好學史書和帝常
稱之數(shù)見禁中延平元年慶始就國鄧太后特詔留
帝于清河邸八月殤帝崩太后與兄車騎將軍鄧騭
定策禁中其夜使騭持節(jié)以王青蓋車迎帝齋于殿
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
為長安侯皇太后詔曰先帝圣德淑茂早棄天下朕
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豈意卒然顛沛天
年不遂悲痛斷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廟之
重思繼嗣之統(tǒng)惟長安侯佑質(zhì)性忠孝小心翼翼能
通詩論篤學樂古仁惠愛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
親德系后莫宜于佑禮昆弟之子猶己子春秋之義
為人后者為之子不以父命辭王父命其以佑為孝
和皇帝嗣奉承祖宗案禮儀奏又作策命曰惟延平
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長安侯佑孝和皇帝
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
章帝世嫡皇孫謙恭慈順在孺而勤宜奉郊廟承統(tǒng)
大業(yè)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審君漢國允執(zhí)其中
一人有慶萬民賴之皇帝其勉之哉讀策畢太尉奉
上璽綬即皇帝位年十三太后猶臨朝
安帝延光四年十一月丁巳順帝以濟陰王入即皇
帝位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母
李氏為閻皇后所害永寧元年立為皇太子延光三
年安帝乳母王圣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譖太子
乳母王男□監(jiān)邴吉殺之太子數(shù)為嘆息王圣等懼
有后禍遂與豐京共構(gòu)陷太子太子坐廢為濟陰王
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xiāng)侯立濟陰王以廢黜不得上
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nèi)外群僚莫不哀之及北鄉(xiāng)
侯薨車騎將軍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
白太后秘不發(fā)喪而更征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
兵自守十一月丁巳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
江京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于德陽殿西鍾下即皇
帝位年十一近臣尚書以下從輦到南宮登云臺召
百官尚書令劉光等奏言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棄
天下陛下正統(tǒng)當奉宗廟而奸臣交構(gòu)遂令陛下龍
潛藩國群僚遠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鄉(xiāng)不永漢
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內(nèi)外同心稽
合神明陛下踐祚奉遵鴻緒為郊廟主承續(xù)祖宗無
窮之烈上當天心下厭民望而即位倉卒典章多缺
請條案禮儀分別具奏制曰可乃召公卿百僚使虎
賁羽林士屯南北宮諸門閻顯兄弟聞帝立率兵入
北宮尚書郭鎮(zhèn)與交鋒刃遂斬顯弟衛(wèi)尉景戊午遣
使者入省奪得璽綬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節(jié)收
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耀執(zhí)金吾晏并下獄誅己未
開門罷屯兵壬戌詔司隸校尉惟閻顯江京近親當
伏辜誅其余務(wù)崇寬貸 按閻皇后紀后有才色元
初元年以選入掖庭甚見寵愛為貴人二年立為皇
后后專房□忌帝幸宮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鴆殺李
氏建光元年帝親政事后兄弟頗與朝權(quán)后遂與大
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共譖皇太子保廢為濟陰
王四年春后從帝幸章陵帝道疾崩于葉縣顯兄弟
及江京樊豐等謀曰今晏駕道次濟陰王在內(nèi)邂逅
公卿立之還為大害乃偽云帝疾甚徙御臥車行四
日驅(qū)馳還宮明日詐遣司徒劉喜詣郊廟社稷告天
請命其夕乃發(fā)喪尊后曰皇太后皇太后臨朝以顯
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后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
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xiāng)侯懿立為皇
帝顯忌大將軍耿寶位尊權(quán)重威行前朝乃風有司
奏寶及其黨與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惲弟
侍中篤篤弟大將軍長史宓侍中周廣阿母野王君
王圣圣女永永□黃門侍郎樊嚴等更相阿黨互作
威福探制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豐惲廣皆下獄
死家屬徙比景宓嚴減死髡鉗貶寶為則亭侯遣就
國自殺王圣母子徙雁門于是景為衛(wèi)尉耀城門校
尉晏執(zhí)金吾兄弟權(quán)要威福自由少帝立二百余日
而疾篤顯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顯屏語曰
北鄉(xiāng)侯病不解國嗣宜時有定前不用濟陰王若今
立之后必當怨又何不早征諸王子簡所置乎顯以
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征濟北河間王子未至而
中黃門孫程合謀殺江京等立濟陰王是為順帝
按孫程傳程字稚卿安帝時為中黃門給事長樂宮
時小黃門李閏江京并遷中常侍江京兼大長秋與
中常侍樊豐黃門令劉安鉤盾令陳達及王圣圣女
伯榮扇動內(nèi)外競為侈虐又帝舅大將軍耿寶皇后
兄大鴻臚閻顯更相阿黨廢皇太子為濟陰王明年
帝崩立北鄉(xiāng)侯為天子顯等遂專朝爭權(quán)乃諷有司
奏誅樊豐廢耿寶王圣及黨與皆見死徙十月北鄉(xiāng)
侯病篤程謂濟陰王謁者長興渠曰王以嫡統(tǒng)本無
失德先帝用讒遂至廢黜若北鄉(xiāng)疾不起共斷江京
閻顯事乃可成渠等然之又中黃門南陽王康先為
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廢常懷嘆憤又長樂太官丞京
兆王國并附同于桯至二十七日北鄉(xiāng)侯薨閻顯白
太后征諸王子簡為帝嗣未及至十一月二日程遂
與王康等十八人聚謀于西鍾下皆單衣為誓四
日夜程等共會崇德殿上因入章臺門時江京劉安
及李閏陳達等俱坐省門下程與王康共就斬京安
達以李閏權(quán)埶積為省內(nèi)所服欲引為主因舉刃脅
閏曰今當立濟陰王無得搖動閏曰諾于是扶閏起
俱于西鍾下迎濟陰王立之是為順帝召尚書令仆
射以下從輦幸南宮云臺程等留守省門遮捍內(nèi)外
閻顯時在禁中憂迫不知所為小黃門樊登勸顯發(fā)
兵以太后詔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屯
朔平門以御程等誘詩入省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
濟陰王者封萬戶侯得李閏者五千戶侯顯以詩所
將眾少使與登迎吏士于左掖門外詩因格殺登歸
營屯守顯弟衛(wèi)尉景遽從省中還外府收兵至盛德
門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尚書郭鎮(zhèn)時臥病聞之即
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曰
無干兵鎮(zhèn)即下車持節(jié)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zhèn)不
中鎮(zhèn)引□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遂禽之送廷
尉獄即夜死旦日令侍御史收顯等送獄于是遂定
下詔曰夫表功錄善古今之通義也故中常侍長樂
太仆江京黃門令劉安鉤盾令陳達與故車騎將軍
閻顯兄弟謀議惡逆傾亂天下中黃門孫程王康長
樂太官丞王國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
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
光等懷忠憤發(fā)戮力協(xié)謀遂埽滅元惡以定王室詩
不云乎無言不讎無德不報程為謀首康國協(xié)同其
封程為浮陽侯食邑萬戶康為華容侯國為酈侯各
九千戶黃龍為湘南侯五千戶彭愷為西平昌侯孟
叔為中廬侯李建為復(fù)陽侯各四千二百戶王成為
廣宗侯張賢為祝阿侯史泛為臨沮侯馬國為廣平
侯王道為范縣侯李元為信侯楊佗為山都侯陳
予為下雋侯趙封為析縣侯李剛為枝江侯各四千
戶魏猛為夷陵侯二千戶苗光為東阿侯千戶是為
十九侯加賜車馬金銀錢帛各有差李閏以先不豫
謀故不封遂擢拜程騎都尉
順帝建康元年秋八月庚子沖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后漢書沖帝本紀孝沖皇帝諱炳順帝之子也母
曰虞貴人建康元年立為皇太子其年八月庚午即
皇帝位年二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丁巳質(zhì)帝以渤海孝王子入
即皇帝位
按后漢書質(zhì)帝本紀孝質(zhì)皇帝諱纘肅宗元孫曾祖
父千乘貞王伉祖父樂安夷王寵父渤海孝王鴻母
陳夫人沖帝不豫大將軍梁冀征帝到洛陽都亭及
沖帝崩皇太后與冀定策禁中丙辰使冀持節(jié)以王
青蓋車迎帝入南宮丁巳封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
位年八歲 按李固傳沖帝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
錄尚書事明年帝崩梁太后以揚徐盜賊盛強恐驚
擾致亂使中常侍詔固等欲須所征諸王列侯到乃
發(fā)喪固對曰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
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
趙高隱而不發(fā)卒害扶蘇以至亡國近北鄉(xiāng)侯薨閻
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孫程手刃之事此
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從之即暮發(fā)喪固以
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立帝宜
擇長年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愿將軍審詳大計察
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冀不從乃立樂安
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zhì)帝
質(zhì)帝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桓帝以蠡吾侯入即皇
帝位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孝桓皇帝諱志肅宗曾孫也祖
父河間孝王開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襲爵為
侯本初元年梁太后征帝到夏門亭將妻以女弟會
質(zhì)帝崩太后遂與兄大將軍冀定策禁中閏月庚寅
使冀持節(jié)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
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 按李固傳固為太尉與
梁冀參錄尚書事質(zhì)帝時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
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冀忌帝聰慧恐為后患遂令
左右進鴆帝苦煩甚使促召固固入前問陛下得患
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
冀亦在側(cè)曰恐吐不得飲水語未絕而崩固伏尸號
哭推舉侍醫(yī)冀慮其事泄大惡之因議立嗣固引司
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天下不幸仍遭大憂
皇太后圣德當朝攝統(tǒng)萬幾明將軍體履忠孝憂存
社稷而頻年之間國祚三絕今當立帝天下重器誠
知太后垂心將軍勞慮詳擇其人務(wù)存圣明然愚情
眷眷竊獨有懷遠尋先世廢立舊儀近見國家踐祚
前事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求群議令上應(yīng)天心下合
眾望且永初以來政事多謬地震宮廟彗星竟天誠
是將軍用情之日傳曰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
難昔昌邑之立昏亂日滋霍光憂愧發(fā)憤悔之折骨
自非博陸忠勇延年奮發(fā)大漢之祀幾將傾矣至憂
至重可不熟慮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
一舉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
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
屬最尊親宜立為嗣先是蠡吾侯志常取冀妹時在
京師冀欲立之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
奪中常侍曹騰等聞而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
房之親秉攝萬幾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
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
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兇兇而言
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之皆曰惟大將
軍令而固獨與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意
既不從猶望眾心可立復(fù)以書勸冀愈激怒乃說太
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為桓帝
靈帝建寧元年春正月庚子以解瀆亭侯入即皇帝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孝靈皇帝諱宏肅宗元孫也曾
祖河間孝王開祖淑父萇世封解瀆亭侯帝襲侯爵
母董夫人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
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倏持節(jié)將左右羽林至
河間奉迎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
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jié)以王青□車
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
中平六年九月甲戌獻帝以陳留王入即皇帝位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皇子辯
即皇帝位封弟協(xié)為渤海王秋七月徙渤海王協(xié)為
陳留王并州牧董卓自為司空九月甲戌廢帝為弘
農(nóng)王 按獻帝本紀孝獻皇帝諱協(xié)靈帝中子也母
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
帝為渤海王徙封陳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
歲遷皇太后于永安宮大赦大下 按董卓傳靈帝
以卓為并州牧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
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
后卓得召即時就道未至而何進敗虎賁中郎將袁
術(shù)乃燒南宮欲討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劫少帝及
陳留王夜走小平津卓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
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
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
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yǎng)卓自以與太后同
族有廢立意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
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jié)摮鲕娊鼱I明旦
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fù)至洛中無知者尋而
何進及弟苗先所領(lǐng)部曲皆歸于卓又使呂布殺執(zhí)
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乃諷朝廷策免司
空劉弘而自代之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卓乃奮首
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暗弱不
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
陳留王如何公卿以下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
定策延年按□有敢阻大議皆以軍法從之坐者震
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余
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
比也卓大怒罷坐明日復(fù)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脅
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
人君今廢為弘農(nóng)王乃立陳留王是為獻帝又議太
后蹙迫永樂太后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
節(jié)遷于永安宮遂以□崩
獻帝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昭烈帝以漢中王
即皇帝位
按蜀志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元德涿郡涿縣人
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
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
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先主少孤與母
販履織席為業(yè)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
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
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
必當乘此羽葆□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
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
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
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起曰
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
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
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
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jié)豪俠年少爭附之中
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于涿郡
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靈
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
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
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抑
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陽
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zhàn)有功除為下密
丞復(fù)去官后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
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為青州刺史田楷以
拒冀州牧袁紹數(shù)有戰(zhàn)功試守平原令后領(lǐng)平原相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
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
楷東屯齊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于田
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
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shù)千人既到謙以丹陽兵
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
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
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遂領(lǐng)徐州袁術(shù)來
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陰曹公表先主為鎮(zhèn)東
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shù)相持
經(jīng)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
擄先主妻子先主轉(zhuǎn)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
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于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
遣關(guān)羽守下邳先主還小沛復(fù)合兵得萬余人呂布
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
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來
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
所敗復(fù)擄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
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復(fù)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
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shù)欲
經(jīng)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shù)
未至術(shù)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
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fā)是時曹公從
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
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
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fā)事覺承
等皆伏誅先主據(jù)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
車胄留關(guān)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
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shù)萬人遣孫干與袁紹連和曹
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
敗績曹公進收其眾擄先主妻子并擒關(guān)羽以歸先
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
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
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駐月余日所失亡士
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于官渡汝南黃巾劉
辟等叛曹公應(yīng)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guān)
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
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
兵復(fù)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shù)千人曹公遣蔡陽
擊之為先主所殺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遣糜竺
孫干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
使屯新野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
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設(shè)伏兵
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
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
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
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
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
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
余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余里別遣關(guān)羽乘船數(shù)百
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
眾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
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曹公以江陵
有軍實恐先主據(jù)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
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
里及于當陽之長□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
云等數(shù)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趣漢
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
余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jié)于孫權(quán)權(quán)遣
周瑜程普等水軍數(shù)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zhàn)于赤
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
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先主表琦為荊州
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元桂
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
數(shù)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
權(quán)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quán)綢繆恩紀權(quán)遣
使云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
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qū)
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
伐蜀而自說新?lián)T郡未可與動吳必不敢越吾而
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
權(quán)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
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nèi)懷恐懼別駕
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于天下若因
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
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
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
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
后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
葛亮關(guān)羽等據(jù)荊州將步卒數(shù)萬人入益州至涪璋
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tǒng)
進說便可于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lǐng)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持鎮(zhèn)
西大將軍領(lǐng)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
白水軍先主并軍三萬余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
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
收眾心明年曹公征孫權(quán)權(quán)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
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
樂進在青泥與關(guān)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zhuǎn)
侵州界其憂有甚于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
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余皆
給半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
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及己白璋發(fā)其謀
于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gòu)矣璋□關(guān)戍諸將文書勿
復(fù)關(guān)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
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guān)中質(zhì)
諸將并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jù)其城璋
遣劉□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于涪皆破敗退保
綿竹璋復(fù)遣李嚴督□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
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將
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guān)羽留鎮(zhèn)荊州先主進
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十九年夏雒城
破進圍成都數(shù)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
酒大饗士卒取出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
主復(fù)領(lǐng)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guān)羽張
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quán)
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
也彭羨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
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二十年
孫權(quán)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
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quán)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
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guān)羽入益
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quán)
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
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quán)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
曹公使夏侯淵張合屯漢中數(shù)數(shù)犯暴巴界先主令
張飛進兵宕渠與合等戰(zhàn)于瓦口破合等收兵還南
鄭先主亦還成都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
分遣將軍吳蘭雷同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
主次于陽平關(guān)與淵合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陽平
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
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合
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颙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
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
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
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
達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表于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lǐng)長
史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
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
漢壽亭侯臣關(guān)羽征鹵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
軍臣黃忠鎮(zhèn)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yè)
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圣而
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
竊命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quán)窮
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
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資圣德統(tǒng)理萬邦而
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
執(zhí)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
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
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
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徇國難□其
機兆赫然憤發(fā)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
家克寧舊都會乘機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長惡殘
泯海內(nèi)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
變夙夜惴惴戰(zhàn)栗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jiān)二
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
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
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
操破于漢中海內(nèi)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
未加非所以鎮(zhèn)衛(wèi)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
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tǒng)等值漢中興限于山河位同
權(quán)均不能相率咸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
隗囂今社稷之難急于隴蜀操外吞天下內(nèi)殘群寮
朝廷有蕭墻之危而御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
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
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
諸侯王故典夫權(quán)宜之制茍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后
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于沔陽設(shè)壇
□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于先主先主
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
奉辭于外不能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
陵遲六合之內(nèi)否而未泰惟憂反側(cè)疢如疾首曩者
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后群兇縱橫殘剝海內(nèi)賴陛
下圣德威靈人神同應(yīng)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
逆并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quán)恣
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
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jù)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
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
不武歷年未效常恐隕沒孤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
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厲翼
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jiān)二代并建諸姬實賴晉鄭
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
以安太宗今操惡直丑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
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quán)宜上
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
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fù)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
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
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yīng)權(quán)通變以寧
靖圣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后悔輒
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
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于谷盡力輸誠獎
厲六師率齊群義應(yīng)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
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
綬于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zhèn)漢中時關(guān)羽攻
曹公將曹仁擒于禁于樊俄而孫權(quán)襲殺羽取荊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
見害先主乃發(fā)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
并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
舉偏將軍張裔黃權(quán)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
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
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
經(jīng)讖緯孔子所甄驗應(yīng)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
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
帝道備稱皇以統(tǒng)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
侯七杰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元
且來孝經(jīng)鉤命決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群未亡
時言西南數(shù)有黃氣直立數(shù)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
云祥風從璇璣下來應(yīng)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
數(shù)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
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
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
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圣主起此州以致中
興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頃者熒惑復(fù)追歲
星見在胃昴畢昴畢為天綱經(jīng)曰帝星處之眾邪消
亡圣諱豫□推揆期驗符合數(shù)至若此非一臣聞圣
王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故應(yīng)際而生與神
合契愿大王應(yīng)天順民速即洪業(yè)以寧海內(nèi)太傅許
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
勛黃權(quán)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湮滅漢室竊據(jù)
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今上
無天子海內(nèi)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書者八百
余人咸稱述符瑞圖讖明征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
日乃去孝經(jīng)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
之象也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
又前關(guān)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
潛漢水伏于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
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
漢中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
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yīng)非
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圖
書先著以為征驗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進河洛
孔子讖記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
靖王之胄本枝百世干祗降祚圣姿碩茂神武在躬
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啟
發(fā)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
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
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
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元
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shù)無疆曩
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fù)存今曹操
阻兵安忍戮殺主后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
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隳廢備宜修
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雖否德懼忝帝位詢于庶
民外及蠻裔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yè)不可
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
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于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
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于天神惟神饗祚于漢家
永綏四海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
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
王理為梁王
昭烈帝章武三年五月后主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蜀志后主傳后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
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及即尊號冊曰
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
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
大統(tǒng)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
節(jié)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
可不勉歟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宮五月后主
襲位于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
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登極部匯考五
  魏
文帝黃初元年十一月庚午以魏王受漢禪即皇帝

按魏志武帝本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
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
長秋封費亭侯養(yǎng)子嵩嗣官至太尉嵩生太祖太祖
少機警有權(quán)數(shù)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遷頓丘令征拜議郎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計潁
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余縣久之征還為東郡太
守不就稱疾歸鄉(xiāng)里董卓廢立太祖散家財合義兵
以誅卓初平二年袁紹表太祖為東郡太守興平二
年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建安元年天子拜太祖建德
將軍遷鎮(zhèn)東將軍封費亭侯太祖至洛陽衛(wèi)京都天
子假太祖節(jié)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
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
平侯以大將軍讓紹拜司空行車騎將軍九年領(lǐng)冀
州牧十三年為丞相十八年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
持節(jié)策命公為魏公加九錫二十一年進爵為王二
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shè)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乘金根車駕六馬設(shè)
五時副車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陽 按文帝
本紀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
生于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
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
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元年二月壬
戌以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
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
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漢□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元問太史令
單揚此何祥也揚曰其國后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
年亦當復(fù)見天事恒象此其應(yīng)也內(nèi)黃殷登默而記
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
揚之言其驗茲乎己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
濊貊扶余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夏四月
丁巳饒安縣言白雉見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五月
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
太王后封王子睿為武德侯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
照率眾降皆封列侯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zhí)太
守以叛金城太守蘇則討進斬之華降六月辛亥治
兵于東郊庚午遂南征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
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百官
有司其務(wù)以職盡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
守申政事?lián)|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孫權(quán)遣使奉獻
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nèi)附居漢
陽郡甲午軍次于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于邑
東八月石邑縣言鳳皇集冬十一月癸卯令曰諸將
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
槥櫝殯斂送至其家官為設(shè)祭丙午行至曲蠡漢帝
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


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
 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fù)存然仰瞻天文
 俯察民心炎精之數(shù)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
 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yīng)其朝是
 歷數(shù)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
 與能故唐堯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無窮朕羨而
 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子魏王
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jié)奉璽綬禪位冊
曰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于虞舜舜以命禹天命
不于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
亂茲昏群兇肆逆宇內(nèi)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于
四方惟清區(qū)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
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
業(yè)昭爾考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征誕惟亮采師
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xié)于虞舜率我唐典敬遜爾位
于戲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
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
 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
 王武都李庶姜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
 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
 以應(yīng)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zhèn)南將軍張魯魯亦
 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shù)雖百
 世可知是后月余有亡人來寫得冊文卒如合辭
 合長于內(nèi)學關(guān)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沈溺異
 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與臣議策質(zhì)國人不
 協(xié)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
 客也言發(fā)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
 于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說此意時未有宜弗
 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
 自天昭然著見然圣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
 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
 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
 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nèi)翕習殊方歸
 服兆應(yīng)并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
 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
 當也斯誠先王至德通于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
 王侍中劉廙辛毗劉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
 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讀左中郎
 將李伏上事考圖緯之言以效神明之應(yīng)稽之古
 代未有不然者也故堯稱歷數(shù)在躬璇璣以明天
 道周武未戰(zhàn)而赤烏銜書漢祖未兆而神母告符
 孝宣仄微字成木葉光武布衣名已勒讖是天之
 所命以著圣哲非有言語之聲芬芳之臭可得而
 知也徒縣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自漢德之衰
 漸染數(shù)世桓靈之末皇極不建暨于大亂二十余
 年天之不泯誕生明圣以濟其難是以符讖先著
 以彰至德殿下踐祚未□而靈象變于上群瑞應(yīng)
 于下四方不羈之民歸心向義唯懼在后雖典籍
 所傳未若今之盛也臣妾遠近莫不鳧藻王令曰
 □牛之駁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
 日是矣□斯言事良重吾不德于是尚書仆射宣
 告官寮咸使聞知 辛亥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
 見讖緯于魏王曰易傳曰圣人受命而王黃龍以
 戊己日見七月四日戊寅黃龍見此帝王受命之
 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又有
 積蟲大穴天子之宮厥咎然今蝗蟲見應(yīng)之也又
 曰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厥應(yīng)麒麟以戊
 巳日至厥應(yīng)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凈行中正賢
 人福至民從命厥應(yīng)麒麟來春秋漢含孳曰漢以
 魏魏以征春秋玉版讖曰代赤眉者魏公子春秋
 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故白馬令李云上事
 曰許昌氣見于當涂高當涂高者當昌于許當涂
 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shù)蓝叽笳呶?br /> 魏當代漢今魏基昌于許漢征絕于許乃今效見
 如李云之言許昌相應(yīng)也佐助期又曰漢以蒙孫
 亡說者以蒙孫漢二十四帝童蒙愚皆以弱亡或
 以雜文為蒙其孫當失天下以為漢帝非正嗣少
 為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孝經(jīng)
 中黃讖曰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圣聰明四百之
 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
 萬民嘉樂家和雜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易運
 期讖曰言居東西有午兩日并光日居下其為主
 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言午許字兩日
 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
 是其大效也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
 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之至于八百無德者
 不及至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
 百數(shù)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又高祖
 受命數(shù)雖起乙未然其兆征始于獲麟獲麟以來
 七百余年天之歷數(shù)將以盡終帝王之興不常一
 姓太微中黃帝座常明而赤帝座常不見以為黃
 家興而赤家衰兇亡之漸自是以來四十余年又
 熒惑失色不明十有余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
 微二十三年復(fù)歸太微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
 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
 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殿下即位初踐祚德配天
 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以
 黃龍數(shù)見鳳凰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獻
 見于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并出斯皆帝
 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黃帝受命風后受河圖舜
 禹有天下鳳凰翔洛出書湯之王白烏為符文王
 為西伯赤烏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
 起白蛇為征巨跡瑞應(yīng)皆為圣人興觀漢前后之
 大災(zāi)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
 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夫得歲星者道始興昔武
 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
 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
 分野也而天之瑞應(yīng)□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
 至兆民欣戴咸樂嘉慶春秋大傳曰周公何以不
 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
 而王周公反政尸子以為孔子非之以為周公不
 圣不為兆民也京房作易傳曰凡為王者惡者去
 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yīng)常人謀鬼謀百姓
 與能伏惟殿下體堯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禪代當
 湯武之期運值天命之移授河洛所表圖讖所載
 昭然明白天下學士所共見也臣職在史官考符
 察征圖讖效見際會之期謹以上聞王令曰昔周
 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嘆其至德公
 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fù)子明辟書美
 其人吾雖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
 夫唐堯舜禹之跡皆以圣質(zhì)茂德處之故能上和
 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
 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余業(yè)恩未被四海澤未及
 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
 饑者未盡飽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發(fā)齒
 長守今日以沒于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
 荷之責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zhàn)
 惶五色無主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栗手掉書不
 成字辭不宣口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
 從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fù)子明
 辟致仕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宜宣示
 遠近使昭赤心于是侍中辛毗劉散騎常侍傅
 巽衛(wèi)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
 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
 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zhí)謙讓雖舜禹湯文義
 無以過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
 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觀乎
 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
 象見吉兇圣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效之以
 為天文因人而變至于河洛之書著于洪范則殷
 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
 也是以由德應(yīng)錄者代興于前失道數(shù)盡者迭廢
 于后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說蔡墨雷乘干
 之說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逮也今漢室衰
 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舍舊而
 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
 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于殿下以至德當歷數(shù)
 之運即位以來天應(yīng)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
 仍往古休征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
 姓緯之讖斯文乃著于前世與漢□見由是言之
 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
 禋享兆民颙颙咸注嘉愿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
 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nèi)布告州郡使知符命
 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
 是也至于覽余辭豈余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
 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
 也且聞比來東征經(jīng)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饑色
 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眾瑞下愧士
 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也宜止息此
 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癸丑宣
 告群寮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侍御史鄭渾羊秘
 鮑勛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讀太史丞許芝上符命
 事臣等聞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
 夏然則天地之靈歷數(shù)之運去就之符惟德所在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今漢室衰
 自安和沖質(zhì)以來國統(tǒng)屢絕桓靈荒淫祿去公室
 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殿下
 踐祚至德廣被格于上下天人感應(yīng)符瑞并臻考
 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
 違后天而奉天時天時已至而猶謙讓者舜禹所
 不為也故生民蒙救濟之惠群類受育長之施今
 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謀十分而
 九以委質(zhì)義過周文所謂過恭也臣妾上下伏所
 不安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余者茍妄
 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余故曰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責夫石可
 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丹石微物尚
 保斯質(zhì)況我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
 于陵子仲以仁為富柏城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
 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札失辭皆委
 重而弗視吾獨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膠
 鬲于四內(nèi)使召公約微子于共頭故伯夷叔齊相
 與笑之曰昔神農(nóng)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
 不以人之卑自高以為周之伐殷以恭也吾德非
 周武而義□夷齊庶欲遠茍妄之失道立丹石之
 不奪邁于陵之所富蹈柏城之所貴執(zhí)鮑焦之貞
 至遵薪者之清節(jié)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
 志吾之斯志豈可奪哉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
 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
 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
 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道陵遲為日
 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沖質(zhì)短祚三世無嗣皇
 綱肇虧帝典頹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災(zāi)遭無妄厄
 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變興輦轂禍由閹宦董
 卓乘釁惡甚澆劫遷省御太仆宮廟遂使九州
 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當斯之時尺
 土非復(fù)漢有一夫豈復(fù)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
 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qū)夏保乂皇家今王纘
 承前緒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優(yōu)遠聲教被四
 海仁風扇鬼區(qū)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yīng)天之歷
 數(shù)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
 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
 有傳圣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厘降二女以嬪
 于魏使使持節(jié)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
 綬王其永君萬國敬御天威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
 敬之哉于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
 禪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歷數(shù)之序承漢之禪
 允當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
 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fā)璽書順天命具禮
 儀列奏令曰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猶獵還
 方有令尚書令等又奏曰昔堯舜禪于文祖至漢
 氏以師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
 所之地今當受禪代之命宜會百寮群司六軍之
 士皆在行位使咸□天命營中促狹可于平敞之
 處設(shè)壇□奉答休命臣輒與侍中常侍會議禮儀
 太史官擇吉日訖復(fù)奏令曰吾殊不敢當之外亦
 何豫事也侍中劉廙常侍衛(wèi)臻等奏議曰漢氏遵
 唐堯公天下之議陛下以圣德膺歷數(shù)之運天人
 同忻靡不得所宜順靈符速踐皇祚問太史丞許
 芝今月十七日己未宜成可受禪命輒治壇□之
 處所當施行別奏令曰屬出見外便設(shè)壇□斯何
 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詔也但于帳前發(fā)璽書威儀
 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既發(fā)璽書王令曰當
 奉還璽綬為讓章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
 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nóng)
 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
 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
 為辱自投深淵且顏斶懼太璞之不完守知足之
 明分王子搜樂丹□之潛處被重而不出柳下惠
 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
 仁斯九士者咸高節(jié)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
 千載于今稱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
 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
 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咸聞焉己未宣告群寮下
 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
 人上書曰伏讀今書深執(zhí)克讓圣意懇惻至誠外
 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
 合義事不經(jīng)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圣明
 所當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勛之禪夏禹亦無辭位
 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誠圣人知天
 命不可逆歷數(shù)弗可辭也伏惟陛下應(yīng)干符運至
 德發(fā)聞升昭于天是三靈降瑞神人以和休征雜
 沓萬國響應(yīng)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zhí)謙虛違
 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違經(jīng)讖之
 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
 也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至吉日受命如前
 奏分別寫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
 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
 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jié)高也故烈士徇榮名義
 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是以仲尼師王
 駘而子產(chǎn)嘉申徒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
 孤而今咸若斯則諸卿游于形骸之內(nèi)而孤求為
 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為上章還璽綬
 勿復(fù)紛紛也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
 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勿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
 為不圣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是
 以舜向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
 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受命既固光天之
 下神人同應(yīng)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
 足以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
 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達節(jié)之教下孤
 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圣道之高衢乘無窮之
 懿勛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
 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令曰太古圣王之治
 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yōu)乎昆蟲仁恩
 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
 不被服清風沐浴元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
 風雨應(yīng)節(jié)禎祥觸類而見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
 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quán)備尚存未可舞以于
 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于外士民未安于內(nèi)
 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擊壤之戲嬰兒未可托
 于高巢余糧未可以宿于田畝人事未備至于此
 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
 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
 環(huán)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昔東戶季
 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
 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后安乃議此乎何遽
 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
 不德也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圣之
 純懿當天命之歷數(shù)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
 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
 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圣意懇惻臣等敢不
 奉詔輒具章遣使者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讓人
 無得而稱焉仲尼嘆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
 王上書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璽書伏聽冊
 命五內(nèi)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臣前上還相位
 退守藩國圣恩聽許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
 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愿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
 命發(fā)不世之詔以加無德之臣且聞堯禪重華舉
 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圣之美猶下咨四
 岳上觀璇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歷數(shù)
 之諮應(yīng)選授之命內(nèi)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匹
 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
 守節(jié)以當大命不勝至愿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
 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并上璽綬 辛酉給事
 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
 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
 歷十二次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
 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fù)在鶉火故
 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即我有
 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
 為時將討黃巾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
 歲復(fù)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fù)在大梁始拜
 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fù)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
 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yīng)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
 災(zāi)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
 布德于子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
 天下布德于民也魏以改制天下與時協(xié)矣顓頊
 受命歲在豕韋衛(wèi)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
 衛(wèi)顓頊之墟也今十月斗之建則顓頊受命之分
 也始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
 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
 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
 會于堯舜授受之次臣聞天子之去就固有常分
 圣人當之昭然不疑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
 □色舜發(fā)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授受間
 不替漏大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
 無君也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絕之已審陛下受天
 之命符瑞告征丁寧詳悉反復(fù)備至雖言語相喻
 無以代此今既發(fā)詔書璽綬未御固執(zhí)謙讓上逆
 天命下違民望臣謹按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
 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于今年此月昭晰
 分明唯陛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天帝而告
 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令曰
 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天瑞雖
 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當之今讓冀見
 聽許外內(nèi)咸使聞知 壬戌冊詔曰皇帝問魏王
 言遣宗奉庚申書到所稱引聞之朕惟漢家世逾
 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shù)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
 民望絕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大命有所底止神
 器當歸圣德違天不順逆眾不祥王其體有虞之
 盛德應(yīng)歷數(shù)之嘉會是以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
 人同應(yīng)受命咸宜朕畏上帝致位于王天不可違
 眾不可拒且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若夫
 由卷匹夫不載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當稱慕今
 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陟帝位無逆朕命以祗奉
 天心焉于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今漢使音奉璽
 書到臣等以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瀆周武中
 流有白魚之應(yīng)不待師期而大號已建舜受大麓
 桑蔭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
 速也故無固讓之義不以守節(jié)為貴必道信于神
 靈符合于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響無有遠近
 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今
 陛下應(yīng)期運之數(shù)為皇天所子而復(fù)稽滯于辭讓
 低回于大號非所以則天地之道副萬國之望臣
 等敢以死請輒敕有司修治壇□擇吉日受禪命
 發(fā)璽綬令曰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于斯乎
 甲子魏王上書曰奉今月戊戌璽書重被圣命伏
 聽冊告肝膽戰(zhàn)悸不知所措天下神器禪代重事
 故堯?qū)⒍U舜納于大麓舜之命禹元圭告功烈風
 不迷九州攸平詢事考言然后乃命而猶執(zhí)謙讓
 于德不嗣況臣頑固質(zhì)非二圣乃應(yīng)天統(tǒng)受終明
 詔敢守微節(jié)歸志箕山不勝大愿謹拜表陳情使
 并奉璽綬 侍中劉廙等奏曰臣等聞圣帝不違
 時明主不逆人故易稱通天下之志斷天下之疑
 伏惟陛下體有虞之上圣承土德之行運當亢陽
 明夷之會應(yīng)漢氏祚終之數(shù)合契皇極同符兩儀
 是以圣瑞表征天下同應(yīng)歷運去就深切著明論
 之天命無所與議比之時宜無所與爭故受命之
 期時清日晏曜靈施光休氣云蒸是乃天道悅懌
 民心欣戴而仍見閉拒于禮何居且群生不可一
 日無主神器不可以斯須無統(tǒng)故臣有違君以成
 業(yè)下有矯上以立事臣等敢不重以死請王令曰
 天下重器王者正統(tǒng)以圣德當之猶有懼心吾何
 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豈小事且宜以待固讓
 之后乃當更議其可耳 丁卯冊詔魏王曰天訖
 漢祚辰象著明朕祇天命致位于王仍陳歷數(shù)于
 詔冊諭符運于翰墨神器不可以辭拒皇位不可
 以謙讓稽于天命至于再三且四海不可一日曠
 主萬幾不可以斯須無統(tǒng)故建大業(yè)者不拘小節(jié)
 知天命者不系細物是以舜受大業(yè)之命而無遜
 讓之辭圣人達節(jié)不亦遠乎今使音奉皇帝璽綬
 王其欽承以答天下向應(yīng)之望焉 相國華歆太
 尉賈詡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
 到伏見太史丞許芝左中郎將李伏所上圖讖符
 命侍中劉廙等宣敘眾心人靈同謀又漢朝知陛
 下圣化通于神明圣德參于虞夏因瑞應(yīng)之備至
 聽歷數(shù)之所在遂獻璽綬固讓尊號能言之倫莫
 不抃舞河圖洛書天命瑞應(yīng)人事協(xié)于天時民言
 協(xié)于天敘而陛下性秉勞謙體尚克讓明詔懇切
 未肯聽許臣妾小人莫不伊邑臣等聞自古及今
 有天下者不常在乎一姓考以德勢則盛衰在乎
 強弱論以終始則廢興在乎期運唐虞歷數(shù)不在
 厥子而在舜禹舜禹雖懷克讓之意迫群后執(zhí)玉
 帛而朝之兆民懷欣戴而歸之率土揚謠而詠
 之故其守節(jié)之拘不可得而常處達節(jié)之權(quán)不可
 得而久避是以或遜位而不□或受禪而不辭不
 □者未必厭皇寵不辭者未必渴帝祚各迫天命
 而不得以己既禪之后則唐氏之子為賓于有虞
 虞氏之冑為客于夏代然則禪代之義非獨受之
 者實應(yīng)天福授之者亦與有余慶焉漢自章和之
 后世多變故稍以陵遲泊乎孝靈不恒其心虐賢
 害仁聚斂無度政在嬖豎視民如讎遂令上天震
 怒百姓從風如歸當時則四海鼎沸既沒則禍發(fā)
 宮庭寵勢并竭帝室遂卑若在帝舜之末節(jié)猶擇
 圣代而授之荊人抱玉璞猶思良工而刊之況漢
 國既往莫之能匡推器移君委之圣哲固其宜也
 漢朝委質(zhì)既愿禪禮之速定也天祚率土必將有
 主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謂論德無與
 為比考功無推讓矣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久
 違臣等慺慺不勝大愿伏請陛下割撝謙之志修
 受禪之禮副人神之意慰外內(nèi)之愿令曰以德則
 孤不足以時則外寇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
 領(lǐng)終君魏國于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
 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
 敢聞命 己巳魏王上書曰臣聞舜有賓于四門
 之勛乃受禪于陶唐禹有存國七百之功乃承祿
 于有虞臣以蒙蔽德非二圣猥當天統(tǒng)不敢聞命
 敢屢抗疏略陳私愿庶章通紫庭得全微節(jié)情達
 宸極永守本志而音重復(fù)銜命申制詔臣臣實戰(zhàn)
 惕不發(fā)璽書而音迫于嚴詔不敢復(fù)命愿陛下馳
 傳騁驛召音還臺不勝至誠謹使宗奉書 相國
 歆太尉詡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臣等伏讀詔
 書于悒益甚臣等聞易稱圣人奉天時論語云君
 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禪代是以唐
 之禪虞命在爾躬虞之順唐謂之受終堯知天命
 去己故不得不禪舜舜知歷數(shù)在躬故不敢不受
 不得不禪奉天時也不敢不受畏天命也漢朝雖
 承季末陵遲之余猶務(wù)奉天命以則堯之道是以
 愿禪帝位而歸二女而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
 抑虞夏之達節(jié)尚延陵之退讓而所枉者大所直
 者小所詳者輕所略者重中人丹士猶為陛下陋
 之沒者有靈則重華必憤忿于蒼梧之神墓大禹
 必□悒于會稽之山陰武王必不悅于商陵之元
 宮矣是以臣等敢以死請且漢政在閹官祿去帝
 室七世矣遂集矢石于其宮殿而二京為之丘墟
 當是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
 胄沐雨而櫛風為民請命則活萬國為世撥亂則
 致升平鳩民而立長筑宮而置吏元元無過罔于
 前業(yè)而始有造于華夏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
 武功勤恤民隱視之如傷懼者寧之勞者息之寒
 者以暖饑者以飽遠人以恩復(fù)寇敵以恩降邁恩
 種德光被四表稽古篤睦茂于放勛網(wǎng)漏吞舟弘
 乎周文是以布政未□人神并和皇天則降甘露
 而臻四靈后土則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兔皆
 素其色雉鳩燕雀亦白其羽連理之木同心之瓜
 五采之魚珍祥瑞物雜于其間者無不畢備古
 人有言微禹吾其魚乎微大魏則臣等之白骨交
 橫于曠野矣伏省群臣外內(nèi)前后章奏所以陳敘
 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據(jù)天地之瑞
 應(yīng)因漢朝之款誠宣萬方之景附可謂信矣省矣
 三王無以及五帝無以加民命之懸于魏政三十
 有余年矣此乃千世時至之會萬載一遇之秋達
 節(jié)廣度宜昭于斯際拘牽小節(jié)不施于此時久稽
 天命罪在臣等輒營壇□具禮儀擇吉日昭告昊
 天上帝秩群神之禮須禋際畢會群寮于朝堂議
 年號正朔服色當施行上復(fù)令曰昔者大舜飯糗
 茹草將終身焉斯則孤之前志也及至承堯禪被
 袗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則順天命也群公卿士
 誠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孤亦曷以辭焉
 庚午冊詔魏王曰昔堯以配天之德秉六合之重
 猶□歷運之數(shù)移于有虞委讓帝位忽如遺跡今
 天既訖我漢命乃眷北顧帝王之業(yè)實在大魏朕
 守空名以竊古義顧視前事猶有□德而王遜讓
 至于三四朕用懼焉夫不辭萬乘之位者知命達
 節(jié)之數(shù)也虞夏之君處之不疑故勛烈垂于萬載
 美名傳于無窮今遣守尚書令侍中顗喻王其速
 陟帝位以順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于是尚書令
 桓階等奏曰今漢氏之命已四至而陛下前后固
 辭臣等伏以為上帝之臨圣德期運之隆大魏斯
 豈數(shù)載傳稱周之有天下非甲子之朝殷之去帝
 位非牧野之日也故詩序商湯追本元王之至述
 姬周上錄后稷之生是以受命既固厥德不回漢
 氏衰廢行次己絕三辰垂其征史官著其驗耆老
 記先古之占百姓協(xié)謠之聲陛下應(yīng)天受禪當
 速即壇□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
 愿臣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壇
 受命請詔王公群卿具條禮儀別奏令曰可
乃為壇于繁陽庚年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
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獻帝傳曰辛未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
 奴單于四裔朝者數(shù)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
 瀆曰皇帝臣丕敢用元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漢歷
 世二十有四踐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窮王綱
 不立五緯錯行靈祥并見推術(shù)數(shù)者慮之古道咸
 以為天之歷數(shù)運終茲世凡諸嘉祥民神之意比
 昭有漢數(shù)終之極魏家受命之符漢主以神器宜
 授于臣憲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雖休勿
 休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將士洎于蠻夷君長
 僉曰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
 可以無主萬幾不可以無統(tǒng)丕祗承皇象敢不欽
 承卜之守龜兆有大橫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謹擇
 元日與群寮登壇受帝璽綬告類于爾大神唯爾
 有神尚饗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遂制詔
 三公上古之始有君也必崇恩化以美風俗然百
 姓順教而刑辟厝焉今朕承帝王之緒其以延康
 元年為黃初元年議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同律
 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諸不當?shù)蒙?br /> 皆赦除之 魏氏春秋曰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
 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干寶搜神記曰宋大夫
 邢史子臣明于天道周敬王之三十七年景公問
 曰天道其何祥對曰后五十年五月丁亥臣將死
 死后五年五月丁卯吳將亡亡后五年君將終終
 后四百年邾王天下俄而皆如其言所云邾王天
 下者謂魏之興也邾曹姓魏亦曹姓皆邾之后其
 年數(shù)則錯未知邢史失其數(shù)邪將年代久遠注記
 者傳而有謬也
文帝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明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魏志明帝本紀明皇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
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
二年為齊公三年為平原王以其母誅故未建為嗣
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諸臣封
爵各有差癸未追謚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魏書曰帝生數(shù)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
 曰我基于爾二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并
 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于法理 魏略曰文帝
 以郭后無子詔使子養(yǎng)帝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
 不平后不獲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長御問起居
 郭后亦自以無子遂加慈愛文帝始以帝不悅有
 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魏
 末傳曰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
 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fù)
 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
 立之意定
明帝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齊王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魏志明帝本紀青龍三年八月庚午立王子芳為
齊王景初二年十二月乙丑帝寢疾不豫辛巳以燕
王宇為大將軍甲申免以武衛(wèi)將軍曹爽代之


漢晉春秋曰帝以燕王宇為大將軍使與領(lǐng)軍
 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
 將軍秦朗等對輔政中書監(jiān)劉放令孫資久專權(quán)
 寵為朗等素所不善懼有后害陰圖間之而宇常
 在帝側(cè)故未得有言甲申帝氣微宇下殿呼曹肇
 有所議未還而帝少間惟曹爽獨在放知之呼資
 與謀資曰不可動也放曰俱入鼎鑊何不可之有
 乃突前見帝垂泣曰陛下氣微若有不諱將以天
 下付誰帝曰卿不聞用燕王邪放曰陛下忘先帝
 詔□藩王不得輔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
 便與才人侍疾者言戲燕王擁兵南面不聽臣等
 入此即豎刁趙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統(tǒng)政外
 有強暴之寇內(nèi)有勞怨之民陛下不遠慮存亡而
 近系恩舊委祖宗之業(yè)付二三凡士寢疾數(shù)日外
 內(nèi)擁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
 帝得放言大怒曰誰可任者放資乃舉爽代宇又
 白宜詔司馬宣王使相參帝從之放資出曹肇入
 泣涕固諫帝使肇□停肇出戶放資趨而往復(fù)說
 止帝帝又從其言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
 能放即上□執(zhí)帝手強執(zhí)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詔
 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于是宇肇獻朗相與
 泣而歸第
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nèi)帝驛馬召到
引入臥內(nèi)執(zhí)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后事屬君君其與
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
 魏略曰帝既從劉放計召司馬宣王自力為詔既
 封顧呼宮中常所給使者曰辟邪來汝持我此詔
 授太尉也辟邪馳去先是燕王為帝畫計以為關(guān)
 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從河內(nèi)西還事以施行宣
 王得前詔斯須復(fù)得后手筆疑京師有變乃馳到
 入見帝勞問訖乃召齊秦二王以示宣王別指齊
 王謂宣王曰此是也君諦視之勿誤也又教齊王
 令前抱宣王頸 魏氏春秋曰時太子芳年八歲
 秦王九歲在于御側(cè)帝執(zhí)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
 復(fù)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宣王曰陛下
 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
按齊王本紀齊王諱芳字蘭卿明帝無子養(yǎng)王及秦
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青龍三年立為
齊王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病甚乃立為皇太子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將軍曹爽
太尉司馬宣王輔政詔曰朕以眇身繼承洪業(yè)煢煢
在疚靡所控告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司
徒司空冢宰元輔總率百寮以寧社稷其與群卿大
夫勉勖乃心稱朕意焉諸所興作宮室之役皆以遺
詔罷之
齊王嘉平六年十月庚寅司馬師迎高貴鄉(xiāng)公入即
皇帝位
按魏志齊王本紀嘉平六年春二月庚戌中書令李
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
夏侯元為大將軍事覺諸所連及者皆伏誅辛亥大
赦三月廢皇后張氏夏四月立皇后王氏大赦五月
封后父奉車都尉王夔為廣明鄉(xiāng)侯光祿大夫位特
進妻田氏為宣陽鄉(xiāng)君秋九月大將軍司馬景王將
謀廢帝以聞皇太后


世語及魏氏春秋□云此秋姜維寇隴右時安
 東將軍司馬文王鎮(zhèn)許昌征還擊維至京師帝于
 平樂觀以臨軍過中領(lǐng)軍許允與左右小臣謀因
 文王辭殺之勒其眾以退大將軍已書詔于前文
 王入帝方食栗優(yōu)人云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
 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fā)文王引兵入城景王
 因是謀廢帝 臣松之案夏侯元傳及魏略許允
 此年春與李豐事相連豐既誅即出允為鎮(zhèn)北將
 軍未發(fā)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樂浪追殺之允
 此秋不得故為領(lǐng)軍而建此謀
甲戌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長不親萬幾耽淫內(nèi)
寵沈漫女德日延倡優(yōu)縱其丑謔迎六宮家人留止
內(nèi)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jié)恭孝日虧悖□滋甚
不可以承天緒奉宗廟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
大武告于宗廟遣芳歸藩于齊以避皇位
 魏書曰是日景王承皇太后令詔公卿中朝大臣
 會議群臣失色景王流涕曰皇太后令如是諸君
 其若王室何咸曰昔伊尹放太甲以寧殷霍光廢
 昌邑以安漢夫權(quán)定社稷以濟四海二代行之于
 古明公當之于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景王曰諸
 君所以望師者重師安所避之于是乃與群臣共
 為奏永寧宮曰守尚書令太尉長社侯臣孚大將
 軍武陽侯臣師司徒萬歲亭侯臣柔司空文陽亭
 侯臣沖行征西安東將軍新城侯臣昭光祿大夫
 關(guān)內(nèi)侯臣邕太常臣晏衛(wèi)尉昌邑侯臣偉太仆臣
 嶷廷尉定陵侯臣繁大鴻臚臣芝大司農(nóng)臣祥少
 府臣永寧衛(wèi)尉臣禎永寧太仆臣閎大長秋臣
 模司隸校尉潁昌侯臣曾河南尹蘭陵侯臣肅城
 門校尉臣慮中護軍永安亭侯臣望武衛(wèi)將軍安
 壽亭侯臣演中堅將軍平原侯臣德中壘將軍昌
 武亭侯臣廙屯騎校尉關(guān)內(nèi)侯臣陔步兵校尉臨
 晉侯臣建射聲校尉安陽鄉(xiāng)侯臣溫越騎校尉睢
 陽侯臣初長水校尉關(guān)內(nèi)侯臣超侍中臣小同臣
 顗臣酆博平侯臣表侍中中書監(jiān)安陽亭侯臣誕
 散騎常侍臣臣儀關(guān)內(nèi)侯臣芝尚書仆射光祿
 大夫高樂亭侯臣毓尚書關(guān)內(nèi)侯臣觀臣嘏長合
 鄉(xiāng)侯臣亮臣贊臣騫中書令臣康御史中丞臣鈐
 博士臣范臣峻等稽首言臣等聞天子者所以濟
 育群生永安萬國三祖勛烈光被六合皇帝即位
 纂繼洪業(yè)春秋已長未親萬幾耽淫內(nèi)寵沈漫女
 色廢捐講學棄辱儒士日延小優(yōu)郭懷袁信等于
 建始芙蓉殿前裸袒游戲使與保林女尚等為亂
 親將后宮瞻觀又于廣望觀上使懷信等于觀下
 作遼東妖婦嬉過度道路行人掩目帝于觀上
 以為燕笑于陵云臺曲中施帷見九親婦女帝臨
 宣曲觀呼懷信使入帷共飲酒懷信等更行酒婦
 女皆醉戲侮無別使保林李華劉勛等與懷信等
 戲清商令令狐景呵華勛曰諸女上左右人各有
 官職何以得爾華勛數(shù)讒毀景帝常喜以彈彈人
 以此恚景彈景不避首目景語帝曰先帝持門戶
 急今陛下日將妃后游戲無度至乃共觀倡優(yōu)裸
 袒為亂不可令皇太后聞景不愛死為陛下計耳
 帝言我作天子不得自在耶太后何與我事使人
 燒鐵灼景身□皆爛甄后崩后帝欲立王貴人為
 皇后太后更欲外求帝恚語景等魏家前后立皇
 后皆從所愛耳太后必違我意知我當往不也后
 卒待張皇后疏薄太后遭合陽君喪帝日在后園
 倡優(yōu)音樂自若不數(shù)往定省清商丞龐熙諫帝皇
 太后至孝今遭重憂水漿不入口陛下當數(shù)往寬
 慰不可但在此作樂帝言我自爾誰能奈我何皇
 太后還北宮殺張美人及禺婉帝恚望語景等太
 后橫殺我所寵愛此無復(fù)母子恩數(shù)往至故處啼
 哭私使暴室厚殯棺不令太后知也每見九親婦
 女有美色或留以付清商帝至后園竹間戲或與
 從官手共行熙白從官不宜與至尊相提挈帝
 怒復(fù)以彈彈熙日游后園每有外文書入帝不省
 左右曰出帝亦不索視太后令帝常在式干殿上
 講學不欲使行來帝徑去太后來問輒詐令黃門
 答言在耳景熙等畏恐不敢復(fù)止更共諂媚帝肆
 行昏淫敗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jié)恭孝彌頹兇德
 浸盛臣等憂懼恐覆天下危墜社稷雖殺身斃命
 不足以塞責今帝不可以承天緒臣請依漢霍光
 故事收帝璽綬帝本以齊王踐祚宜歸藩于齊使
 司徒臣柔持節(jié)與有司以太牢告祀宗廟臣謹昧
 死以聞奏可
是日遷居別宮年二十三使者持節(jié)送衛(wèi)營齊王宮
于河內(nèi)重門制度皆如藩國之禮
 魏略曰景王將廢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與帝
 對坐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jù)帝
 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
 軍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復(fù)
 何言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芝曰何可
 見邪但當速取璽綬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
 綬著坐側(cè)芝出報景王景王甚歡又遣使者授齊
 王印綬當出就西宮帝受命遂載王車與太后別
 垂涕始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shù)十人太尉司
 馬孚悲不自勝余多流涕王出后景王又使使者
 請璽綬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
 何之且明皇帝當絕嗣乎吾以為高貴鄉(xiāng)公者文
 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于禮小宗有后大宗
 之義其詳議之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
 之乃定迎高貴鄉(xiāng)公是時太常已發(fā)二日待璽綬
 于溫事定又請璽綬太后令曰我見高貴鄉(xiāng)公小
 時識之明日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
丁丑令曰東海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霖之諸子與
國至親高貴鄉(xiāng)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為明皇帝嗣
 魏書曰景王復(fù)與群臣共奏永寧宮曰臣等聞人
 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禮大宗無嗣則擇
 子之賢者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東海定王子高貴
 鄉(xiāng)公文皇帝之孫宜承正統(tǒng)以嗣烈祖明皇帝后
 率土有賴萬邦幸甚臣請征公詣洛陽宮奏可使
 中護軍望兼太常河南尹肅持節(jié)與少府尚書
 亮侍中表等奉法駕迎公于元城
按高貴鄉(xiāng)公本紀高貴鄉(xiāng)公諱髦字彥士文帝孫東
海定王霖子也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xiāng)公少好學
夙成齊王廢公卿議迎立公十月己丑公至于元武
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
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庚寅公入于洛陽群臣迎拜
西掖門南公下輿將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公曰吾
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車門下輿左右曰舊乘輿入公
曰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于
太后其日即皇帝位于太極前殿百寮陪位者欣欣
焉詔曰昔三祖神武圣德應(yīng)天受祚齊王嗣位肆行
非度顛覆厥德皇太后深惟社稷之重延納宰輔之
謀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余一人以眇眇之身托于王
公之上夙夜祗畏懼不能嗣守祖宗之大訓恢中興
之洪業(yè)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于谷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輔
四方征鎮(zhèn)宣力之佐皆積德累功忠勤帝室庶憑先
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皇家俾朕蒙闇
垂拱而治蓋聞人君之道德厚侔天地潤澤施四海
先之以慈愛示之以好惡然后教化行于上兆民聽
于下朕雖不德昧于大道思與宇內(nèi)共臻茲路書不
云乎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大赦改元減乘輿服御后
宮用度及罷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
高貴鄉(xiāng)公甘露五年六月甲寅司馬昭迎常道鄉(xiāng)公
入即皇帝位
按魏志高貴鄉(xiāng)公本紀甘露五年夏四月進大將軍
司馬文王位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五月己丑高貴
鄉(xiāng)公卒年二十


漢晉春秋曰帝見威權(quán)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
 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謂曰司馬昭之
 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
 出討之王經(jīng)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
 天下笑今權(quán)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
 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wèi)空闕兵甲
 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
 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詳?shù)勰顺鰬阎邪媪?br /> 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于
 是入白太后沈業(yè)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
 率僮仆數(shù)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入遇
 帝于東止車門左右呵之眾奔走中護軍賈充
 又逆帝戰(zhàn)于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
 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yǎng)汝等正謂
 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文王聞大驚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謂我何太傅孚
 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臣松之以為習鑿齒書雖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
 次第故先載習語以其余所言微異者次其后
 世語曰王沈王業(yè)馳告文王尚書王經(jīng)以正直不
 出因沈業(yè)申意 晉諸公贊曰沈業(yè)將出呼王經(jīng)
 經(jīng)不從曰吾子行矣 干寶晉紀曰成濟問賈充
 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養(yǎng)汝等為今日之事
 也夫何疑濟曰然乃抽戈犯蹕 魏氏春秋曰戊
 子夜帝自將冗從仆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下
 陵云臺鎧仗授兵欲因際會自出討文王會雨有
 司奏卻日遂見王經(jīng)等出黃素詔于懷曰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當決行此事入白太后遂
 拔劍升輦帥殿中宿衛(wèi)蒼頭官僮擊戰(zhàn)鼓出云龍
 門賈充自外而入帝師潰散猶稱天子手劍奮擊
 眾莫敢逼充帥厲將士騎督成倅弟成濟以矛進
 帝崩于師時暴雨雷霆晦冥 魏末傳曰賈充呼
 帳下督成濟謂曰司馬家事若敗汝等豈復(fù)有種
 乎何不出擊倅兄弟二人乃帥帳下人出顧曰當
 殺邪執(zhí)邪充曰殺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將軍士皆
 放仗濟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車下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
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
暴戾日月滋甚吾數(shù)呵責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
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
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
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
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zhí)據(jù)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
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
軍不可不廢之前后數(shù)次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
為□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行鴆毒重相
設(shè)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出取
大將軍呼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yè)尚書王經(jīng)出懷
中黃素詔示之言今日便當施行吾之危殆過于累
卵吾老寡豈復(fù)多惜余命邪但傷先帝遺意不遂社
稷顛覆為痛耳賴宗廟之靈沈業(yè)即馳語大將軍得
先嚴警而此兒便將左右出云龍門雷戰(zhàn)鼓躬自拔
刃與左右雜衛(wèi)共入兵陣間為前鋒所害此兒既行
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者漢
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當令
內(nèi)外咸知此兒所行又尚書王經(jīng)兇逆無狀其收經(jīng)
及家屬皆詣廷尉庚寅太傅孚大將軍文王太尉柔
司徒?jīng)_稽首言伏見中令故高貴鄉(xiāng)公悖逆不道自
陷大禍依漢昌邑王罪廢故事以民禮葬臣等備位
不能匡救禍亂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春秋
之義王者無外而書襄王出居于鄭不能事毋故絕
之于位也今高貴鄉(xiāng)公肆行不軌幾危社稷自取傾
覆人神所絕葬以民禮誠當舊典然臣等伏惟殿下
仁慈過隆雖存大義猶垂哀矜臣等之心實有不忍
以為可加恩以王禮葬之太后從之
 漢晉春秋曰丁卯葬高貴鄉(xiāng)公于洛陽西北三十
 里瀍澗之濱下車數(shù)乘不設(shè)旌旄百姓相聚而觀
 之曰是前日所殺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
  臣松之以為若但下車數(shù)乘不設(shè)旌旄何以為
 王禮葬乎斯蓋惡之過言所謂不如是之甚者
使使持節(jié)行中護軍中壘將軍司馬炎北迎常道鄉(xiāng)
公璜嗣明帝后辛卯群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
寧濟六合而猶稱令與藩國同請自今殿下令書皆
稱詔制如先代故事癸卯大將軍固讓相國晉公九
錫之寵太后詔曰夫有功不隱周易大義成人之美
古賢所尚今聽所執(zhí)出表示外以章公之謙光焉戊
申大將軍文王上言高貴鄉(xiāng)公率將從駕人兵拔刃
鳴金鼓向臣所止懼兵刃相接即□將士不得有所
傷害違令以軍法從事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橫
入兵陣傷公遂至隕命輒收濟行軍法臣聞人臣之
節(jié)有死無二事上之義不敢逃難前者變故卒至禍
同發(fā)機誠欲委身守死唯命所裁然惟本謀乃欲上
?;侍髢A覆宗廟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懼雖身
死罪責彌重欲遵伊周之權(quán)以安社稷之難即駱驛
申敕不得迫近輦輿而濟遽入陣間以致大變哀怛
痛恨五內(nèi)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隕墜科律大逆無道
父母妻子同產(chǎn)皆斬濟兇戾悖逆干國亂紀罪不容
誅輒□侍御史收濟家屬付廷尉結(jié)正其罪
 魏氏春秋曰成濟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
 悖慢自下射之方殪
太后詔曰夫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夫人有子不孝
尚告治之此兒豈復(fù)成人主邪吾婦人不違大義以
謂濟不得便為大逆也然大將軍志意懇切發(fā)言惻
愴故聽如所奏當班下遠近使知本末也
 世語曰初青龍中石苞鬻鐵于長安得見司馬宣
 王宣王知焉后擢為尚書郎歷青州刺史鎮(zhèn)東將
 軍甘露中入朝當還辭高貴鄉(xiāng)公留中盡日文王
 遣人要令過文王問苞何淹留也苞曰非常人也
 明日發(fā)至滎陽數(shù)日而難作
六月癸丑詔曰古者人君之為名字難犯而易諱今
常道鄉(xiāng)公諱字甚難避其朝臣博議改易列奏
按陳留王本紀陳留王諱奐字景明武帝孫燕王宇
子也甘露二年封安次縣常道鄉(xiāng)公高貴鄉(xiāng)公卒公
卿議迎立公六月甲寅入于洛陽見皇太后是日即
皇帝位于太極前殿大赦改年賜民爵及谷帛各有


 登極部匯考六
  晉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以晉王受魏禪即皇帝

按晉書宣帝本紀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孝
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
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
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
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
亡立為殷王都河內(nèi)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
□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
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字元異□生京兆尹防字建
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漢末
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
武帝為丞相辟為文學掾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
每與大謀輒有奇策及魏受禪以帝為尚書頃之轉(zhuǎn)
都督御史中丞封安國鄉(xiāng)侯黃初五年天子南巡觀
兵吳疆帝留鎮(zhèn)許昌改封向鄉(xiāng)侯轉(zhuǎn)撫軍假節(jié)領(lǐng)兵
五千六年天子復(fù)大興師征吳復(fù)命帝居守內(nèi)鎮(zhèn)百
姓外供軍資天子自廣陵還洛陽帝留鎮(zhèn)許昌明帝
即位改封舞陽侯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于宛
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蜀將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
國將舉兵帝潛軍進討斬達俘獲萬余人振旅還于
宛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拔
其新豐縣青龍三年遷太尉累增封邑四年遼東太
守公孫文懿反征帝詣京師天子曰此不足以勞軍
事欲必克故以相煩耳景初二年帝率步騎萬余擊
破之三戰(zhàn)皆捷斬文懿于梁水之上遂班師齊王即
位以帝為太傅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嘉平
元年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
新汲父城并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固讓丞相
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固讓九錫三年四月
策命帝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萬戶固讓
相國郡公不受八月崩于京師 按景帝本紀景皇
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沉毅多大略魏景初中拜
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以功封長平鄉(xiāng)侯食邑千戶
尋加衛(wèi)將軍宣帝薨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
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jié)都督中外
諸軍錄尚書事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
豐后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jiān)蘇鑠永寧署令樂敦
冗從仆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元代帝輔政帝
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至帝遣勇士以刀
镮筑殺之逮捕元緝等皆夷三族三月諷天子廢皇
后張氏天子深不自安帝亦慮難作潛謀廢立乃密
諷魏永寧太后收皇帝璽綬以齊王歸藩遣使迎高
貴鄉(xiāng)公立之天子詔帝登位相國增邑九千并前四
萬戶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
上殿賜錢五百萬帛五千匹以彰元勛帝固辭相國
二年春正月鎮(zhèn)東大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
兵作亂二月帝統(tǒng)中軍步騎十余萬以征之頻陷欽
陣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儉聞欽敗棄眾宵遁淮南
安風津都尉追儉斬之傳首京都欽遂奔吳淮南平
閏月帝疾篤使文帝總統(tǒng)諸軍辛亥崩于許昌 按
文帝本紀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魏景
初二年封新城鄉(xiāng)侯正始初為洛陽典農(nóng)中郎將值
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奪農(nóng)時百姓大悅轉(zhuǎn)
散騎常侍高貴鄉(xiāng)公之立也以參定策進封高都侯
增封二千戶毋丘儉文欽之亂大軍東征帝兼中領(lǐng)
軍留鎮(zhèn)洛陽及景帝崩天子命帝鎮(zhèn)許昌尚書傅嘏
帥六軍還京師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至洛
陽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
政□履上殿帝固辭不受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
督奏事不名夏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
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履上殿又固辭不受秋
八月庚申加假黃鉞增封三縣二年夏五月辛未鎮(zhèn)
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以淮南作亂秋
七月帝奉天子及皇太后東征三年二月斬誕夷三
族夏四月歸于京師五月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黨
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地方七
百里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
九讓乃止于是增邑萬戶食三縣諸子之無爵者皆
封列侯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復(fù)命帝爵秩如前又
讓不受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己出情不能安
又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寮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
冗從仆射李昭等發(fā)甲于陵云臺召侍中王沉散騎
常侍王業(yè)尚書王經(jīng)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
沉業(yè)馳告于帝帝召護軍賈充為之備天子知事泄
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
止不敢戰(zhàn)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yǎng)汝輩正謂今日耳
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
車中庚寅帝奏太后夷濟三族與公卿議立常道鄉(xiāng)
公璜為帝六月天子進帝為相國封晉公增十郡加
九錫如初群從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賜錢千萬帛萬
匹固讓乃止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
帝相國印授司空鄭沖致晉公茅土九錫固辭四年
春二月丁丑天子復(fù)命帝如前又固讓夏帝將伐蜀
征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于中
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于武街絕維歸路鎮(zhèn)西
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
襲漢中秋八月軍發(fā)洛陽大將士陳師誓眾九月
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
金城太守楊欣趨甘松鍾會分為三隊入自斜谷使
李輔圍王含于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于漢城
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guān)城姜維聞之引還王
頎追敗維于疆川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閣鍾會
攻之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封公
為晉公公卿將校皆詣府喻旨帝以禮辭讓司空鄭
沖率群官勸進帝乃受命十一月鄧艾帥萬余人自
陰平逾絕險至江油破蜀將諸葛瞻于綿竹進軍雒
縣劉禪降天子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咸熙元年三
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增封并前二十郡二年五月天
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
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設(shè)鐘
虡宮懸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王女王孫爵命
之號皆如帝者之儀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寢 按武
帝本紀武皇帝諱炎字安世文帝長子也寬惠仁厚
沉深有度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歷給事中奉車都
尉中壘將軍加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假節(jié)迎常道
鄉(xiāng)公于東武陽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xiāng)侯及晉國建
立為世子拜撫軍大將軍開府副貳相國初文帝以
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后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
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后大業(yè)宜歸攸每曰此景
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于攸何曾
等固爭曰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fā)委地手
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咸熙二年五月立
為晉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國晉王位
下令寬刑宥罪撫眾息役國內(nèi)行服三日是月長人
見于襄武長三丈告縣人王始曰今當太平是時晉
德既洽四海宅心于是天子知歷數(shù)有在乃使太保
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受
終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
光敷圣德自茲厥后天又輯大命于漢火德既衰乃
眷命我高祖方軌虞夏四代之明顯我不敢知惟王
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輔亮我皇家勛德光于四海格
爾上下神祇罔不克順地平天成萬邦以乂應(yīng)受上
帝之命協(xié)皇極之中肆予一人祇承天序以敬授爾
位歷數(shù)實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于戲王其欽
順天命率循訓典底綏四方用保天休無替我二皇
之弘烈帝初以禮讓魏朝公卿何曾王沉等固請乃
從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景寅設(shè)壇于南郊百僚在
位及匈奴南單于四裔會者數(shù)萬人柴燎告類于上
帝曰皇帝臣炎敢用元牡明告于皇皇后帝魏帝稽
協(xié)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
虞舜舜又以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
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于漢粵
在魏室仍世多故幾于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
獲保厥肆祀弘濟于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于魏也
誕惟四方罔不祇順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纮同軌
祥瑞屢臻天人協(xié)應(yīng)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后用集
大命于茲炎維德不嗣辭不獲命于是群公卿士百
辟庶僚黎獻陪隸暨于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鑒下求
人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
無統(tǒng)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
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禮畢即洛陽宮
幸太極前殿詔曰昔朕皇祖宣王圣哲欽明誕應(yīng)期
運熙帝之載肇啟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緝熙諸
夏至于皇考文王睿哲光遠允協(xié)靈祇應(yīng)天順時受
茲明命仁濟于宇宙功格于上下肆魏氏弘鑒于古
訓儀刑于唐虞疇咨群后爰輯大命于朕身予一人
畏天之命用不敢違惟朕寡德負荷洪烈托于王公
之上以君臨四海惴惴惟懼罔知所濟惟爾股肱爪
牙之佐文武不貳之臣乃祖乃父實左右我先王光
隆我大業(yè)思與萬國共饗休祚于是大赦改元賜天
下爵人五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復(fù)天
下租賦及關(guān)市之稅一年逋債宿負皆勿收除舊嫌
解禁錮亡官失爵者悉復(fù)之丁卯遣太仆劉原告于
太廟封魏帝為陳留王邑萬戶居于鄴宮魏氏諸王
皆為縣侯
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惠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晉書惠帝本紀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
子也泰始三年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太熙元年四
月己酉武帝崩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為
永熙尊皇后楊氏曰皇太后立妃賈氏為皇后夏五
月辛未葬武皇帝于峻陽陵景子增天下位一等預(yù)
喪事者二等復(fù)租調(diào)一年二千石已上皆封關(guān)中侯
以太尉楊駿為太傅輔政
惠帝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懷帝以皇太弟即皇帝

按晉書懷帝本紀孝懷皇帝諱熾字豐度武帝第二
十五子也太熙元年封豫章郡王屬孝惠之時宗室
構(gòu)禍帝沖素自守門絕賓游不交世事專玩史籍有
譽于時初拜散騎常侍及趙王倫篡見收倫敗為射
聲校尉累遷車騎大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未之鎮(zhèn)
永興元年改授鎮(zhèn)北大將軍都督鄴城守諸軍事十
二月丁亥立為皇太弟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懼不
敢當?shù)鋾顝]陵修肅曰二相經(jīng)營王室志寧社稷
儲貳之重宜歸時望親賢之舉非大王而誰清河幼
弱未允眾心是以既升東宮復(fù)贊藩國今乘輿播越
二宮久曠??重登硷嬹R于涇川蟻眾控弦于霸水
宜及吉辰時登儲副上翼大駕早寧東京下允黔首
喁喁之望帝曰卿吾之宋昌也乃從之光熙元年十
一月庚午孝惠帝崩羊皇后以于太弟為嫂不得為
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書合侍中華混等急召
太弟癸酉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羊后為惠皇后居
弘訓宮追尊所生太妃王氏為皇太后立妃梁氏為
皇后 按惠帝賈皇后傳初后詐有身內(nèi)□物為產(chǎn)
具遂取妹夫韓壽子慰祖養(yǎng)之托諒暗所生故弗顯
遂謀廢太子以所養(yǎng)代立時洛中謠曰南風烈烈吹
黃沙遙望魯國□嵯峨前至三月滅汝家后母廣城
君以后無子甚敬重愍懷每勸厲后使加慈愛賈謐
恃貴驕縱不能推崇太子廣城君恒切責之及廣城
君病篤占術(shù)謂不宜封廣城乃改封宜城后出侍疾
十余日太子常往宜城第將醫(yī)出入恂恂盡禮宜城
臨終執(zhí)后手令盡意于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趙粲及
年必亂汝事我死后勿復(fù)聽入深憶吾言后不能遵
之遂專制天下威服內(nèi)外更與粲午專為奸謀誣害
太子眾惡彰著初誅楊駿及汝南王亮太保衛(wèi)瓘楚
王瑋等皆臨機專斷宦人董猛參預(yù)其事猛武帝時
為寺人監(jiān)侍東宮得親信于后預(yù)誅楊駿封武安侯
猛三兄皆為亭侯天下咸怨及太子廢黜趙王倫孫
秀等因眾怨謀欲廢后后數(shù)遣宮婢微服于人間視
聽其謀頗泄后甚懼遂害太子以絕眾望
懷帝永嘉七年夏四月壬申愍帝以秦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愍帝本紀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
孝王晏之子也出繼后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永
嘉二年拜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及洛陽傾覆避難于
滎陽密縣與舅荀藩荀組相遇自密南趨許潁豫州
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
郎李昕及藩組等同謀奉帝歸于長安而疇等中涂
復(fù)叛鼎追殺之藩組僅而獲免鼎遂挾帝乘牛車自
宛趣武關(guān)頻遇山賊士卒亡散次于藍田鼎告雍州
刺史賈匹匹遽遣州兵迎衛(wèi)達于長安又使輔國將
軍梁綜助守之時有玉龜出霸水神馬鳴城南焉六
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登壇告類建宗廟社
稷大赦加匹征西大將軍以秦州刺史南陽王保為
大司馬賈匹討賊張連遇害眾推始平太守曲允領(lǐng)
雍州刺史為盟主承制選置建興元年夏四月景午
奉懷帝崩問舉哀成禮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以
衛(wèi)將軍梁芬為司徒雍州刺史曲允為使持節(jié)領(lǐng)軍
將軍錄尚書事京兆太守索綝為尚書右仆射
元帝承制江東太興元年三月癸丑即皇帝位
按晉書元帝本紀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瑯
邪恭王覲之子也咸寧二年生于洛陽有神光之異
一室盡明所藉□如始刈及長白豪生于日角之左
隆準龍顏目有精曜顧盻偉如也年十五嗣位瑯邪
王幼有令聞及惠皇之際王室多故帝每恭儉退讓
以免于禍沉敏有度量不顯灼然之跡故時人未之
識焉惟侍中嵇紹異之謂人曰瑯邪王毛骨非常殆
非人臣之相也元康二年拜員外散騎常侍累遷左
將軍從討成都王□蕩陰之敗也叔父東安王繇為
□所害帝懼禍及將出奔其夜月正明而禁衛(wèi)嚴警
帝無由得去甚窘迫有頃云霧晦冥雷雨暴至僥者
皆弛因得潛出□先令諸關(guān)無得出貴人帝既至河
陽為津吏所止從者宋典后來以策鞭帝馬而笑曰
舍長官禁貴人汝亦被拘邪吏乃聽過至洛陽迎太
妃俱歸國東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輔國將軍
尋加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鎮(zhèn)下邳俄遷安東將
軍都督揚州諸軍事越西迎大駕留帝居守永嘉初
用王導計始鎮(zhèn)建鄴以顧榮為軍司馬賀循為參佐
王敦王導周顗刁協(xié)并為腹心股肱賓禮名賢存問
風俗江東歸心焉屬太妃薨于國自表奔喪葬畢還
鎮(zhèn)增封宣城郡二萬戶加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
司受越命討征東將軍周馥走之及懷帝蒙塵于平
陽司空荀藩等移檄天下推帝為盟主江州刺史華
軼不從使豫章內(nèi)史周廣前江州刺史衛(wèi)展討禽之
愍帝即位加左丞相歲余進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諸
軍事遣諸將分定江東斬叛者孫□于宣城平杜弢
于湘州承制赦荊揚及西都不守帝出師露次躬擐
甲冑移檄四方征天下之兵□日進討于時有玉冊
見于臨安白玉麒麟神璽出于江寧其文曰長壽萬
年日有重暈皆以為中興之象焉建武元年春二月
辛巳平東將軍宋哲至宣愍帝詔曰遭運迍否皇綱
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緒不能祈天永命紹隆中興
至使兇頑敢?guī)浲奖姳破染┹傠藿裼娜F城憂慮
萬端恐一旦奔潰卿指詣丞相具宣朕意使攝萬幾
時據(jù)舊都修復(fù)陵廟以雪大恥三月帝素服出次舉
哀三日西陽王及群僚參佐州征牧守等上尊號
帝不許等以死固請至于再三帝慨然流涕曰孤
罪人也惟有蹈節(jié)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鈇鉞之
誅吾本瑯邪王諸賢見逼不已乃呼私奴命駕將反
國群臣乃不敢逼請依魏晉故事為晉王許之辛卯
即王位大赦改元其殺祖父母父母及劉聰石勒不
從此令諸參軍拜奉車都尉掾?qū)亳€馬都尉辟掾?qū)?br />百余人時人謂之百六掾乃備百官立宗廟社稷于
建康時四方競上符瑞帝曰孤負四海之責未能思
何征祥之有景辰立世子紹為晉王太子以撫軍
大將軍西陽王為太保征南大將軍漢安侯王敦
為大將軍右將軍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事驃騎將軍
左長史刁協(xié)為尚書左仆射封王子宣成公裒為瑯
邪王六月景寅司空并州刺史廣武侯劉琨幽州刺
史左賢王渤海公段匹磾領(lǐng)護烏丸校尉鎮(zhèn)北將軍
劉翰單于廣□公段辰遼西公段眷冀州刺史祝阿
子邵續(xù)青州刺史廣饒侯曹嶷兗州刺史定襄侯劉
演東裔校尉崔毖鮮卑大都督慕容廆等一百八十
人上書勸進曰臣聞天生蒸民樹之以君所以對越
天地司牧黎元圣帝明王監(jiān)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
乏饗故屈其身以奉之知蒸黎不可以無主故不得
已而臨之社稷時難則戚藩定其傾郊廟或替則宗
哲纂其祀是以弘振遐風式固萬世三五以降靡不
由之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
區(qū)夏三葉重光四圣繼軌惠澤侔于有虞卜世過于
周氏自元康以來艱難繁興永嘉之際氛厲彌昏宸
極失御登遐丑裔國家之危有若綴旒賴先后之德
宗廟之靈皇帝嗣建舊物克甄誕授欽明服膺聰哲
玉質(zhì)幼彰金聲夙振冢宰攝其綱百辟輔其政四海
想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不圖天不悔禍大災(zāi)
薦臻國未忘難寇害尋興逆賊劉曜縱逸西都敢肆
兇惡陵虐天邑臣奉表使還乃承西朝以去年十一
月不守主上幽劫復(fù)沉寇庭神器流離再辱荒逆臣
每覽史籍觀之前載厄運之極古今未有茍在食土
之毛含血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況臣等荷
寵三世位廁鼎司聞問震惶精爽飛越且驚且惋五
情無主舉哀朔垂上下泣血臣聞昏明迭用否泰相
濟天命無改歷數(shù)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
啟圣明是以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霸之長晉
有驪姬之難而重耳以主諸侯之盟社稷靡安必將
有以扶其危黔首幾絕必將有以繼其緒伏惟陛下
元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兩儀應(yīng)命世之期紹千載
之運符瑞之表天人有征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
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雖有夏之遘
夷羿宗姬之離犬戎蔑以過之陛下?lián)嵴鹘笱儆?br />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
以號宇內(nèi)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暢則遐方
企踵百揆時敘于上四門穆穆于下昔少康之隆夏
訓以為美談宣王中興周詩以為休詠況茂勛格于
皇天清暉光于四海蒼生颙然莫不欣戴聲教所加
愿為臣妾者哉且宣皇之惟有陛下億兆攸歸曾
無與二天祚大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
是以邇無異言遠無異望謳歌者無不吟諷徽猷獄
訟者無不思于圣德天地之際既交中外之情允洽
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征者蓋有百數(shù)冠帶之
倫要荒之眾不謀同辭者動以萬計是以臣等敢考
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上尊號愿陛下存舜禹
至公之情狹由巢抗矯之節(jié)以社稷為務(wù)不以小行
為先以黔首為憂不以克讓為事上慰宗廟乃顧之
懷下釋普天傾首之勤則所謂生繁華于枯荑育豐
肌于朽骨神人獲安無不幸甚臣聞尊位不可久虛
萬幾不可久曠虛之一日則尊位以殆曠之浹辰則
萬幾以亂方今踵百王之季當陽九之會狡寇窺窬
伺國瑕隙黎元波蕩無所系心安可廢而不恤哉陛
下雖欲逡巡其若宗廟何其若百姓何昔者惠公擄
秦晉國震駭呂郄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絕敵人之志
內(nèi)以固闔境之情故曰喪君有君群臣輯睦好我者
勸惡我者□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龜也陛下明并
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遠猷出自□懷不勝犬馬憂國
之情遲□人神開泰之路是以陳其乃誠布之執(zhí)事
臣等忝于方任久在遐外不得以陪列闕庭與□盛
禮踴躍之懷南望罔極帝優(yōu)令答之石勒將石季龍
圍譙城平西將軍祖逖擊走之己巳帝傳檄天下曰
逆賊石勒肆虐河朔逋誅歷載游魂縱逸復(fù)遣兇黨
石季龍悖逆之眾越河南渡縱其鴆毒平西將軍祖
逖帥眾討擊應(yīng)時潰散今遣車騎將軍瑯邪王裒等
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逖節(jié)度有能
梟季龍首者賞絹三千匹金五十斤封縣侯食邑二
千戶又賊黨能梟送季龍首封賞亦同之七月散騎
侍郎朱嵩尚書郎顧球卒帝痛之將為舉哀有司奏
舊尚書郎不在舉哀之例帝曰衰亂之弊特相痛悼
于是遂舉哀哭之甚慟丁未梁王悝薨以太尉荀緝
為司徒弛山澤之禁八月甲午封梁王世子翹為梁
王荊州刺史第五猗為賊帥杜曾所推遂與曾同反
九月戊寅王敦使武昌太守趙誘襄陽太守朱軌陵
江將軍黃峻討猗為其將杜曾所敗誘等皆死之石
勒害京兆太守華諿梁州刺史周訪討杜曾大破之
十月丁未瑯邪王裒薨十一月甲子封汝南王子□
為新蔡王丁卯以司空劉琨為太尉置史官立太學
是歲揚州大旱太興元年春正月戊申朔臨朝懸而
不樂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帝斬缞居廬景辰百寮
上尊號令曰孤以不德當厄運之極臣節(jié)未立匡救
未舉夙夜所以忘寢食也今宗廟廢絕億兆無系群
官庶尹咸勉以大政亦何敢辭輒敬從所執(zhí)是日即
皇帝位詔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誕膺期運廓開王基
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緝熙諸夏爰暨世祖應(yīng)天順時
受茲明命功格天地仁濟宇宙昊天不融降此鞠兇
懷帝短世越去王都天禍薦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
無奉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疇諮庶尹至于華戎致
輯大命于朕躬予一人畏天之威用弗敢違遂登壇
南岳受終文祖焚柴頒瑞告類上帝惟朕寡德纘我
洪緒若涉大川罔知攸濟惟爾股肱爪牙之佐文武
熊羆之臣用能□寧晉室輔予一人思與萬國共同
休慶于是大赦改元文武增位二等 按王導傳導
少有風鑒識量清遠時元帝為瑯邪王與導素相親
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fù)之志帝亦
雅相器重契同友執(zhí)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zhèn)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
為及徙鎮(zhèn)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導
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瑯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
猶輕兄威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
禊乘肩轝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
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
拜于道左導因進許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
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
大業(yè)草創(chuàng)念于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
引之以結(jié)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
造循榮二人皆應(yīng)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
焉自此之后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俄而洛京傾
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
君子與之圖事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wù)在
清靜每勸帝□己勵節(jié)匡主寧邦于是尤見委仗情
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帝常從容謂導曰卿吾
之蕭何也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
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
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群公
卿士皆饜于安息遂使奸人乘釁有虧至道然否終
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勛一匡九合管仲
樂毅于是乎在豈區(qū)區(qū)國臣所可擬議愿弘深神慮
廣擇良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皆南土之秀愿盡優(yōu)
禮則天下安矣帝納焉永嘉末遷丹陽太守拜寧遠
將軍尋加振威將軍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晉國
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桓彝初過江見朝廷微
弱謂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
如此將何以濟憂懼不樂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
曰向見管夷吾無復(fù)憂矣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
出新亭飲宴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
山之異皆相視流涕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
室□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
俄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jiān)江南諸軍事遷驃騎將軍
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lǐng)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假
節(jié)刺史如故導以敦統(tǒng)六州固辭中外都督后坐事
除節(jié)于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導上書曰夫風化之
本在于正人倫人倫之政存乎設(shè)庠序庠序設(shè)五教
明德禮洽通彝倫攸敘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
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所謂正家而天下
定者也故圣王蒙以養(yǎng)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
以成性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
位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后貴其取才
用使咸先本之于學故周禮卿大夫獻賢能之書于
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貴由
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鄉(xiāng)學于鄉(xiāng)
以登朝反本復(fù)始各求諸己敦樸之業(yè)著浮偽之競
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蒞下則仁孟軻
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后其君者也自頃皇綱
失統(tǒng)頌聲不興于今將二紀矣傳曰三年不為禮禮
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況如此之久乎先進忘
揖讓之容后生惟金鼓是聞干戈日尋俎豆不設(shè)先
王之道彌遠華偽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謂
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
興誠宜經(jīng)綸稽古建明學業(yè)以訓后生漸之教義使
文武之道墜而復(fù)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方今戎寇
扇熾國恥未雪忠臣義夫所以扼腕拊心茍禮儀膠
固淳風漸著則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
帝典闕而復(fù)補皇綱弛而更張獸心革面饕餮檢情
揖讓而服四裔緩帶而天下從得乎其道豈難也哉
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魯僖作泮宮而服淮夷桓
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戰(zhàn)今若聿遵前典興復(fù)道教擇
朝之子弟并入于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
成俗定莫尚于斯帝甚納之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
命導升御□共坐導固辭至于三四曰若太陽下同
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
司 按劉琨傳西都不守元帝稱制江左琨乃令長
史溫嶠勸進于是河朔征鎮(zhèn)裔夏一百八十人連名
上表令報曰豺狼肆毒薦覆社稷億兆颙颙延首罔
系是以居于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復(fù)圣主掃蕩讎
恥豈可猥當隆極此孤之至誠著于遐邇者也公受
奕世之寵極人臣之位忠允義誠精感天地實賴遠
謀共濟艱難南北迥邈同契一致萬里之外心存咫
尺公其撫寧華戎致罰丑類動靜以聞 按紀瞻傳
瞻遷丞相軍諮祭酒論討陳敏功封臨湘縣侯西臺
除侍中不就及長安不守與王導俱入勸進帝不許
瞻曰陛下性與天道猶復(fù)役機神于史籍觀古人之
成敗今世事舉目可知不為難見二帝失御宗廟虛
廢神器去晉于今二載樟宮未殯人神失御陛下膺
箓受圖特天所授使六合革面遐荒來庭宗廟既建
神主復(fù)安億兆向風殊俗畢至若列宿之綰北極百
川之歸巨海而猶欲守匹夫之謙非所以闡七廟隆
中興也但國賊宜誅當以此屈己謝天下耳而欲逆
天時違人事失地利三者一去雖復(fù)傾匡于將來豈
得救祖宗之危急哉適時之宜萬端其可綱維大業(yè)
者惟理與當晉祚屯否理盡于今促之則得可以隆
中興之祚縱之則失所以資奸寇之權(quán)此所謂理也
陛下身當厄運纂承帝緒顧望宗室誰復(fù)與讓當承
大位此所謂當也四祖廓開宇宙大業(yè)如此今五都
燔宗廟無主劉載竊弄神器于西北陛下方欲高
讓于東南此所謂揖讓而救火也臣等區(qū)區(qū)尚所不
許況大人與天地合德日月并明而可以失機后時
哉帝猶不許使殿中將軍韓績徹去御座瞻叱績曰
帝座上應(yīng)星宿敢有動者斬帝為之改容及帝踐位
拜侍中轉(zhuǎn)尚書
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庚寅明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晉書明帝本紀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
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shù)歲嘗坐置膝前屬
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
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
群寮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
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建興
初拜東中郎將鎮(zhèn)廣陵元帝為晉王立為晉王太子
及帝即尊號立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
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彝阮
放等咸見親待嘗論圣人真假之意導等不能屈又
習武藝善撫將士于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及王
敦之亂六軍敗績帝欲帥將士決戰(zhàn)升車將出中庶
子溫嶠固諫抽劍斬鞅乃止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
野之所欽信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大會百官而問溫
嶠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嶠對
曰鉤深致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稱為孝矣
眾皆以為信然敦謀遂止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己丑
元帝崩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尊所生荀氏為建
安郡君 按王導傳初帝愛瑯邪王裒將有奪嫡之
議以問導導曰夫立子以長且紹又賢不宜改革帝
猶疑之導日夕陳諫故太子卒定及明帝即位導受
遺詔輔政
明帝太寧三年閏八月己丑成帝以皇太子即皇帝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閏八月壬午帝不愈召
太宰西陽王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壸車騎將軍□
鑒護軍將軍庾亮領(lǐng)軍將軍陸丹陽尹溫嶠并受
遺詔輔太子丁亥詔曰自古有死賢圣所同壽夭窮
達歸于一□亦何足恃痛哉朕枕疾已久常慮忽然
仰惟祖宗弘基不能克終堂構(gòu)大恥未雪百姓涂炭
所以有慨耳不幸之日斂以時服一遵先度務(wù)從簡
約勞眾崇飾皆勿為也衍以幼弱猥當大重當賴忠
賢訓而成之昔周公匡輔成王霍氏擁育孝昭義存
前典功冠二代豈非宗臣之道乎凡此公卿時之望
也敬聽顧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斷金以謀王室諸方
岳征鎮(zhèn)刺史將守皆朕干城推轂于外雖事有內(nèi)外
其致一也故不有行者誰捍牧圉譬若唇齒表里相
資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思美焉之美以緝事為期
百辟卿士其總己以聽于冢宰保佑沖幼弘濟艱難
永令祖宗之靈寧于九天之上則朕沒于地下無恨
黃泉 按成帝本紀成皇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
也太寧三年三月戊辰立為皇太子閏月戊子明帝
崩己丑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增文武位二等賜鰥寡
孤老帛人二匹尊皇后庾氏為皇太后秋九月癸卯
皇太后臨朝稱制司徒王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
亮參輔朝政以撫軍將軍南頓王宗為驃騎將軍領(lǐng)
軍將軍汝南王佑為衛(wèi)將軍辛丑葬明帝于武平陵
 按明帝穆庾皇后傳成帝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
臣奏天子幼沖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辭讓數(shù)四不
得已而臨朝攝萬幾后兄中書令亮管詔命公卿奏
事稱皇太后陛下
按通鑒綱目右衛(wèi)將軍虞引左衛(wèi)將軍南頓王宗俱
為帝所親任典禁兵直殿內(nèi)多聚勇士以為羽翼王
導庾亮頗以為言帝待之愈厚宮門管鑰皆委之帝
寢疾亮夜有所表從宗求鑰宗不與叱亮使曰此汝
家門戶邪亮益忿之及帝疾篤群臣無得進者亮疑
宗引有異謀排闥入見請黜之帝不納引太宰西陽
王司徒導及尚書令卞壸將軍□鑒庾亮陸丹
陽尹溫嶠并受遺詔輔太子更以亮為中書令而崩
帝明敏有機斷故能以弱制強誅剪逆臣克復(fù)大業(yè)
太子即位生五年矣群臣進璽道以疾不至壸正色
于朝曰王公非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殯嗣皇未立豈
人臣辭疾之時邪導聞之輿疾而至太后臨朝以導
錄尚書事與亮壸參輔朝政然大要皆決于亮
成帝咸康八年六月甲午康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八年夏六月庚寅帝不悆詔
曰朕以眇年獲嗣洪緒托于王公之上于茲十有八
年未能闡融政道剪除逋祲夙夜戰(zhàn)兢匪遑寧處今
遘疾殆不興是用震悼于厥心千齡眇眇未堪艱難
司徒瑯邪王岳親則母弟體則仁長君人之風允塞
時望肆爾王公卿士其輔之以祇奉祖宗明祀?yún)f(xié)和
內(nèi)外允執(zhí)其中嗚呼敬之哉無墜祖宗之顯命壬辰
引武陵王晞會稽王昱中書監(jiān)庾冰中書令何充尚
書令諸葛恢并受顧命 按康帝本紀康皇帝諱岳
字世同成帝母弟也咸和元年封吳王二年徙封瑯
邪王九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咸康五年遷侍
中司徒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不悆詔以瑯邪王為嗣
癸巳成帝崩甲午即皇帝位大赦諸屯戍文武及二
千石官長不得輒離所局而來奔赴己亥封成帝子
丕為瑯邪王奕為東海王時帝諒陰不言委政于庾
冰何充
康帝建元二年九月己亥穆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晉書穆帝本紀穆皇帝諱字彭子康帝子也建
元二年九月景申立為皇太子戊戌康帝崩己亥太
子即皇帝位時年二歲大赦尊皇后為皇太后壬寅
皇太后臨朝攝政 按康獻褚皇后傳穆帝即位尊
后曰皇太后時帝幼沖未親國政領(lǐng)司徒蔡謨等上
奏曰嗣皇誕哲岐嶷繼承天統(tǒng)率土宅心兆庶蒙賴
陛下體茲坤道訓隆文母昔涂山光夏簡狄熙殷實
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媯淑美關(guān)睢臨
朝攝政以寧天下今社稷危急兆庶懸命臣等章惶
一日萬幾事運之期天祿所鍾非復(fù)沖虛高讓之日
漢和熹順烈并亦臨朝近明穆故事以為先制臣等
不勝悲怖謹伏地上請乞陛下上順祖宗下念臣吏
推公弘道以協(xié)天人則萬邦承慶群黎更生太后詔
曰帝幼沖當賴群公卿士將順匡救以酬先帝禮賢
之意且是舊德世濟之美則莫重之命不墜祖宗之
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乎內(nèi)而已所奏懇到形于
翰墨執(zhí)省未究以悲以懼先后允恭謙抑思順坤道
所以不距群情固為國計豈敢執(zhí)守沖暗以違先旨
輒敬從所奏于是臨朝稱制
穆帝升平五年五月庚申哀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哀帝本紀哀皇帝諱丕字千齡成帝長子也
咸康八年封為瑯邪王永和元年拜散騎常侍十二
年加中軍將軍升平三年除驃騎將軍五年五月丁
巳穆帝崩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繼嗣未建瑯邪
王丕中興正統(tǒng)明德懋親昔在咸康屬當儲貳以年
在幼沖未堪國難故顯宗高讓今義望情地莫與為
比其以王奉大統(tǒng)于是百官備法駕迎于瑯邪第庚
申即皇帝位大赦壬戌詔曰朕獲承明命入纂大統(tǒng)
顧惟先王宗廟蒸嘗無主太妃喪庭廓然靡寄悲痛
感摧五內(nèi)抽割宗國之尊情禮兼隆繼嗣之重義無
與二東海王奕戚屬親近宜奉大統(tǒng)其以奕為瑯邪
王十一月景辰詔曰顯宗成皇帝顧命以時事多艱
弘高世之風樹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國故不巳康穆
早世嗣祚不融朕以寡德復(fù)承先緒感惟永慕悲痛
兼摧夫昭穆之義固宜本之天屬繼體承基古今常
道宜上嗣顯宗以修本統(tǒng)
哀帝興寧三年二月丁酉廢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廢帝本紀廢帝諱奕字延齡哀帝之母弟也
咸康八年封為東海王永和八年拜散騎常侍尋加
鎮(zhèn)軍將軍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五年改封瑯邪王
隆和初轉(zhuǎn)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興寧三
年二月景申哀帝崩無嗣丁酉皇太后詔曰帝遂不
救厥疾艱禍仍臻遺緒泯然哀慟切心瑯邪王奕明
德茂親屬當儲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統(tǒng)便速正大禮
以寧人神于是百官奉迎于瑯邪第是日即皇帝位
大赦
廢帝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簡文帝以會稽王入即
皇帝位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簡文皇帝諱昱字道萬元帝之
少子也幼而岐嶷為元帝所愛郭璞見而謂人曰興
晉祚者必此人也及長清虛寡欲尤善元言永昌元
年元帝詔曰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臨瑯邪繼世相
承國嗣未立蒸嘗靡主朕常悼心子昱仁明有智度
可以虔奉宗廟以慰罔極之恩其封昱為瑯邪王食
會稽宣城如舊咸和元年所生鄭夫人薨帝時年七
歲號慕泣血固請服重元帝哀而許之故徙封會稽
王拜散騎常侍九年遷右將軍加侍中咸康六年進
撫軍將軍領(lǐng)秘書監(jiān)建元元年夏五月癸丑康帝詔
曰太常職奉天地兼掌宗廟其為任也可謂重矣是
以古今選建未嘗不妙簡時望兼之儒雅會稽王叔
履尚清虛志道無倦優(yōu)游上列諷議朝肆其領(lǐng)太常
本官如故永和元年崇德太后臨朝進位撫軍大將
軍錄尚書六條事二年驃騎何充卒康帝崩崇德太
后詔帝???cè)f幾八年進位司徒固讓不拜穆帝始
冠帝稽首歸政不許廢帝即位以瑯邪王絕嗣復(fù)徙
封瑯邪而封王子昌明為會稽王帝固讓故雖封瑯
邪而不去會稽之號太和元年進位丞相錄尚書事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給羽葆鼓吹班劍六
十人又固讓及廢帝廢皇太后詔曰丞相錄尚書會
稽王體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元虛神棲事外以具
瞻允塞故阿衡三世道化宣流人望攸歸為日巳久
宜從天人之心以統(tǒng)皇極主者明依舊典以時施行
于是大司馬桓溫率百官進太極前殿具乘輿法駕
奉迎帝于會稽邸于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
拜受璽綬咸安元年冬十一月己酉即皇帝位桓溫
出次中堂令兵屯衛(wèi)乙卯溫奏廢太宰武陵王晞及
子總詔魏郡太守毛安之帥所領(lǐng)宿衛(wèi)殿內(nèi)改元為
咸安庚戌使兼太尉周頤告于太廟辛亥桓溫遣弟
秘逼新蔡王晃詣西堂自列與太宰武陵王晞等謀
反帝對之流涕溫皆收付廷尉癸丑殺東海王二子
及其母初帝以沖虛簡貴歷宰三世溫素所敬憚及
初即位溫乃撰辭欲自陳述帝引見對之悲泣溫懼
不能言至是有司承其旨奏誅武陵王晞帝不許溫
固執(zhí)至于再三帝手詔報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
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溫覽之流汗變色
不復(fù)敢言乙卯廢晞及其三子徙于新安景辰放新
蔡王晃于衡陽戊午詔曰王室多故穆哀早世皇嗣
夙遷神器無主東海王以母弟近屬入纂大統(tǒng)嗣位
經(jīng)年昏暗亂常人倫虧喪大禍將及則我祖宗之靈
靡知所托皇太后深懼皇基時定大計大司馬因順
天人協(xié)同神略親帥群后恭承明命云霧既除皇極
載清乃顧朕躬仰承洪緒雖伊尹之寧殷朝博陸之
安漢室無以尚也朕以寡德猥居元首實懼眇然不
克負荷戰(zhàn)戰(zhàn)兢兢罔知攸濟思與兆庶更始其大赦
天下大酺五日增文武位二等孝順忠貞鰥寡孤獨
米人五斛己未賜溫軍三萬人人布一匹米一斛庚
申加大司馬桓溫為丞相不受
按通鑒紀事簡文帝咸安元年大司馬溫恃其才略
位望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嘆曰男子不能流芳百
世亦當遺臭萬年術(shù)士杜炅能知人貴賤溫問炅以
己祿位所至炅曰明公勛格宇宙位極人臣溫不悅
溫先欲立功河朔以收時望還受九錫及枋頭之敗
威名頓挫既克壽春謂參軍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
恥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溫宿中夜謂溫曰明公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